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四大机制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速度。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需要结合我国地方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本文结合地方实际,提出了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创新规划机制,强化品牌农业经营意识;创新调整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创新交易机制,降低农民交易风险等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字:机制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
当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十二五”期间,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振兴农村经济,结合各地的具体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按照科学统筹的原则进行规划,能够有效地加快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具体看,加快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创新四大机制。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统筹规划,连片发展,这就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土地流转和规划问题。而“三十年不变”的土地政策对农村土地现状的限制同土地规模经营存在客观上的矛盾和冲突,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搞好协调工作,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按照法定、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通过转包、互换、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适度规模经营。只有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更好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和致富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把农民和土地捆绑在一起,不利于农民离土发展,从事养殖业和二、三产业;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影响增收致富。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分工分业,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加快新农村建设,让农民真正富起来。以聊城市为例,鼓励农民按照自己的种植要求,在进行粮食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努力扩大聊城市蔬菜、畜牧、水产、林果等四大主导产业规模,促进农业产业化适度规模经营。回眸“十一五”,聊城市通过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十一五”规划的预期,农民的生活水平获得大幅提高。2009年,聊城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80万人,在外务工人员110万人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39元,比2008年增长8.4%;人均总支出5193元,较2008年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63平方米,较2008年增加0.90平方米。期待“十二五”期末,全国各地农村土地流转顺畅,农业生产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获得大幅提高。
创新规划机制,强化品牌农业经营意识 找准优势,立足长远,不断扩大规模,形成特色和品牌农业是调整规划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一个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土地、水源、交通和农民的种植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农业产业结构又必须随着市场需求,科技进步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以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为动力,以农民的认识水平和对新技术的掌握为基础。调整中要找准自己的地理和资源优势,要考虑当地农民的接受能力,不能盲目的贪大求洋,避免造成品种“水土不服”,产品销售不畅。调整、振兴农业产业结构的过程是壮大规模的过程,也是农民逐步认识,积累经验和资金,掌握新的种植技术,形成特色农业,进行品牌农业经营的过程。“十一五”期间,以公路为主体的交通系统的不断得到完善,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要利用好这一优势,不断完善规划。以聊城市为例,在蔬菜生产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聊城市“半小时都市圈”的优势,发展主干公路沿线路域产业,在现有规模基础上,改善和创新种植、保鲜等技术,积极开发优质产品,扩大农产品的销路,向大中城市高端超市进军;在畜牧生产方面,加快养殖场升级改造,引进规范化支农技术;在林果生产方面,加快防护林、经济建设,鼓励花卉、观赏苗木等高效作物种植,扩大现有的名优果林基地规模。此外,可以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以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为契机,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高创意、高品位、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工企业,把农业资源特别是土特产开发成旅游商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创新调整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努力发挥好政府的指导作用、政策支持作用,优化发展环境,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为产业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充分利用现有扶持政策,积极创新扶持方式,提高扶持农业效率。首先,创新政策决策机制。确定几大重点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在重点扶持项目的确定方式上,实行集体决策、部门配合和资金整合的新机制。在扶持资金安排上,可以结合我国各地方的的具体实际,采取集中资金,向重点项目、主导产业连续投入的方法,深入推进确保取得成效。其次,创新合作引导机制。强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增强农业抵抗风险能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较好的满足了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要,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组织化平台,并取得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规模效益。政府作为招商引资的主体,在农业项目的招商上,积极主动承担起桥梁作用,切实把招商引资作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战略,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农业向农村流动,吸引银行资金、城市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产业化。再次,创新科技兴农机制。推广适用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科技兴农是培育新型市场竞争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内在要求,“十二五”期间,继续发挥政府的协调组织功能,加快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优化科技网络建设,实施“素质工程”。结合经济开发项目,进行一事一训、一技一训、一人一技,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二是组织科技下乡,加强科技对调整结构的介入。根据农时农活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提供科技服务。三是强化农民市场意识,培养农民的现代农业思想。通过科技培训及举办新技术新品种博览会等,让先进的农业技术、优良品种、农资、农业机械直接与广大群众见面,开阔群众视野,提高农民创新的积极性。
创新交易机制,降低农民交易风险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振兴,还需要主义降低农民交易的风险,创新交易机制。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市场的交易频率,扩大了商品市场交易范围,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全国统一、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形成。众所周知,资本追求较高的回报,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同样也要求较高的收益和价值体现,在这一市场内在机制驱动之下,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等交易机制刺激了劳动力长期跨区域流动。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极大地活跃了产品交易,吸纳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也进一步拓展了市场机制,使其延伸到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减少了市场的交易成本,降低了农民的交易风险,减轻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一种市场秩序和规范。市场机制在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发挥和运用,职业中介、培训机构等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的市场主体不断完善,使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逐步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同时,我国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引导与监管不断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趋于稳定并秩序化。农业产业化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使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从可能转变为现实,农业生产的布局优化增进了农业生产效益,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布局合理调整和优化下的转移,对作为剩余劳动力的农户来说,是需要的;对农业和整个社会来说,是安全的。当农业生产在合理规模状态下运营时,农业劳动力转移才是健康、有效的。合理的农业生产规模,能够使农业生产广度进一步拓展,农业生产深度深一步开掘。这种状况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呈现出市场对农业资源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因此,农业产业化通过优化生产布局,发展规模农业,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从而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总之,要解决好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问题就必须不断地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结合我国各地的实际,因地制宜,规范土地流转制度的同时,强化农民的品牌经营意识,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将农民的市场化经营风险降到最低。当前,我国加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为全面贯彻和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民增收,我们要进一步创新机制,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傅崇兰.小城镇论.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2]牛若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与方向.中国农村经济,2002
[3]武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状况和特点.中国农村研究网,2006
[4]韩超.龙头企业实力增强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新华网,2007
[5]杨增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振兴.聊城日报,201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68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