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概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宇
【摘要】智能建筑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和技术的进步,人们从刚开始的好奇已经转变成开始慢慢接受这种新生事物。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讲,智能建筑不仅是利用先进IT 技术提供“安全、高效、舒适和便利”的内部环境建筑,而且也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
【关键词】智能建筑;IT技术;社会环境
自1984 年在美国出现第一幢智能建筑以来,智能建筑就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提倡,并在世界各地建造了大量的智能建筑。我国的智能建筑从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目前发展非常迅速,从一般的商住楼到旅游文化设施,从行政大楼到金融贸易建筑,从机场车站到港口仓储,从医院学校到科研开发的建筑,几乎到处都有智能建筑的身影。
一、智能建筑特点
由于智能建筑的“智能”特性是以IT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因而它们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智能建筑的发展,因而可将智能建筑的发展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单功能系统:上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建筑设备自控领域的应用,出现了以通用型控制器为基础的直接数字控制系统。并逐渐形成了以闭路电视监控、火灾自动报警、空调设备监控等系统为代表的“孤立系统”。在这种控制系统中,由于控制器只需调整相应控制参数即可应用于不同系统,因而这些设备是通用的、可互换的。(2)多功能系统: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信息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微控制器(MCU,Micro Controller Unit)为核心的专用控制器(ASC,Application Specific Controller)。这种控制器一般都是根据具体应用进行定制的,也就是只能完成特定的功能。相比较单功能系统,这些控制器具有通信功能,并通过现场总线或网络进行互联,实现了各专用控制器间的信息共享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管理功能。由于其专用特点,逐渐形成了以综合保安系统(电视监控、防盗报警、门禁、电子巡更)、建筑设备设备自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控制系统、有线电视、通信系统等为中心的建筑应用子系统。(3)集成系统:上世纪90年代末期,互联网的风靡给人们带来了思想上的变革。以往的“孤立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控制现场通信协议由专有型向开放型转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角逐中,目前在智能建筑领域只有BACnet和LonWorks成为公认的两大开放性标准。由于所有的现场总线通信协议或标准在制订之初都是以面向现场设备为目标的,而不是面向企业应用集成,因而造成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不能很好地与物业信息管理系统互联和信息共享。(4)集成管理智能化系统:系统集成工作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实现整个智能建筑系统的系统化、集成化与智能化运行和管理。从集成上看,智能建筑已经从基于单机应用发展到基于网络的协同应用,特别是基于Internet和Intranet网络集成的应用。从信息处理上来看,已经从简单的状态信息组合和基于监控的处理,发展到基于内容的处理和融合,以及基于虚拟现实与多媒体技术的人机接口。
根据IT技术的发展进行的阶段划分,在智能建筑业界还有另外一种划分方式――以建筑的智能化程度为中心进行的划分。按照这种方式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3A 阶段,包括建筑设备自动化(BA)、办公自动化(OA)、通信自动化(CA);(2)5A及多子系统阶段,此阶段中除了上述的3A外,还包括了安防自动化(SA)、消防报警自动化(FA)、停车场管理、一卡通、机房工程等多个子系统;(3)子系统集成阶段;(4)数字化阶段。以上两种划分方式都具有代表性,不同之处在于看待“智能化”的角度,前者以技术为主线,后者则以形式为参考。无论从哪种角度划分智能建筑的发展阶段,不可否认的是,智能建筑始终朝着以信息共享和高度智能化为目的的方向发展。
二、结语
智能建筑所具有的各个子系统及其实现技术的内在联系。好比人体各个器官相互协调工作一样,智能建筑中的各个子系统被颇像大脑一样的集成控制系统调度。智能建筑通过建筑设备自控网络将众多分布在智能建筑中具有网络通信功能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联系起来,使之具有数据共享(Data-Sharing)和互操作(interoperability)功能。由此得出,实现智能建筑的基础非建筑设备自控网络(Building Automation and Control Networks)莫属。
参考文献
[1]谢社初.《建筑智能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卿晓霞.《建筑设备自动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3]杨志.《建筑智能化系统及工程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7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