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绿色建筑设计及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对绿色建筑设计要点及关键绿色建筑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建议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浅层地能利用、中水和雨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一、绿色建筑设计要点
  1、重视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绿色建筑的性能及成本。建筑设计必须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切勿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绿色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局部而不顾整体。如夏热冬暖地区应首先尽量采用自保温隔热墙体材料,其次才考虑采用无机保温材料的外保温墙体。而对于寒冷地区,如果窗户的热工性能很差,使用再昂贵的墙体保温材料也不会达到节能的效果。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将有限的保温材料安置在关键部位,而不是均匀分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因地制宜
  绿色建筑非常强调的一点是因地制宜,绝不能照搬盲从。气候的差异也使得不同地区的绿色设计策略大相径庭。建筑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其它地域条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供暖、空调所导致的能耗和污染。
  3、尊重基地环境
  在保证建筑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经济性基础上,在建筑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引入环境概念,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设计时须结合当地生态、地理、人文环境特性,收集有关气候、水资源、土地使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系统、人文环境等资料,力求做到建筑与周围的生态、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增加舒适度和健康性,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
  4、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包括: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材料,抑制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辐射、电波、气体等,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室内具有优良的空气质量,优良的温、湿度环境,优良的光、视线环境,优良的声环境。
  5、应用减轻环境负荷的建筑节能新技术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节约能源的最有效办法是减少供暖(冷)热量的损失。因此建筑的密度、单元的组合、建筑的朝向、建筑的结构和体量的安排,建筑外墙的保温隔热都是要考虑的因素,此外,材料的类型、墙体的厚度、窗户的面积、窗墙比和门窗节点的构造也同样不能忽视。现代主义的国际风格表现在建筑上的一大特征就是大面积的玻璃窗。这种设计是建立在便宜能源的基础上的。浪费的能源十分惊人。夏季,它须耗费大量额外的空调制冷的能量;冬季,它又大量消耗暖气的热量。因此,我们设计时不能盲目追求时尚,大面积开窗,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开窗。在需要保温隔热的地方,建筑的门窗还要做密封设计和处理。对建筑物外围护结构的精心设计历来是建筑师十分重视的问题,但把节能放在第一位,则是绿色建筑提倡的。建筑的外围护由墙、屋顶、门窗三部分组成。据统计,美国每年有l3亿美元的能源以暖气和冷气的形式从建筑不严密的外围护中散失。因此,严把外围护关,对防止能量散失十分重要。
  二、节能设备选择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能源是建筑师考虑的重点。门窗这类产品对建筑物的能耗影响很大,因为很多能量都是从门窗中散失的,所以设计时要选择保温隔热性能好的门窗。某小区门窗采用隔热密封性能好的断桥隔热铝合金窗框、Low-E低辐射中空玻璃等,改善了玻璃的热阻性能和对光谱的选择性,内外双向均可隔热,外设可调节的铝合金外遮阳窗帘,夏季遮挡80%热辐射,大大减少了能源损耗。节水装置是绿色建筑产品的另一大类,现在已经有了设计的很好的节水龙头、节水抽水马桶、节水淋浴器和其它节水设备。使用这些设备可以大大节约水资源。此外,设计时还应选择低能耗、高效率的设备。
  三、中水、雨水处理及循环利用
  在适宜的范围内进行雨水收集、中水处理、水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节约水资源。某三星级绿色建筑小区中设中水处理系统,优质杂排水(如洗浴洗脸水)回收至社区内的中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然后将其用于浇灌绿地、冲洗园区道路、洗车和补充人工湖蒸发掉的水分等。通过这些手段,节省了物业浇灌绿地费用,洗车费用和人工湖水置换费用。
  四、充分发挥太阳能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的范围很广,人类有意识地在建筑中应用太阳能已有很久远的历史,总是选择在日照较为丰富的地方营造舒适的建筑环境。
  根据整体的设计原则,建造完善的太阳能生态建筑需要多工种的配合,要结构、设备、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在太阳能建筑设计中,建筑师设计起着统领作用,协调各专业,发挥自身特长,将建筑设计与太阳能应用技术巧妙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太阳能技术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可以在美学、技术、功能上达到最完美的平衡,形成较完善的生态建筑体系。
  应用太阳能技术的建筑常常被分为主动式太阳能建筑和被动式太阳能建筑。
  4.1在主动式太阳能建筑中发挥建筑设计的作用
  主动式太阳能建筑通过集热设备获取、储存和利用太阳能,然后由热媒将热量传入建筑物内分配使用。它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功率大,便于控制,但是需要一定的设备投入并占用一定的室外空间。
  由此,与太阳能应用相关的许多技术都可以应用在主动式太阳能建筑中,例如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发电系统、集光采光的自然采光、光纤导光管等。这些复杂的设备设计超出了建筑师的工作范围,但是具备生态与整合观念的建筑师可以结合建筑结构、形体、色彩、材料,考虑并调整它们与太阳能设备的关系,使建筑的外观更加丰富多彩,达到最好的综合效果。
  在设计中灵活运用这些设计手法的太阳能建筑,在满足节能、节约资源耗费的生态建筑要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为用户营造在美学上赏心悦目的建筑外环境来体现生态建筑“与建筑环境相协调”、“满足用户要求”的原则。
  4.2在被动式太阳能建筑中发挥建筑设计的作用
  在被动式太阳能建筑中应用太阳能技术,可以使建筑师找到更广阔用武之地。被动式太阳能建筑通常不依靠任何机械手段,通过调整建筑的朝向,选择适当的建筑材料,巧妙处理建筑的空间和形体,进行合理的建筑构造设计等手段使建筑物自然地应用太阳能供暖房,降低建筑的能耗。还有光纤导光管、集光采光的自然采光措施均能改善室内空间采光效果。
  因此建筑师有充分的空间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合理而有效地安排建筑空间、形体,并利用高效率的技术满足同样的功能需要,可以应用的手段有:
  (1)通过调整建筑的形体安排建筑的朝向、采光
  不同建筑的形体对阳光利用效果不同,可以设计相应的建筑形式与外观。例如,朝南倾斜的三角形体量有利于充分吸收太阳能;采用立方体等体型系数较小的形式可以减少冬季热散失。为了最大限度吸收太阳热辐射,建筑师可以安排建筑在东南和西南暴露尽可能大的面积,以对角线为南北方向放置。太阳能建筑由于采用了一定的特定技术,而在形式表现方面受到较大的限制,往往具有呆板的几何形状,缺乏表现力,可以采用比例和谐优美的纤长的形式,南向立面的展开意味着吸收太阳能辐射面积能够增加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不同的形体划分建筑内部空间与安排使用更是师建筑师的责任。
  (2)设计美观大方的毗连温室
  附加阳光间是一种多功能的房间,可以让人在寒冷的季节有置身于大自然的感觉,同时它也是为毗连的房间供热的一种有效设施。

  建筑师完全可以设计美观大方的阳光间,并合理划分阳光间与其毗邻房间的功能。如,坡顶部分加设倾斜玻璃,在形式上追求了变化的同时大大增加了集热量;还可以在阳光间种植植物,作为休息、娱乐空间;为阳光间附加保温、隔热设施,让它一年四季都做为宜人的空间。
  (3)通过建筑设计手段形成自然通风
  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不但要在冬季保温隔热,还要在夏季达到防暑降温的效果。以体现绿色建筑“设计结合气候”的原则。
  在一般地区的炎热季节,设计以水院和绿荫为中心的建筑空间,由热压力差形成的空气运动,将干热空气引入封闭庭院,掠过水体和绿茵,得到良好的降温、加湿和净化,由此使庭院和室内环境凉爽而适宜。
  在多风少雨的高海拔干热地区,设计风管、地下室和绿化庭院,风压造成空气在风管、地下室和绿化庭院中的流动和调节,可以创造舒适的微气候,增加庭院户外活动的吸引力。
  五、垃圾分类处理
  化肥残余、工业三废、人类生活垃圾等统统不处理的进入大自然,已经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因此,垃圾要进行分类处理。厨余食物垃圾分类处理和集装式垃圾箱的垃圾处理系统,可以不再需要大量的保洁员,既方便居住者,又降低了垃圾在小区中的二次污染与保洁费用。
  六、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性政策
  首先,针对建筑节能的相关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同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形成由统一的基本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组成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其次出台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励政策,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
  2、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我国目前出台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标准、规范和指南有《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南》和《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等,提供了科学全面、简明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和设计标准,将十分有利于促进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3、加强科研和宣传教育培训
  在科研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开展应用研究。广泛开展绿色建筑的宣传教育培训,使绿色建筑观念深入人心,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结束语
  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它的实现必须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和可靠的技术支撑。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我国基本国情的背景下,大力推进我国绿色建筑应用与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筑节能专篇[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2]韦亮,马慧丽.太阳能建筑的适应性设计[J].工业建筑,200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71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