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思进

  摘要:本文将景观生态学和城市规划相结合,对A市绿地系统进行分析,找出现状绿地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A市居住区的绿地系统规划提出总体规划建议。
  关键词:绿地:绿化;居住区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6-0100-02
  
  1 前言
  
  由于我国房改制度的实施,住房商品化、社会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住房消费观念,同时可持续发展环境观的普及,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居住区环境的要求,这就使得居住区中的绿化环境在住房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通过对A市现有城市中居住区绿地的调查,了解城市居民对日常生活居住区绿地的需求及满意程度,发现较多问题。
  
  2 A市居住区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植物种类单一,配置不合理:许多日常生活居住区绿地的绿化设计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居民对绿地的使用不当,在一些老居住区中绿地贫瘠。出现了居民与绿地分离的现象。
  (2)日常生活居住区绿地功能设置不全:在新开发的居住区中,儿童活动、老人健身等设施被集中于小区的公共绿地中,组团绿地大部分的功能为植物造景。
  (3)宅间绿地可进入性不强。在2000年前的居住区中,宅间绿地大部分为封闭式绿化,虽然没有栏杆做人为的阻隔,但是组团绿地的周边被灌木环绕,在心理上阻隔了居民进入宅间。
  (4)日常生活居住区绿地的游憩性功能丧失。在组团中,绿化设计的封闭,很多不让居民进入的“爱护花草”警示牌,使组团绿地的游憩功能丧失,居民日常户外活动单一化。
  (5)绿地破碎化:绿地的破碎化在宅间绿地中较为明显,宅间绿地由于受到建筑和交通的限制,绿地往往被分割成小块,形成一个个“花盆”,对日常生活居住区绿地的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大。
  
  
  3 居住区绿地系统分析
  
  3.1 居住区绿地平面布局分析
  扩大的住宅间距之间形成的组团绿地、建筑周边围合形成的居住区绿地和沿路带状布置的组团绿地这三种模式在平面结构上的不同导致了绿地生态环境的差异。
  (1)扩大的住宅间距之间形成的组团绿地:通过现场调研发现,采用这种模式形成组团绿地的居住区较多,这种组团绿地与宅间绿地合并的布局有利于居民的日常户外活动,却使宅间绿地的硬质铺地面积加大,绿地趋于破碎化,同时植物的种植结构主要是从景观美化的角度设计,不益于植物发挥其调节微气候的功能。
  (2)建筑周边围合形成的居住区绿地:在这种模式中,由于绿地位于建筑围合的中间部位,组团绿地以嵌块的方式位于建筑之中。加之住宅建筑中高层比例加大,绿地与居住区中心绿地、城市其他绿地的连通性差,因此绿地对日常生活居住区外环境的物质生态环境起到很大的作用,这种模式要求建筑应给组团绿地适当的出口,保证其与城市整体环境连通,同时应与城市的主导风向一致,以利于空气的对流。
  (3)沿路带状布置的组团绿地:这种居住区的绿地结构的组团绿地能与居住区绿地系统通过道路绿廊连为一体,使整个居住区的绿地具有系统性。其对物质生态环境的功能较好,同时也有利于整个居住区物质生态环境的改善。
  3.2 植物品种及组合分析
  3.2.1 A市城市居住区绿地植被的调查分析
  经过对A市城市居住区居住区绿地的植被分析调查,发现绿地中的植被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通过调查发现,居住区绿地内种植的树种比较单一,导致绿化色彩单一,没有充分利用地方植被资源。据统计,A市地区自然分布种和人工引种的乔灌木约700余种。而用于居住区绿化的仅有几十种。对绿化效果很好的架树、七叶树、椿树、糠树等使用越来越少。
  所植树木中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常绿树比例很小,冬季乔木落叶直接影响到居住区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也使居住区景观的季节变化不丰富。
  由此可见,植被的生物多样性低。而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有赖于植被的高度、类型和数量。日常生活居住区绿地中的植物种类有待增加,需要多样化。
  3.2.2 A市居住区植物配置分析
  当前A市居住区绿化的组合模式主要有三种:草坪模式、草坪-灌木模式、草坪-灌木-乔木模式。这三种模式的对绿地生态环境改善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1)草坪模式:20世纪90年代,A市在居住区绿化的建设上面形成了一种跟风式的潮流。照搬西方绿化模式。大力种植现代化草坪。引进外来的草坪种类,主要有大片的草坪绿化和见缝插针似的小块或带状“时装草坪”。草坪绿化不仅生态作用较弱,还缺乏协调和美感,给人以不相称的感观与牵强的街头装饰效果。同时,以实际的绿化养护费比较,草坪的管理费即是一般乔木灌木的3~5倍,其所发挥的生态效益则是同样面积乔灌草复合群落的1/4。与此同时,目前推广种植的冷季型草坪的修剪产生的噪音严重影响到居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图1)
  2)草坪一灌木模式:这种模式在A市居住区宅间绿地的应用中最为广泛,由于受建筑间距的限制和道路的划分,使居住区的宅间很难形成较合理的植物种植结构,在一些居住区的组团公共绿地中为了配合大型广场的设计理念,也采用该模式的植物组合。(图2)
  3)草坪-灌木-乔木模式:这种模式除了具有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减轻污染、降低噪声等基本生态功能之外,还能一定程度的提供生境,提高居住区生物多样性。相较于草坪模式,这种模式有明显的生态优势:①乔灌木调节气温、涵养水源的功能远大于单纯草坪。烈日下,树叶片可以反射大部分太阳能辐射,强大的树冠蒸腾也会大量消耗热能,有林冠遮蔽的地面温度可比无遮蔽的地面低14度。林冠内外产生的温差,又可产生轻微对流形成微风,水分蒸腾还能使居住区上空的湿度增加。②绿化效益更高,乔灌木的叶面积与占地面积比为60:1~70:1,而草地的叶面积与占地面积比仅为20:1~30:1,有研究表明,城镇居民一人呼出的CO2需要10m,乔灌木吸收,对草坪来说则需要40m2。我国人口密度大,在人均绿化面积少的情况下立体种植草坪――灌木――乔木更加经济有效,在三种组合模式中,草坪――灌木――乔木多层结构的绿化三维量(植物光合作用的有效叶面积量)及年环境效益的量化值都是最高的。
  有关专家测算认为,人口集中的居住区人均绿地不应低于9.64 m2,绿化植物配置中乔灌草的合理比例为:1(乔木株):6(灌木株):20(草坪m2)。A市居住区绿地系统的绿化组合也有乔灌草模式的存在,但其乔灌草的比例没有达到合理标准。(图3)
  
  
  4 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4.1 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中点线面结合
  从景观空间角度看,居住区绿地是居民室内活动空间的延伸和补充,是供居民随意休闲的场所。因此,应体现亲切的氛围和尺度,借

此实现人与环境的亲和。居住区绿地设计能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缓冲了单体硬质建筑环境的单调、乏味,满足了居民的视觉美感,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心理生活。居住区绿地设计,象其他任何艺术创造一样,也离不开美学上的基本原理、原则,创造性的设计能赋予空间一定的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居住区绿地中的景观“点”,是整个绿地精彩所在,这些点元素通过相互交织的道路、河道等线性元素贯穿起来,使得居住区绿地空间变得有序。在居住区人口或中心等地区,线与线的交织与碰撞又形成面的概念,面是居住区中景观汇集的高潮。因此,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系列是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原则。
  4.2 居住区绿地生态建设中点线面结合
  居住区绿地应发挥环境生态功能,生态社区的建设是居住区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作为人类面临生态危机时所提出的居住策略。因此,应将整个小区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在场地设计、管理等各方面尽量避免对大自然的破坏,将负作用降到最低,伸物质流、能源流得以循环,自身有浩血系统,并与自然系统保持平衡,获得高效、低耗、无污染的生态居住环境。对于现代居住区绿地设计的发展,可看出不仅仅是从景观或是建筑等可见的硬质环境的建造中考虑,更多地应该是将现代居住区绿地纳人到整城市生态系统中,综合其斑块、廊道、基质的整体生态效应,实现居住区绿地的多能化、高效化。居住区绿地的生态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社会发展和形势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我们运用生态园林的观点,满足居住区简单功能要求的同时,创造出具有生态功能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居住区绿地,这才是居住区绿地设计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5 A市城市街道绿地规划建议
  
  5.1 A市城市街道绿化种植方式的特点:
  主要有两类:整齐式行道树类型和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
  1)整齐式园林行道树。此种类型,植物配置形式有:
  乔木为主、配以草坪:高大的乔木不仅遮阴效果好,还会使人感到雄伟壮观,但较单调。乔木和灌木:既可增加景观和季相的变化,又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常绿乔木配以花卉、灌木、草坪、绿篱(或色块):这种形式既可四季常青,又有季相变化,这是目前A市街道绿化应用较多的形式;另外,若条件允许可多行布置,既可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水平,又可大大减少噪音,这也是将来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2)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
  在繁忙的中央分车绿带或道路两侧设置自然式的园林道路即林荫路(具有一定宽度又与街道平行的带状绿地,其作用与街头绿地相似,有时可起到小游园的作用),尤其是居民分布相对较密集的一侧,既可方便居民自由出入林荫带散步休息,又有效防止和减少车辆废气、噪音对居民的危害,这种形式在A市应用较少,但由于其具有很多优点,可作为日后发展的一种方式。
  5.2 兼顾地方风情与时代特色
  A市是一个古城,也是一个发展迅速的现代化的城市。所以,A市的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既反映出了古城的的特色,也体现了现代化新兴的一面。A市现在很多大街的行道树依旧选用槐树,在A市西门外至今还保留―棵古槐(图4),应用这样的乡土树种,一方面适应生态学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同史书资料上描写的古街景很好的呼应起来。
  5.3 走生态化建设道路
  A市的道路植物设计也很注重其生态效益。选取绿化的植物对环境有很明显的改善作用。A市道路园林景观绿化建设由原来的平面绿化转向多层次的立体绿化,大幅减少草皮绿化面积,大量增加乔木、灌木的种植量。乔木、灌木产生的生态效果比单纯种植草皮要大许多倍,乔木、灌木吸附灰尘、吸收有害气体、隔离噪音能力远远大于草皮。北二环道路两侧城市森林式的绿化模式就是要增加其生态功能,全路段大量增植乔木、灌木。改造完成后两边绿化带的乔木林带深度分别达到15m,这将显著阻隔汽车噪音、吸附灰尘、净化空气,将是A市内的一个“绿肺”。
  5.4 大胆引进新品种,大量采用乡土品种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地理气候条件,A市也不例外,由于在城市道路边搞绿化条件比较苛刻,A市有自己独特地理气候条件,因而采用乡上品种成活率高,不用驯化后期养护成本较低。而且取得很好的绿化效果。大量采用乡土品种的同时,也积极引进新品种,芭蕉就是引进的品种,由于其适应能力较强,已初现成效,芭蕉的热带树形又为A市增添了一件漂亮的新衣(图5)。
  
  6 结束语
  
  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建设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还有很多的工作有待于进一步的展开和深入研究,探索城市生态绿地的建设,创造适宜的城市人居环境还是一条漫长之路,希望本文能对A市绿地生态以及城市绿地生态研究起到铺垫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5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