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晓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们的思想观念和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事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市场监管水平和行政执法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在信息化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充分认识在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既是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也是我们党新的执政理念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因此,科学发展观对每个领域、每项工作特别是对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信息化建设内在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工商系统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工商行政管理业务有机结合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就信息化建设技术而言,涉及到标准的制定、网络的构建、软件的开发、安全的管理和运行的维护,等等:就信息化支撑的业务而言,涉及到市场主体准入退出、市场行为监管、商标广告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个体私营经济监管等等;就信息化依托的工商系统的机构而言,涉及到总局、省局、地市局、县局和工商所五级,46个副省级以上工商局和60多万用户。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整体布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是不可能完成好信息化建设任务的。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具有高投入的特点,动辄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如果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整体规划,科学论证,就会出现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超前建设、开发失败、效益低下等问题,其浪费是十分巨大的。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形势和工作发展的迫切需要。“十一五”期间工商系统信息化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肩负着繁重的任务。“十一五”规划纲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明确提出,信息产业要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总趋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产业群,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推进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国家工商总局根据国务院的安排部署和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需要,也提出了建设“金信工程”的任务,并要求到2007年底建成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总局、省局、地市局、县局、工商所五级网络系统和涵盖全国市场主体的经济户口数据库,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提高政务信息共享能力;建立全系统统一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系统,实现对市场主体准入行为、经营行为、退出行为的全程动态监管,提高行政执法效能;推进12315行政执法网络建设,实现对市场客体的重点监控和快速反应,提高市场监管能力;建立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系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金信工程”建设本身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而要建设好“金信工程”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总结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实践得出的结论。近年来,工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由最初的打印营业执照到现在的业务应用覆盖各项工作领域;已由开始的局部的辅助性工作发展成为今天的全局性的基础性工作。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各级工商机关着力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标准的制定。总局先后制定下发了《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金信工程总体技术设计方案》和《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等18个信息化数据标准规范。二是信息化的基础性建设。完善了信息化网络,全系统89%的县级以上工商局建立了局域网,并实现了省、市地、县、所的四级联网;组织开发了相关业务应用软件,实现了企业登记等主要工商业务的计算机处理;初步建立了数据采集和更新机制,省级工商局平均基础业务数据入库率达到96.8%。三是信息化队伍建设。各级工商机关信息化管理机构逐步健全,全系统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达到6412人,其中高级职称77人,中级职称591人,初级职称910人。四是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总局和各级地方工商局相继制定了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实行了项目监理制度,使有限的信息化建设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不仅满足了工商业务发展的对信息化的需求,而且为全系统信息化长远发展构建了框架、打下了基础,特别是为全国工商系统的联网应用、数据共享和整合创造了条件,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的发生。实践证明,尊重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二、把科学发展观变成指导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对科学发展观仅仅停留在认识上和口头上是不够的,只有将其变成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其指导工作和建设的作用。我认为要真正做到在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树立科学发展和科学建设的理念。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信息化建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必须从人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来进行建设。信息化始终是为人服务的,要为人的需要而建设,为人的发展而建设,而不能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二是整合的理念。要在对整个系统和某个地方的信息化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强调网络布局的整合、应用系统的整合和数据的整合。对现在和今后的信息化项目要按照整合的理念来建设,对以前的信息化项目要按照整合的理念来改造。三是成本的理念。信息化应用于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执法成本,促进职能到位。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引入市场机制,讲究投入和产出,而不能一味攀比谁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的多,谁的设备先进、超前,而关键是要看信息化在业务工作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二)养成科学发展和科学建设的思维方式。一是要用战略思维来进行信息化建设。这就是要从宏观总体、长远建设和现实基础上来认识和把握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全局,把全局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把每个地区和每个时期的信息化建设都作为整体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要用创新性思维来进行信息化建设。这就是创造性地运
用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多角度、多方位地看待和处理信息化建设问题,使信息化建设既符合国务院的要求,又适合工商系统的实际情况;既能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三是要用系统思维去进行信息化建设。作为信息化管理机构,要站在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的角度上,围绕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的需要和业务的发展趋势来进行信息化建设。要把信息化与工商行政管理业务有机结合,积极促进依法行政和市场监管制度改革,而不只是作为业务工作的简单技术支撑。
(三)学会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指导发展和建设。一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去指导信息化建设。这就是要依据工商系统的客观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对待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真正做到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二是要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系统科学去指导信息化建设。这就是要运用系统整体性原理去规划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合理进行信息化要素的搭配组合,适时实施系统结构的转变:要运用结构功能原理,发挥信息化各个子系统的“互动作用”作用,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有机性、能动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三是要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推进信息化建设。例如,利用构(组)件技术实现系统的“重用”,应用SOA技术实现系统的“整合”和“互操作”,使系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从而使信息化建设更好地适应工商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节约信息化建设资源。
三、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处理好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在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加深对信息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根据工商业务和系统的实际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问题。我认为当前在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信息化建设与业务需求的关系。一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以需求为导向是信息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它取决于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只有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才能使信息化建设不会偏离为业务工作服务的轨道,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效益和质量,才能不断提高业务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二是正确理解需求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就是要围绕业务工作、适应业务工作的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这个围绕不是一般业务工作,而是业务工作的发展趋势和重点任务;这个适应不是零打碎敲的满足所有提出的需求,而是在总体规划前提下的统筹考虑。三是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机构在需求方面的主动性。以需求为导向不是被动地适应和满足,而是要认真研究业务工作特别是主要业务工作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积极主动地研究并适时提出业务需求。信息化管理机构要改变依赖业务部门和承建商进行需求调研的情况,切实承担起建设初期业务需求分析的任务。
(二)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的关系。一是应急建设也要按照总体技术方案实施。由于法律法规的修订等原因,在信息化建设中应急需求时常发生,为了工作的开展是必须满足的。但是,不能因为急就可以各行其是,偏离总体技术方案。应急建设也要统筹考虑,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路线进行建设,以便为整体的建设打下基础、为后期的整合创造条件。二是阶段建设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一个个阶段组成的。为此,必须制定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要与远期建设统筹考虑,使每一个阶段的建设都成为长期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建设进度要与使用者的认知程度相适应。信息化是人机结合的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人的使用上,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使用者对信息化认识的过程。因此,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必须与使用者的认知程度的提高相适应,过度超前的建设不仅会造成建设成果的闲置和浪费,也会对使用者的认知产生误导,从而影响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三)正确处理建设效益与成本投入的关系。一是树立信息化建设成本意识。成本是为实现目标所付出的代价,从经济学角度看,成本越低收益越高,反之成本越高收益越低。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改变粗放建设方式,切实树立效益成本意识,用好信息化建设每一分钱。强调成本意识,并不是不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而是要尽量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减少浪费,进而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二是建立成本控制机制。要处理好效益与成本的关系,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益,必须建立和落实有关制度。建立项目可行性论证制度、招投标方案监理建议制度、技术方案专家案论证制度、建设项目评估制度等,从信息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去控制建设成本,提高建设效益。三是加强对信息化建设过程的监督。要把监督渗透到信息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认真执行招投标法等国家信息化建设法律法规,严格按有关规定办事;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办法,理顺项目管理关系,切实落实项目组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监理制度,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发挥审计和纪检监察的监督作用,真正做到信息化建设的公开公正。
(作者系国家工商总局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 吴 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38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