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第三部门的经济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毛家骥 汪 亮
【摘要】 经济效率由资源配置效率和收入分配效率共同组成,第三部门的非营利性特征,使其能够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三部门的自愿性特征,使其能够实现收入分配均等化,提高收入分配效率;在综合比较第一部门、第二部门运行方式和结果之后,得出第三部门能够实现最高经济效率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市场、社会三大部门最理想的运行格局。
【关键词】 第三部门;资源配置效率;收入分配效率;经济效率
第三部门是一个社会学与经济学名词,意指在第一部门(公共部门)与第二部门(私人部门)之外,既非政府单位、又非一般民营企业的事业单位之总称。
一、第三部门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
第三部门参与者的行为是基于特定价值追求,他们以共同的理想信念为纽带,自愿将部分资金、时间等资源投入到第三部门,在独立的基础上,借助市场和政府的运作机制,实现特定公益目的。参与者的自愿性,使其能够避免政府强制行为对资源价格的扭曲,参与主体对所持资源价值的评价不会低于市场上该资源的价格,避免对资源配置效率造成损害。第三部门的非盈利性特征,使其愿意从事对经济长期发展有深远影响的项目,由于这些项目短期利润率水平较低甚至是无利润,单独靠市场机制会导致有效供给不足,此时第三部门的出现能够有效弥补市场缺陷,引导和带动其他主体投入到稀缺商品的供给,通过完善市场来实现第三部门的资源配置效率。
二、第三部门收入分配效率的分析
第三部门的参与者多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高收入群体为主,受益对象多为低收入阶层或弱势群体。第三部门参与者在基于主观上的价值判断,通过提供资金、参加志愿活动等方式,对低收入者进行转移支付,促进了社会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提高社会整体的收入分配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也能够得到道德和情感上的满足,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扩大社会整体福利水平。除了高收入者或强势群体出于公平、博爱、慈善、公益、合作等理念成立第三部门之外,弱势群体也可能自发成立第三部门进行力量整合,提高与强势群体的谈判能力,在维护自身利益的主观动机下实现提高收入分配效率的客观结果,如工会等民间维权组织的职责就是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等劳动经济权益,工会组织如果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就能通过协商对资本和劳动力公平定价,避免资本强势地位导致收入差距的过分放大,实现整个社会收入配置效率的提高。
三、第三部门经济效率的比较分析
第一部门(公共部门)的运行机制以公共选择为核心。如果将中位选民定理运用到收入分配领域,则最终的选择结果是收入均等化,政府的分配政策会使所有社会成员的最终收入趋于平均。政府可能通过提供公平教育机会、颁发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土地自由流动等手段对收入分配起点、过程进行干预,能够通过累进所得税制、转移支付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对收入分配结果进行再调节。政府对收入分配全方位的干预过程会扭曲市场中各种初始资源的相对价格。
第二部门(私人部门)的运行机制以均衡价格为核心。市场根据资源的供求关系决定均衡价格水平,在经济人假设条件下,完全的市场竞争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第二部门中有着大量稀缺资源禀赋的成员将会得到较高比例的社会总产出(即表现为较高的收入水平),“马太效应”的存在将会使收入分配情况趋于恶化。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高收入者的边际收入效用要低于低收入成员,从分配效率角度考虑,市场机制的运作不能实现社会总产出的最优分配,第二部门在收入分配领域是缺乏效率的。
第三部门的运行过程以社会成员自愿为主,不会损害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其非盈利特征能够完善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三部门运行的客观结果是收入均等化,能够提高收入分配效率,整体经济效率在三部门中最高。在认识到第三部门具有最高经济效率的同时,也应该清楚认识第三部门作用范围的有限性。一方面第三部门的运行是建立在参与者自愿的基础上,这使得第三部门具有不稳定性,参与者主观想法和客观情况的改变都会导致第三部门无法有效运行;另一方面第三部门的运行有赖于第一部门的政策支持和保障,需要第二部门运行所产生的物质基础,它无法脱离第一、第二部门而独立存在。
从经济效率角度出发,最理想的三大部门运行格局应该是:第二部门在资源配置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第一部门在收入分配领域占据主体地位,应尽量采用市场手段,减少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害;鼓励第三部门发展,使其在收入分配领域发挥出积极作用,成为第一部门的重要补充;通过政府、市场、社会三大部门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整体经济效率和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厉以宁.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23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