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肖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学习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
  
  一、我国三大地带区域经济研究现状
  1.梯度发展理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时序选择应是:由东向西,按技术梯度,使先进技术地带逐步向中间技术地带、传统技术地带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过转移的加速,逐步缩小地区差距,这一理论的提出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专家支持梯度发展战略,并主张八十年代我国应更多注意利用和发挥东部原有工业能力;从90年代到2000年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要在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上,把投资和建设的重点转向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基础巩固了,把投资和建设的重点再转向西部不发达地区。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
  2.反梯度发展理论。其主要内容为:现代科学技术有三个基本走向:一是向贸易比较发达地区转移;二是向智力资源较发达的、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转移;三是向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转移。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从国际国内引入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使自身的经济技术超前发展,不必主要接受第一、第二梯度的转移技术。如果只承认梯度推移论,必然会阻碍落后地区的开发建设,使落后地区永远赶不上先进地区。
  3.东部重点论。东部重点论主张集中全国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国家应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大胆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循环,以引进更多的外资和先进技术,率先把沿海地区建成具有带头示范作用的增长极。
  4.中部开花论。中部开花论主张把我国战略重点放在中部地区,利用长江,依托武汉、外引内联,带动华中地区率先致富,从而促进整个中国经济的腾飞,由点及面地带动中部地区的迅速发展。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九十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二、我国省域经济研究现状
  从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角度:左继宏(2005)利用计量经济学、概率统计等工具对我国省域竞争力作出了研究;李建平、李闽榕和高燕京主编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对2005年全国各省、直辖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排名。从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的角度:陈建宝、戴平生(2007)利用2005年省域截面数据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估计现期财政政策乘数,并对两类模型导出的财政政策乘数进行对比,由此探究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问题。从教育与科技的角度:戴平生、陈建宝(2007)利用1987~ 2005年的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全社会R&D投入和GDP产出数据,分析了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同时利用2001~2005年的省域截面数据对全社会科技投入与GDP两者关系进行了分析;陈建宝、戴平生(2007)通过我国各地区的截面数据建立了关于GDP的空间自回归模型,以此探讨教育经费与GDP、受教育年数与GDP的空间关系。 从省域农民收入的角度:戴平生、陈建宝(2007)利用各省财政农业人均支出、农村人均用电量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了农民人均收入空间自回归(SAR)模型;戴平生、陈建宝(2007)还利用2000~2004年的省域农民收入与城镇化指数的截面数据,建立了以空间自相关为基础的时空数据模型。模型的分析表明,农民收入与城镇化都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现象,反映了省际间农民收入与城镇化都存在着空间聚集现象。
  从对外贸易的角度:岳昌君(2002)计算了1998年我国各省市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各类商品的显现比较优势和贸易条件,认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出口发展存在显著差异;许雄奇、张宗益(2003)运用不平衡指数、变差系数、集中度指数等指标对1992~2001年中国出1:3贸易的省际差异和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差异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出口依存度、增长率、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和贡献率指标对30个省市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992~2001年省市之间的出口差异逐渐缩小,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出口发展存在显著差异,且中国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三大地区之间;尹希果、雷虹、谭志雄(2004)建立了包括进出口总额与增长率、贸易结构、贸易企业性质等28个变量的指标体系,对1999~2002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根据因子得分将31个省市分为发达型、发展型、成长型、潜力型、开发型5大类,认为中国各省市对外贸易发展差距明显;赵伟等(2007)分析了1978~2005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省际差异,分析表明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在总体差异中占主导地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9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