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新方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寰

  【摘要】 村镇银行的出现对于形成农村金融的竞争性市场,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吸纳民间资金进入合法渠道,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对着激烈竞争,运营成本不易降低,存在潜在金融风险等问题,需要科学定位,突破政策局限,开展农业产业化链式服务。
  【关键词】 村镇银行;意义;挑战;对策
  
  一、村镇银行设立的积极意义
  
  首先,由于农村地区本来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具有低门槛、多元化资金来源、灵活多样的股权与治理结构的村镇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不但为农村金融市场引人增量因素,村镇银行从成立之始,就对其设立条件、股权设置、治理结构、经营管理、内控机制及监管方面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对股东在财务状况、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更形成了机构经营者的优胜劣汰,这必将推动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
  其次,有利于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金融供需的矛盾。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始终围绕着农村信用社这一存量机构展开,可是从结果看,无论是规范合作制,还是提供多种模式的改革尝试,效果都不甚理想。深究其原因,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处于近乎垄断的地位,造成一方面农信社本身缺乏改进的动力,另一方面政府也难以下决心彻底清除绩效差的信用社。村镇银行的建立,无疑将会与农信社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在促进其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促成竞争性的市场环境。
  最后,为民间资金提供了良性的发展梁道。大量的民间资金以“灰色”身份参与着各种形式的地下金融活动,难以找到正规的发展渠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也为资金所有者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村镇银行成立的相关规定,明确了民间资金可以入股,这是继“只贷不存”小额信贷机构试点以来,正规金融机构再一次对民间资金打开大门。
  
  二、村镇银行面对的挑战
  
  首先,村镇银行必将面对各种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的激烈竞争。在人才上,村镇银行建立以后,首要的一条是要物色一批高级管理人才和熟知法律、管理、业务、则务、核算的业务精英,可能需要不惜高薪聘请其他金融机构的人才,挖其他金融机构的“墙角”。在资金资源上,村镇银行由于实际上是一种股份制的民营银行,其经营手段必须更加灵活,必须采取各种手段,与其他金融机构争夺农村有限的资金资源。在客户资源,村镇银行建立后,只有凭借其灵活的经营策略,随机可用的经济手段,热情诚恳的服务态度和农村信用社争夺客户,才有可能将农村信用社的一部分“黄金客户”争取到村镇银行。
  其次,在尽可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方而成本较高。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小农经济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户生产分散、抗风险能力低下、持续发展能力不高、信息和技术沟通不畅是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村镇银行虽然抱着以为微小企业和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关好愿望,却受成本收益限制,很难在其覆盖范围内设立多个营业机构,营业机构的遗乏无疑使资金供需双方缺乏沟通平台,这样引发的信息不对称会使村镇银行在对农提供金融服务的时候无从下手,也会使部分迫切需要金融服务的小农户和微小企业投靠无门。
  最后,村镇银行发展对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的挑战。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贷款业务基本上缺乏有效的担保方和可变现的抵押物,这是很大的风险。不仅如此,农村地区需要融资的项目普遍缺乏信用风险评级,没有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此进行评级,这就增加了放贷风险和成木。投资村镇银行的风险是相当高的。此外,由于存在社会、经济、体制和政策方面因索的制约,导致加大农户投资需求强度不足。
  
  三、村镇银行可能的应对之道
  
  首先,科学市场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村镇银行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且无沉重的历史包袱,又有商业银行等金融人股东的支持,开展对农业务具有优势,不可忽视的是,与其他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在网点设立、人员等方而并不具有优势。村镇银行应定位于人金融机构与小农户间的联系纽带,发挥机制灵活的特点,探索创新信贷手段,完善小额农户贷款和联保贷款管理机制,在取代民间非正规金融方而做出努力。
  其次,突破政策局限,因地制宜开展金融活动。如在欠发达农村地区可以考虑以农民入股的方式,或者有效利用现有民间金融组织,建立风险共担的合作金融机制。鼓励建立由农民组成的“只放贷不吸储”贷款公司,风险由入股农民共同承担,不会扰乱农村金融秩序。
  最后,开展农业产业化链式服务,积极介入农业生产链中各个环节。农业生产周期长、涉及的人数和部门多,从千家万户的农户到种养人户、农村经纪人、个体工商户、小型加工户、运输户,直到龙头企业,各个环节息息相关,村镇银行要最人程度满足微小企业和农户的金融需求同时降低金融风险,必须深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采取抵押、担保、联保、信用等方式相互结合,推动产业链的良性互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2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