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青城古镇空间特征解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海晨 王立新 王晓琴
摘要:文章从建筑学的角度解析了古镇空间的构成、 古建民居的形式及特征,并从空间情态、技艺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四个层面上阐述了古镇空间景观给人的感受。由此得出古镇是精美的,本文能对想了解和热爱青城古镇的人们有一些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青城古镇; 空间构成; 古建民居形式及特征; 空间景观感受
Abstract: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space of the town consists of the forms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areas. And from the modal space, the beauty of art,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four dimensions of culture on the landscape of the town gives the feeling of space. This town is beautifully drawn in this paper would like to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love people Qingcheng town there are some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Keywords:Qingcheng town; space constitutes; the form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areas; feeling of space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1-0043-03
1前言
甘肃榆中青城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风雅之乡”,2006年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相对于江南古镇的水乡空间结构形态,榆中青城古镇空间形态另具特色,这种特色体现在这一方山水的孕育。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当地重要的交通要塞和物质集散地,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繁华已逝,却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存。
2榆中青城古镇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
榆中青城位于兰州下游50km处,这里和兰州一衣带水,是古丝绸路上的水旱码头,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军事重镇,也是黄土高原上稀有的鱼米之乡、水烟之乡。“数里山川一目穷,黄河直下水流清,大川渡通千古道,东西衔接一条城,白头老翁牛山卧,红嘴鹦哥鹿谷鸣,二龙金口飞红岘,瑞绕武当南北坪”。这是民国年间流传在条城地区的一首描写当地地形地貌的诗。
青城又名一条城(因东西长,南北狭故名一条城),在古代属雍州。据《兰州府志》、《皋兰县志》、《榆中县志》等记载:青城为宋大将狄青擢秦州刺史巡边时所筑。因为狄青所筑,为纪念他,后来便叫做青城。因青城历史悠久,民间又先有狄青城,后有兰州府之说。
3古镇空间构成
3.1 街道空间
青城镇的建设主要从明初开始,建筑特色明显带有军事和防卫的需要。街巷依城为界为棋盘格式,整齐有序,主次分明。主街东西走向,宽阔通畅,小街巷相对窄小,顺主街对称分布,北朝河,南朝山。根据当时“环KUI制”的要求,军民一体,街道命名也带有军事属性,如齐心牌、上下牌、直街牌、三合牌、校场牌、箭道巷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防卫的退缩,主街逐渐发展为以商铺、粮店、药店、餐馆、商铺为主,而大批的烟坊则在外围。随着人口的扩张、居住范围的扩大,古镇自西向东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地带,而道路、广场系统则成为联系彼此的纽带,使得看似复杂随意分布的地图肌理中却呈现着另一番有机形态的景象――要素间依其关系形成的整体。(图1)
3.2 节点空间 (图2)
古镇的节点空间可以分为三类,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空间感。第一类是具有明确功能意义主题的节点,如青城城隍庙前广场,它们是特别计划修建的仪式性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并具有独特的空间形式和感受,是核心节点空间。
第二类是一些明显放大的空间。在高密度的古镇中,它们成为通直的道路空间意象的中断点。这类节点多出现在道路结构的转换处,或是错动、或是转折,人们说不明白它们的明确意义、功能或主题,但意象的转换的确使它们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第三类节点可以称为“微节点”,它们在尺度上是很小的,是“项链”上最小的珠子,也许建筑外墙的小小错动就能造成一个这样的节点。如果在城市尺度下,这种小尺度的变化很难引起空间感的变化,但在古镇这样的空间尺度下,即使是0.5m的错动也会引起空间感的变化,这些“微节点”的存在使古镇的道路空间拥有不同于城市道路的魅力。
4古建民居的形式及特征
青城是水烟的发源地,商业会馆、水烟作坊和中药铺等鳞次栉比。城隍庙、青城书院、高氏祠堂、罗家大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古朴典雅,别具一格。
青城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整个书院坐北朝南,面对崇兰山和普济阁,形如长条,共有三院,33间。主殿屋面形式采用大屋脊式歇山结构。(图3)
青城城隍庙坐南朝北,整个建筑南北方向呈“王”字形,东西两面相互对称。青城城隍庙山门属歇山式结构,戏楼、献殿等均属卷棚式歇山结构,大殿属大屋脊式歇山结构,寝宫属硬山一坡水结构。整个建筑群中轴对称,布局合理,构造科学。(图4)
条城高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整个高氏祠堂基本采用的是悬山式建筑结构,一层一层,逐层增高,意味着子孙后辈步步高升。前过厅建筑风格则采用的是卷棚式歇山结构,后过厅建筑为大屋脊式歇山结构。高氏祠堂的门厅柱数为九,九为数字中最大。在青城,祠堂用九根柱子的只有高氏祠堂。(图5)
青城古镇给人最大的视觉冲击就是大量留存的古民居。民宅顺小巷而建,以四合院为主。因地理位置不同,分为坐北向南的壬山丙向宅,坐西向东的庚山甲向宅。有三堂三厦、三堂五厦、三堂七厦等。由于这些四合院的主人大都是各地商人,所以青城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吸收了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建筑样式及特点,均以青砖、木料为建筑材料。因地处寒冷之地的黄土高原,低温干燥,所以院落就较为宽敞,便于接受更多的日照,以提高居室的温度。这里的民居多采用北方大木起脊飞檐形式,庭院对称布局,大门可随地形开在侧面或正中央。正房、厢房都以单幢建筑形式围合成四合院或三合院。庭院里走道用石板条或石子拼图或砖铺而成,院子里种花、植果木,有的还设有花台。屋顶的主要形式是单坡屋顶、飞檐椽、小青瓦,正脊为镂空砖雕,檐下多采用如意头、云头挑枋等西北地区的习惯做法,柱基石呈鼓状或多棱体的鼓形组合、雕刻花饰。屋檐下用条石砌筑院落边缘石。之所以采用这种屋顶形式,主要还是因为房主人多为各地商人,盖这种单坡屋顶的房子,外部的墙体也就是屋脊的高度,高大结实,院落围合起来以后就像是坚固的城堡,可以保证安全。高高的院墙还能防止冬季寒风的吹入。门楼下方根据不同需要有青砖雕花式、六柱木刻式,有的还建有木制大车门,以利大车搬运货物进出。现存50多处保存相对完整的民宅中,大多是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建筑。(图6、7)
5古镇空间景观特征感受
5.1 空间情态
空间具有不同的情态,这些情态构成人们的审美对象。青城的空间情态魅力独具。巷道的高宽比可达8~12,在这样的高宽之比下,巷道空间有很强的透视消失感,加上当地产的青条石铺砌或卵石铺地、青砖或白墙灰瓦,能使人产生一种苍朴、悠远、深邃而不乏内秀的联想,它所产生的审美愉快是情感上理解和认识空间的结果。(图8)
5.2 技艺之美
青城古镇的木雕和砖雕成就了古镇精湛的建筑艺术。从大门到照壁,从堂屋到厦房,从墙肘到屋檐,从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精美的砖雕、木雕图案。砖木雕刻大多通过象形、会意、谐音、几何图案等手法构求艺术语言来托物寄情。内容主要归纳为字类、锦类、花卉类、博古类、祥禽瑞兽类,寓言情趣爱好以及希望祈求等。青城砖雕中像《教五子》、《渔樵耕读》都是其代表作品。但这种审美不仅仅是针对形式之美,更是针对技艺之美。(图9)
5.3 历史之美
古镇村落所蕴涵的深厚历史底蕴是村落最大的审美价值之一。面对庄严肃穆的高家祠堂,人们感到的不止是肃穆形象对你的震撼;在青城城隍庙里,看着褪色的木柱灰瓦,看着“汉代孤忠”的匾额,人们不仅感受到了出色的建筑或书法,而且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在罗家四合院前,人们会联想到罗家曲折离奇的发展史。总之,人们走过青城古镇,透过认识和了解悠远历史,玩味古镇的空间,体会到的是深沉的历史对人们心灵的震撼。历史留下的空间是历史的载体。斑驳的墙壁远比新刷的白墙更具有美的感受。古镇历史以及这些相关空间的存在,不论是墙面的斑驳、木材的裂纹、还是建筑的废墟都构成村落主要的审美性质即历史美。
5.4 文化之美
透过古镇的物质空间能了解其社会文化。与青城古镇的外部空间紧密联系的包括儒文化、宗族文化以及风水文化。儒文化与空间的结合主要表现为以空间的形象来表现营建者的儒文化理念的生活哲理和处事哲学。如罗家大院内庭院门额上所书的“雅量春风”(图10),民宅营建上多采用中轴对称的四合院或三合院形式等等。宗族的观念和传统虽然已销声匿迹了,可是站在高氏祠堂前,人们联想到大家族同心合力的生活方式时,还是会自然体验到一种文化之美。古镇的选址、布局,以及民宅门的开启也常与风水文化联系。比如某处建筑向内凹进的入口就是避免与其他门口正对,使“气”外露所采用的手段(图11)。总之,空间的文化内涵构成了村落的空间中令人玩味的审美情趣。
6结语
由于古代青城的经济实力、文化和宗族传统,它们营建了一个精美的古镇。现代人来研究古镇,首先应有详尽的基础资料。项目组经过一段时期的实地调研和现场测绘,形成了许多基础资料,为古镇空间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次研究更多地是从建筑学的角度解剖古镇。我们希望通过对青城古镇的空间解析,能帮助想了解和热爱它的人们有一些更深入的认识。
图片来源:
[1] 图1-青城镇政府提供
[2] 图2 -自绘图纸
[3] 图片3、5、6、7、10、11-自拍图片
[4] 图4、8、9-旅游宣传
参考文献:
[1] 杨巨川编著.青城记[M].中共甘肃省委印刷厂,2004年9月,兰州.
[2] 王其钧编著.中国民居三十讲[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北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5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