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述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生态安全目前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面对环境和资源问题的严峻局面,作为担负工程建设重任的设计企业和建筑设计师,应从设计管理和技术两方面来促进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绪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越来越大,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工程建设一旦决策失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会很难逆转,因此,对于一些大型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范围、深度、广度已远远超出工程建设本身。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将直接导致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过快,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此外,一些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或设计质量低劣的工程不断投入建设,不但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甚至有些工程还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作为建筑师,虽然我们无法直接参与到工程建设的决策过程。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地向业主和全社会做好节约各类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宣传,同时力争在自己参与的工程设计工作中做好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工作,尽可能地把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付出更多地的努力。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生态安全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面对环境和资源问题的严峻考验,作为担负工程建设重任的设计企业,应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整体要求,对设计企业以往所走过的发展道路进行适时的审视和总结,通过内部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强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使企业的设计、咨询能力和技术水平适应快速发展新形势要求。促进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筑设计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期望目标
  建筑设计可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判断一个建筑体系的设计是否考虑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根本的评价标准不在于它是否确实使用了某些绿色设计的技术方法,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要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建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二是要从建筑材料及建筑使用功能,对室内、室外,对局地、区域及至全球环境和资源影响的考虑。只有在这两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建筑体系才能做到占用资源少、环境负荷小、可循环率大。绿色建筑的发展,可以大大减少或消除建筑系统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国际绿色建筑的主要评价体系有: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加拿大的GB Tool,法国的ESCALE,挪威的Eco Profile 以及荷兰的Eco-Quantum等。评价目标一般包括环境、健康、经济三个方面,其中环境主要考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两个方面。具体涉及能源、水、材料、土地,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健康主要涉及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室内环境质量等因素,经济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和回报等。我国目前现有的评估标准有两种一个是《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另一个是《奥运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章节中专门提到了建筑节
  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中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作为重点领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下的优先项目。
  
  三、目前建筑设计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
  “中国城市化急剧发展,规模浩大,已经被证明不适合我们的西方发展模式,今天仍在中国上演。” 最短缺的资源负担着最大的建设量,这是中国城乡建设中的最大矛盾,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社会上一度出现了盲目崇拜欧美文化和消费方式的现象,一些建筑设计师开始怀疑甚至否定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这在城市建设中表现轻视本民族建筑文化现象尤为明显。在一些城市的更新改造中,不惜把许多古老的街区成片拆除,以欧洲或美国城市规划模式和建筑艺术形式为蓝本,进行大规模的模仿性的重建。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建筑创作一方面一直热衷于模仿别人的某些建筑艺术形式,把别人已有的建筑照搬照抄到不完全适应自己国情和自然环境中,城市中大量出现模仿西方城市规划模式和怪异的建筑,建筑设计以追求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和怪异建筑成为时尚,甚至一些地方监管也不顾地方的经济能力和有悖于自己的服务民众的原则,大量拆除民房和占用大量耕地争相建设大型的广场和豪华的政府办公楼。由于采取大规模重建城市的更新方式,巨大的拆除和重建量,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加重了城市周边的环境污染,加速了各类资源的消耗,使我国各类资源供应更为紧张,严重的透支了资源和环境、透支了农民和普通民众的利益以及明天的财力,无疑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一些负面问题正在逐渐显现,相继出现的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几乎都与此有关。与此同时我们许多大城市改造非理性的做法仍然在一些中、小城市继续复制。
  2. 建筑师的综合素质和建筑创作能力还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
  近年来,我国建筑师的设计水平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许多建筑师及其作品还得到了国内和国际上的认可。但是必须承认,我们在现代建筑规划和设计上与国外先进的建筑设计企业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每年设计的建筑数量虽然挺多的但真正的精品却很少。至今也没有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建筑理论体系;目前来看,我国建筑师的综合素质和建筑创作能力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建筑师的现代建筑设计水平、执业能力还有待加强;一些投资人和决策者的建筑文化素养与他们所掌握的财富和权力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些因素必然影响我国整体建筑创作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建筑设计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1 促进建筑设计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脆弱、人均资源不足的国情,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发展模式绝对不能简单地去效仿资源相对富裕的国家。因此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只有立足于本国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的实际情况,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植根与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注重借鉴和吸收世界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文化,并加以整合,吸收古今中外人类一切建筑文化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够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与人民的习惯、风格自然地融合、适合中国经济实际和资源环境特点的建筑形式,才能真正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筑科学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现代建筑文化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2. 对建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采用多目标的评价方法
  目前对于建筑项目环境影响的评价,主要还是集中在对环境污染的关注上,显然这样一种单纯的评价方法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考虑适当增加一些环境评价的其他方面内容,针对生态建筑的目标是否达到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要求,以及措施是否有效进行评述、预测和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清华大学985 科研项目资助的课题“建筑工程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BEPAS),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环评进行了方法论的探讨。将一次花费和今后花费的经济指标与污染度建立了联系,建立起建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3. 建筑设计单位的职责
  对于建筑设计企业来讲,应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方面,主动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一般建设项目的设计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在定性上,可行性研究包括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这一阶段是最关键的,解决的空间也最大,如果项目从立项就开始以绿色建筑为目标,那么将会得到一个更为满意的建筑产品。在工程的建设前需要按照基本建设的程序,严格的进行科学、民主、客观、公正的评估,把保持生态的相对稳定性、整体性和平衡性作为工作出发点,遵循对环境最小伤害原则、比例性原则、分配公平原则和公正补偿原则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在生态敏感和脆弱区域、地质构造异常地区、动植物繁衍、栖息和迁徙地区、水源发源地、干旱地区、耕地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区进行工程建设时,更应持谨慎的态度,对工程建设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其他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提出公正、客观的结论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决策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咨询和设计服务。力求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获取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工程建设对环境带来的风险降至最低,避免盲目决策。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有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
  4. 建筑设计师的职责
  作为建设计师,虽然无法直接参与到工程建设的决策工作中来。但完全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积极地向业主和全社会做好节约各类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宣传,同时努力在自己参与的工程设计工作中做好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把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还要加强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设计观念,提高自己的设计、咨询能力和水平,以适应新形势对建筑师的要求,使工程咨询工作更为科学、设计更加合理,在节约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有所作为,为促进我国生态建设和经济协调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像这种城市建设中以自我否定的心态对待自己民族建筑文化和自己所走过的发展道路的行为,只能弱化与伤害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虽然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根源,建筑师完全处于被动局面。但不可否认,这些城市的规划和建筑的设计大多都是通过我们建筑师和已成为决策者的建筑师联手制造出来的,对此我们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我们对于城市建设中的浮躁心态和不科学的做法,有必要进行深刻的总结和反思。不管是对于国外的建筑文化还是对国内的建筑文章要客观、理性的来对待,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
  
  五、结束语
  
  建筑的产生虽然破坏了自然环境原有的特征,但却创造出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建筑环境。因此,我们要理性对待建筑增长与环境维护的关系,使两者达到某种相对的平衡,促进建筑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建筑设计要遵循自然环境的延续,保护自然景观,提高居住区环境的综合品质,实施生态建筑战略。资源、能源是有限的,它一定会制约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只有用低碳的生活方式才能够扩展人类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朱月林. 建筑设计环境保护[J]. 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0).
  [2]白宪臣,贺子奇. 基于环境保护思想的建筑设计策略[J]. 华中建筑,2009,(9).
  [3]寇九贵. 建筑设计与生态资源环境[J]. 建设科技,2009,(4).
  [4]李源. 浅谈建筑设计与环境的相互协调[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1).
  [5]周世辉. 建筑设计之生态环境的回归[J]. 武夷学院学报,200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1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