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安全施工管理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主要就桥梁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几方面安全隐患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保证施工安全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疲劳、保养、环境
桥梁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造成质量安全事故,造成许多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有必要对安全施工科学管理。综合分析各类型安全事故,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主要有4个:人为因素、物的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
一、人的安全性控制
桥梁施工中,常见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施工现场安保设备不齐全,未制订紧急事故处理措施,未设定明显安全标志,未及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安全隐患等。
安全对策措施
1.1合理利用施工人员心理特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在山区桥梁施工中,应充分利用群体心理,在安全管理的覆盖内划分若干小的管理群体,在群体中培养安全骨干,对“领袖作用”详加引导,培养他们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产生积极行为效应,使少数人产生从众行为,积极遵守安全规程,养成安全生产的习惯,让施工人员自身成为管理自身的安全员,达到人人要安全的目的。
在日常管理中,安全管理人员应深入施工队伍之中,了解现场施工人员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心理发展动向,力求用低额的经济投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1.2防止过劳,提高生产安全性
疲劳广泛地发生在各种作业岗位上,机械化、自动化的进步可以消灭许多笨重体力劳动(如利用大型挖土机、钻机代替人力挖掘),从而消除了笨重体力劳动造成的重度疲劳。但是看管监测仪表、计算机作业等又带来精神疲劳。如何减轻疲劳、防止过劳,从而保证施工人员健康更重要的是保证安全生产呢?主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l)提高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是减少施工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人员疲劳、提高生产安全水平的有力措施。
(2)合理地确定作业休息制度,根据施工时的劳动强度,在施工过程中插入必要的休息时间。
(3)根据工作强度、工作方式合理设计休息方式
(4)尽可能减少轮班工作制度。轮班工作后,给予施工人员充分的休息时间。
1.3加强操作人员培训,持证上岗
就桥梁施工的风险而言,做好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能最大限度防止事故的发生。
(l)针对所操作机械设备的特点、大小难度、技术含量、作业环境选择合适的操作人员;(2)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3)操作人员培训后应经劳动部门或有关部门考核颁发证书后,方可上岗操作。坚决杜绝无证作业和持超过复审期的作业证件操作机械,同时,对于那些虽然持有机械设备操作证件,但己经连续六个月以上没有从事过本机械操作的操作的人员,单位对其进行上岗前的再培训。
二、物的安全性控制
所谓物包括原料、燃料、动力、设备、工具、成品、半成品等。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有出现能量意外释放、引发事故的可能性。物的不安全状态有以下几种情况:设备和装置结构不良,材料强度不够,零部件磨损和老化;存在危险物和有害物;安全防护装置失灵;缺乏防护用具或有缺陷;物质的堆放、整理有缺陷等。在施工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极易出现。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构成事故的物质基础,构成生产中的隐患和危险源。物的不安全状态的运动轨迹,一旦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运动轨迹交叉,就是发生事故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应正确判断物的具体不安全状态,控制其发展,并预防、减轻或消除事故。
安全措施
2.1机械设备的正确选用与保养
任何一种机械设备由于自身的性能、结构等特性,都有一定的使用技术要求。如能严格地按规定合理使用机械,就能充分发挥机械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减少机械磨损,延长使用寿命。因此,在安排施工生产任务时,要使工程项目与机械设备的使用规范相适应。防止大机小用、小马拉大车等不合理使用现象的发生。对于机械设备的保养,机械设备管理部门应做到提前、及时掌握各个施工项目工程进度与机械设备方面信息,安排好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的二次保养维护工作,解决好使用与保养的矛盾冲突。运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控制机械设备一、二级维护,落实专业机修人员到施工现场按工艺流程规范维护保养,现场机械操作人员应积极做好配合、督促、监督。
施工机械的日常检查对机械的正常使用非常重要,可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避免大的故障发生。不定期抽查可以进行专项检查,是对定期安全大检查有益的补充。对于严重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必要时要依据《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违章处罚细则》进行经济处罚。
2.2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
特种设备必须经技术检测部门检测合格取得合格证后才能投人使用,对未取得检测合格证的特种设备立即停止使用,需要继续使用的必须立即进行检测,取得合格证后才能继续投人使用,不合格的清退出场。对那些已经超过使用期限,又无法检测合格的设备强制报废。
三、管理的安全性控制
管理的原因即事故产生的间接原因,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得以存在的条件。它包括的情况有:技术缺陷,指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存在问题;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指导,或检查指导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章或不健全,挪用安全措施经费,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安全隐患整改不力;教育培训力度不够等。
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标,进行安全管理的主要手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法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法律来规范施工安全管理活动,体现国家的意志,保证施工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包括制定法律和制度以及确保法律和制度得到执行和遵守两个方面。法制健全与否的标志,不仅取决于是否有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从根本上说,还决定于这些法律和制度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正得到遵守和执行。
第二,经济手段。是指政府根据施工安全的经济属性和经济规律,运用价格、信贷、税费等经济杠杆来达到促进建筑安全目标的各种具体方式的总称。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应用较广和较成熟的经济手段是职业伤害保险制度。
第三,科技手段。桥梁施工安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政府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从而更有效地控制建设过程中发生损害的可能性。科技手段是指能够带来安全水平提高的各种科学和技术的综合措施。
四、环境的安全性控制
不安全的环境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物质基础,是事故的直接原因。通常指的是:自然环境的异常,即岩石、地质、水文、气象等的恶劣变异;生产环境不良,即照明、温度、湿度、通风、采光、噪音、振动、空气质量、颜色等方面的缺陷。
环境因素控制管理要点
实践证明,采光照明、色彩标志、环境温度和现场环境对施工安全的影响都不能低估。
第一,采光照明问题。施工现场的采光照明,既要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又要减少人的疲劳和不舒适感,还应注意视觉暗、明适应的生理反应。因此,应让劳动者懂得眼睛需要一定时间适应周围光环境的变化这一生理现象,当光照强度产生极大变化时作短暂停留,在黑暗场所加强人工照明,在耀眼强光下操作带上墨镜,则可减少事故的发生。
第二,色彩的标志问题。色彩标志可提高人的辨别能力,控制人的心理,减少工作差错和人的疲劳。所以,根据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色彩标志,如用红色警告牌,绿色安全网,白色安全带,红白相间的栏杆等,都能有效地预防事故。
第三,环境温度问题。环境温度接近体温时,人体热量难以散发就会感到不适、头昏、气喘,活动稳定性差,手脑配合失调,对突发情况缺乏应变能力,在高温环境、高处作业时,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反之,低温环境,人体散热量大,手脚冻僵,动作灵活性、稳定性差,也易导致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谢勇成. 建筑业企业风险与防范[J]建筑经济, 2002,(04) .
吴志昂,扈惠敏.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对策[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5) .
张柳煜. 桥梁施工风险管理方法研究[D]. 长安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83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