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志愿者激励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爱萍
摘要:社区志愿者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当前我国社区志愿者还处于求大于供的状况,如何激发更多的人加入到队伍中来,如何壮大队伍和维持队伍的稳定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先提出社区志愿者需要激励的问题,接着指出激励的必要性,最后从组织激励、团队激励、服务对象和社会认可入手提出相关的激励对策。
关键词:社区志愿者;激励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144-02
1、社区志愿者激励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社区的稳定与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从“全国社区志愿服务信息发布暨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情况分析会”上获悉至2006年,我国有8万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和1800万名社区志愿者。就上海而言,全市19个区县中的95个街道3300多个居委会和148个乡镇都分别建立了社区志愿者协会、总队和服务队,人数70多万,他们活跃在帮困济贫、助残扶弱、城市管理、治安防范、法律咨询、医疗救助、就业指导、文化辅导等领域中,他们的志愿者服务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进程中发挥着“凝聚民心、扶助弱势、倡导公平、培育文明、化解矛盾、社会创新”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对于社区志愿者仍处于一个求大于供的状况,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来,如何激发已有的社区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能力,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社区志愿者激励的必要性
很多人认为志愿者是“自愿”参加的,不需要采取措施来激励,但是对志愿者的激励是有必要性的。
(1)对志愿者进行激励是由社区志愿服务利他利己统一的性质决定的。
在2001年第56届联大会议上,联合国秘书长的报告直截了当地说:“关于志愿工作纯粹是利他主义的服务的这种传统看法,正在演变为一种对所有有关人均为有益的服务,换句话说,互惠性的服务。”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说:“志愿服务的原动力是助人自助、有私奉献,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其实利他与利已是统一的,志愿服务给人的是“好的社会关系”“尊重”与“自我实现”,志愿精神体现了志愿者奉献社会与满足个人精神需求、利他与利已的统一。在整个世界,无私奉献的人有,但那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人是“有私”的。社区志愿者要大众化,就得意识到这一点。
(2)目前我国社区志愿者数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并且存在人员流失状况。采取激励对策能够留住人,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来,以满足社区志愿者大众化需求。
在我国社区志愿者并不多,即使是“在成绩显著的城区和街道,社区服务志愿者人数所占辖区总人口的比例也不过10%左右,许多城区和街道的社区服务志愿者人数还不足人口的5%。”。许多社区都在为志愿者的招募而犯愁。
在社会中无私奉献的人有,不为任何利益全心为他人的人有,但是社会更多的是平凡的人,他们在付出的同时希望有所“得”。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社区需要大众化的人群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激励可以使更多的人愿意留下来,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3)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有利于发扬志愿者精神,使更多的人具有社会责任感,从而推进我国公民社会的进程。
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社会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没有责任感,任何社会都不会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责任感”……社会精英只会创造出狭隘的理论……个人的发展就会变成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感的社会,其凝聚力就会大大被削弱,社会和谐的程度更受损害。”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来,就会有越多的社会责任被承担,人们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就会越强,从而加快我国公民社会的步伐。
3、社区志愿者激励的对策
志愿者到志愿者组织中来,从他们成为志愿组织一员的那个时刻起,实质上他们就与组织间有了一种心理上的契约。志愿者是带着期望自愿进来的,他们的动机是要激励的。因此组织应该要依据相关的激励理论从组织激励、团队激励、服务对象及社会认可人手来做好社区志愿者的激励工作。
3.1组织激励
(1)尊重志愿者志愿者有尊重的需要,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它是处于第四层。尊重志愿者是最基本的,但是目前没有得到组织的尊重是志愿者流失的原因之一。
不尊重首先表现在,志愿组织者对志愿内容的安排,组织管理问题上。志愿者希望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但是志愿组织组织的活动追求形式和场面,这些单纯追求表面的东西,严重地打击了志愿者的积极性,这些无为的消耗是对志愿者的不尊重,它们是志愿活动的绊脚石。因此在志愿活动的安排上应该是注意活动内容的意义与价值性,在时间安排上要注意时间的有效性,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尽可能少的精力,完成尽可能多的事。
其次是态度上,管理者的“需要时招集,不需要时不闻不问”“做完后,没有任何沟通交流,像陌生人一样各走各的”的作为,让志愿者感觉到自己像是随手可得,信手可撕的“便利贴”,这是对志愿者自尊心和自我价值认同的“挑战”。基于此。志愿管理者应该做到保持与志愿者的交流与联系,不论是活动期间还是活动结束都应如此。例如做完事后做总结,开展交流会,组织心得体会,写文章,出简报,做杂志等。
再者就是志愿行为的强迫上。有些机构或组织对将志愿服务纳入工作考核的范围,对不能达标者处以行政处罚;还有些地方将志愿行为做为利益交换的筹码,例如,要求享受了低保的人员定时来社区进行义务服务。其实对志愿者给予激励并没有错,通过政策引导志愿行为也没有错,但是要注意实施的方法,要注意到志愿者的行为是自愿的,不能因为没有参加而给予惩罚或一些利益的剥夺。
(2)在活动实施期间的资源保障资源的保障,是志愿者的工作环境之一,因此在活动期间,应有的设施与资金都应该准备充分,如果没有准备好就会影响活动的开展和志愿者的心情,尤其是资金方面,尽可能做好预算,不让志愿者志愿出力又出钱,一两次能够接受,但是如果多了的话,会打消一些志愿者的积极性。
(3)做好服务对象的工作在之前志愿管理者尽可能与志愿服务对象进行接触,对他们进行了解,并将活动开展的内容,服务对象的状况向志愿者说明,让志愿者做好心理准备。这样即使志愿者遇到不好的事件,由于有准备的心理,积极性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4)对志愿者权益的保障。志愿者管理者要清晰的认识到权益保障的重要性。社区活动一般来说没有什么危险
性,但是也有时会出现一些意外,那么对于意外事件应该怎么处理就变得很重要了。
(5)表现组织对志愿者的关心。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归属感是社会需要的一个方面,志愿管理者要从小事做起,从关注志愿者困难做起。例如在他们生日和节日时寄上祝福卡,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中的一些难题等等。
(6)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志愿管理者对于所有的志愿者不论他们的动机属于哪类,只要他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去,那么就应该同等对待。因此志愿组织应该做好激励方面的工作。是否接受,志愿者有权选择。志愿者管理者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志愿者时间登记制度,时间转换制度,时间通用制度,发放证书、在社区内进行名字张贴、开会表扬,寄感谢卡,电话感谢等。
3.2团体激励
作为志愿者,精神生活是他们从事志愿事业的一个主要动力所在,队友间的和睦及其价值的认可是志愿者的精神支柱。志愿者管理者应当注重志愿者的志愿信息在团队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提升志愿者的价值感与成就感,这样做也利于加强志愿者之间的了解,增强他们之间的关系,促进一个和谐团体的形成。
3.3志愿服务对象或社会认可激励
内部动机理论认为“当员工体验到选择感、胜任感、意义感和进步感时就出现了内部动机”。“胜任是一种对于自己所选定的任务活动可以熟练完成的成就感;意义是一种追求有价值的任务目的的机会”,服务对象和社会的认可会让志愿者承认自己完成志愿工作的能力,使他们感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价值的,促使他们更有自信地接受任务的挑战,激励他们从事更多有意义的事。
要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志愿管理者或组织应做以下工作:
3.3.1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
2001年中国志愿服务调查数据显示,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困难中最大的困难在于,“社会缺乏认识”,人数占到了71.50%。我国的志愿服务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加上当前国外一些不好思想的冲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志愿者行为遭到误解。因此志愿管理者应创造机会让人们了解社区志愿工作的性质,了解志愿者的善意及为此而付出的艰辛,而其中最快速有效地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宣传。在这个信息的发达的时代,宣传有着多种渠道,可以通过制作网页,杂志,电视报道,广播,举办各种宣传活动等。
3.3.2加强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联系
(1)志愿管理者及时将服务对象反馈的情况告诉志愿者。志愿者执行任务,任务结束需要反馈,知道自己的忙碌是否对他人有帮助。如果评价不如意,他会想办法进行改进,下一次遇到同类事件便能更好地完成。如果受助者满意那么他们会感到很开心。
(2)当志愿者在服务对象那遇到困难的时候,志愿者管,理者应该提供支持。管理者要帮助了解情况,一起想解决的办法,而不能听之任之,让志愿者一个人去承担。在志愿者感到困惑不解,有着消极想法时,志愿管理者应该尽力关注和解答,想办法减轻甚至消除志愿者的消极想法。
社区志愿者是需要激励的,管理者应该正确地认识到激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励能够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使志愿者愿意并且努力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为社区志愿活动献一份力;激励能够使志愿者坚持不懈地进行志愿活动,从而降低志愿者的流失率;激励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组织中来,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从而扩大社区志愿者的队伍,增强社区志愿者的力量。关于激励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条路会越走越宽敞。
参考文献:
[1]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8(1)
[2]唐忠新迈向和谐社会的社区服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陆建民,万仁孝,上海社区志愿服务状况的调查与思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陈敏,浅议社区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志愿者的差异[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3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