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作业(1)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费 菁等
在所有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中,美术院校学生的形式感觉,整体来说属于强项。但是对美术院校背景下训练的学生的褒奖,也只能就此打住。不仅因为他们同样有许多弱项,而且因为即使这个暂时存在的“强项”的根基,或者说遗传基因,往往又太陈旧,需要不断地剔出腐坏的部分,注入新鲜血液。怎么认识什么是新鲜的,什么是陈旧的因此应当剔除的?这就需要不仅有形式感觉,还要有独立思考能力。这个能力,换句大话说,就是理论素质的培养。本科四年级的同学,能有多么高的理论素养?我不怀疑同学们的能力,而是怀疑在一个不强调独立思考的文化大环境里,还有多少同学思想上没有受到污染,或者受污染系数比较低。本期和下一期,选录部分同学在我讲授的“当代艺术与建筑”课上完成的设计练习和小论文。
附录:建筑学中的伪问题(吕志伟)1
本人对于理论问题,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研究。所以,本文立论的基础,建立在对常识的思考,而非建立在理论研究之上。
汉语词典中对“常识”一词的解释是:一般的知识,普通的知识。因为我并不认为生活中存在不普通的知识,所以对于这个解释,我当然无法采用,它无法作为专业探讨的一个标准定义。那么就有必要对常识进行一下定义,所谓常识,就是那些不需要进行反复论证即能被大多数智力正常的人们所接受或具备的浅显的通俗易懂的知识。
所谓伪问题,就是那些不需要求证也不应该求证的问题,是根本就不值得在它上面浪费一个脑细胞的问题。举例而言张三的孩子为什么不是李四的孩子?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伪问题。这是一个不需要求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值得成为人类目前所创造出来的任何学科的研究对象。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
伪问题有些时候明确地反对常识,在更多的时候,貌似跟常识很近,所以对于专业研究,危害更大。
1.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形式与功能都是建筑设计的因素之一,对于这一点,任何一位受过建筑学基本教育的人都能达成共识。对于孰轻孰重,本不应该成为一个争论的对象,但是有几种观点,总以“我花开后百花杀”的姿态出现,尤其是美术学院成立建筑系以来,这个争论成为一个时尚话题,甚至有时候听起来好像成为了建筑学的核心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把自己的思考表达出来,供讨论用。一种观点认为建筑设计必须从功能出发,另一种观点认为必须从形式出发。笔者认为,形式与功能,就像人的左右腿,走路先迈左腿可以,先迈右腿也可以,具体先迈哪条腿,看各人习惯,并且习惯先迈左腿走路的人,先迈右腿也应该会走路,不应该摔倒。当然,残疾人不在讨论范围之内。所以,只要是双腿健全,就不该对走路应该先迈左腿还是先迈右腿做出争论,更不应该把观点强加给其他人,而不给予其他人思考的权利。具体到建筑学中,无论从功能出发还是从形式出发,都能够产生成功的作品,除非,设计者在功能或者形式这两条腿之中,有一条或者不止一条腿是伤残的。
卡尔・波普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提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假说或者猜想,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从而遭到实验的反驳或“证伪”。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科学也包含错误,要经受经验的检验,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它的力量所在,或者说,“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
反过来,科学可以证实,可以证伪,但是科学并不能证明科学自身就是科学的,这是一个悖论。上帝不能创造一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上帝不是万能的。科学也是如此,科学也并非万能。
宗教、艺术,都不能像科学一样被证实或被证伪,但是宗教和艺术仍然存在着,并且存在得非常健康(甚至好像比科学还有生命力)。这说明我们的世界不仅需要科学,还需要科学以外的东西,科学和非科学一起,满足人们正常的生存需要。
建筑学在中国,在类型上作为科学的一个边缘分支,它必然要符合科学的一般法则,具备科学的一般特征。同时,它还需要具备其他非科学的因素艺术,宗教或者其他。
具体到建筑设计上,功能不仅仅包含了科学的成分,形式也不仅仅是艺术的独裁。艺术没有对科学进行颠覆,科学也没有对艺术拒而远之,在最高的层次上,它们融为一体。建筑学中对于形式与功能的争论,看起来像是一场笑话。
2.风水是真是假
风水,也称堪舆术,最早出现的系统的典籍并且也最著名的自然是周朝的《易经》。历朝历代有许多后人都对《易经》表现出了兴趣,但是几乎所有人,都是从《易经》上剔一点肉,只有继承性的修饰,而没有继承性的创造,更没有突破性的创造。假如风水可以作为一门学问,那么这门学问将会是非常不健康的,因为它无人超越,世界上不存在无人超越的学问。假如有这么一门学问,一旦有人找到,其他人的世界将会黯然失色。其次,风水作为一套学说,不能够证伪,更不能够被证伪。显然,风水说并不在科学的范畴之内,它不属于科学,也不属于艺术或者宗教。同时,它并没有形成一种能够为大多数业内学者所接受的理论体系。建筑学既然作为科学的一个分支,严肃地探讨风水,就是探讨一个伪问题。
风水的问题,在深层次上还可以得到具体的剖析,本文暂且不谈。归根结底,它代表了人类对于不可确知的未来的恐惧,对于世俗世界的功利心态。
3.关于文脉,Context
这是一个一段时间以来被推到建筑界尤其是中国建筑理论界的顶层的词,它出现的频率之高,百度可以证明0.035秒,结果42万条。已经达到建筑扫盲读物中必须做出名词解释的地步。我们不必去婆婆妈妈地摆出这个词的中英文或者是拉丁语的解释,但是很多地方偏偏需要摆出婆婆妈妈的解释,为一个没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的词语,为一个在汉语中没有合适的对应词语的词语,费尽心机,做出诸侯并起般的争吵。这是一件听起来乏味的事情。城市总要向前发展,人类文明总要进步,我们如何能证明别人是在反文脉,又如何能够证明自己是在保护文脉、恪守文脉?假如一定要恪守,一定要保护,那么,能给我们一个中肯的理由吗?贾樟柯导演的作品《任逍遥》的英文名《UnknownPleasure》即是对这一现象最好的总结。
对于一些所谓的洋词的崇拜,固然是一股浮华的风气,但是骨子里,反映出的是对于个人独立思考的不自信,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对于现实生活中实际矛盾的漠然不关心。
余秋雨虽然不是建筑界的理论家,但是余秋雨的某些精神可以跟一些建筑学者媲美,《千年一叹》也好,《霜冷长河》也好,青歌赛也好,余先生对于现实世界中的无数真正的问题,不置一词,生活在别处。
4.自由造型的问题
在我所接受的大多数建筑设计训练中,建筑物的自由造型似乎成为一个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必须对造价做出回答,必须对功能的合理性做出回答。当然,做出回答是应该的,但是大多数时候,自由造型似乎就一定代表了不经济,代表了不实用,代表了世间一切的反面词汇。建筑学既然作为一门学科,它就要面临发展的问题。发展一定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反叛,或者是颠覆性的反叛,或者是修补性的反叛。没有反叛,就没有进步。总有“理论”认为自由造型就是制造麻烦,就是没有解决问题的精神。实际上,在现阶段人类的生活习惯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的时候,自由造型代表了对传统思维的挑战,是将迟滞不前的建筑学向前发展所作的可行性研究,这本身就是在解决问题。
5.关于中国式表达
中国式表达的问题,好像也使很多民族情感颇深的精英人类深感忧虑,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中国式表达可以分为两个关键词:中国式、表达。什么是中国特色?故宫?木结构?还是所谓的内在精神?所有这些叫得上名叫不上名的所谓中国特色中国式,都只是对过去的一种总结,历史一定要引导未来么?谁可以有这样的先知先觉?如果一定要把对过去的总结强加给未来,那么至少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未来太过沉重,建筑学面临到从未有过的沉重。在对待现在,对待未来的态度上,我强烈地坚持,一定要给现在和未来松绑,让我们的建筑史,像一株野草一样自然的生长,它才能在该开花的时候开花,该结果的时候结果。
以上罗列出我所认识到的建筑学中的若干伪问题。我认为伪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缺乏独立思考,而并非智商高下。独立思考产生智慧。实际上总是有许多无形的手,妨碍独立思考,戕害独立思考。在这种状态下,更加需要独立思考。这似乎又是一个悖论。
注释:
此文摘自吕志伟同学所撰写的“当代艺术与建筑”课程论文,指导老师费著。
作者:费菁 美国注册建筑师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收稿日期:2007年1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11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