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灌注桩常见质量缺陷防治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季本阳
摘 要:桩基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差是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性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鉴于这种重要性,我们施工单位必须在施工前及时与勘察、设计单位取得联系,明确设计意图;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要求施工;施工后进行严格验收并对存在的问题按照规范要求制定措施并实施整改。
关键词:灌注桩;质量;缺陷;防治
造成桩基质量缺陷的因素有许多,对质量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是否正确,往往直接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工程造价及工期。现根据多年本人在灌注桩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质量缺陷及处理措施总结如下:
1 桩位偏离
桩位偏位在我们桩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很普遍,规范对桩位偏差的允许量根据基础类型、桩径大小的不同作了规定,对于桩位形成的偏差,我认为该偏差是由两部分累积而成:一是测量放线错误,使建筑物错位或桩位偏差过大。该偏差相对来讲发生的概率较小,在桩成孔施工前的桩位校核和验收过程中基本能消除或控制在规范内。其次是桩成孔过程中发生的误差,桩机在就位、钻孔过程中都会发生误差,该误差在最终桩位偏差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其控制校核的难度也比前面的放线过程难度大。所以强化对桩成孔过程的偏差控制是控制桩位偏差的最有效手段,在施工前要制订相应的措施,在施工中安排专人进行监控,最大限度的控制桩位误差。具体措施如下:
1.1 护筒的基坑应垂直地面,与桩位同心,其半径应大于护筒半径200mm,深度应超过杂填土层,入土深度不宜小于1m,进入原土深度不应小于200mm。
1.2 护筒用4-8mm钢板卷制,基坑内径比桩身设计直径大100mm,护筒顶部应开设1-2个溢浆口。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宜重合,偏差小于20mm,并应保证护筒垂直。
1.3 护筒上口应高出地面200mm,埋好后,基周围应用粘土分层回填夯实,随即测定护筒上口统一高程,记录在册,以控制孔深、钢筋笼安放及桩顶统一高程。
1.4 钻机转盘必须水平,转盘中心、桩位中心及天轮悬吊中心应重合,最大偏差小于5mm。
1.5 开钻初期,成孔深达5m时,应即检查钻杆垂直度,确保成孔垂直度在1%以内,待各方面均正常运转时,方可开始加速钻孔。对于淤泥质土,最大钻进速度不宜大于1m/分钟,对其它土层钻头转速不能过快,空转时间不能太长。
2 断桩
对于断桩,这种通病的防治主要体现在过程控制阶段,这个阶段是通过加强对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控制来实现的。桩身混凝土浇注严格按配合比配制混凝土(加强与混凝土供应单位的联系),对配制混凝土的原材料的计量要准确,对砂石含水量的分析力求精确,使混凝土的塌落度控制在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的水平上。其次,计算水下砼的初灌量,初灌量要使砼将导管埋入砼深1m以上,在导管上接初灌斗、隔水塞和钢活络板,在初灌斗中装够初灌砼量,拉动活络板,砼和隔水塞自由落入孔底,孔口可见大量涌出泥浆,继续灌注使导管埋入砼深2-5m。灌注中必须有专人检测导管埋深和导管内外砼面的标高,始终保持导管的埋深量,严禁导管拔出砼面而造成断桩。最后一次灌注量应能使桩顶标高高出标高0.5-0.8m,确保桩顶设计标高以下的砼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
3 顶标高不足
对于桩顶标高不足的状况,我们采取的是接桩法。具体方法如下:开挖桩周土层,挖出桩头,凿去混凝土浮浆及松散层,并凿出钢筋,整理与冲洗干净后用钢筋接长,再浇混凝土至设计标高。在进行该工序时必须注意:如果混凝土浮浆及松散层厚度较小,在凿除后如果桩头露出的钢筋长度达不到钢筋单面焊接时10D的要求,必须继续往下凿除混凝土,直到露出的钢筋长度达到10D,如果混凝土浮浆及松散层较厚,在凿除后已经达到钢筋单面焊的长度要求,则停止往下继续凿除。在上述工序完成后,开始清理桩头上的石渣,镶嵌在桩头上已经松动的石子必须全部清除干净。
然后进行桩头钢筋的焊接,钢筋下料前先编号,量出每根钢筋的下料长度,焊接时按照编号进行焊接,焊接采用单面焊,焊缝长度保证10 D以上。清理好桩头杂物后绑扎钢筋和支模,按照设计的混凝土级别浇筑桩头至设计标高。
此外,在灌注桩施工中,通常采用的偏差处理方法还有补桩、补强、扩大承台(梁)、改变施工方法等。这几种方法都是在形成质量缺陷后的弥补手段,重点应加强过程控制。 不断提高我们的施工水平努力把质量通病控制住,向社会、向人民奉献出高质量的建筑作品是我们施工企业永远的追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47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