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沈阳工业大学: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服务地方经济深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阳工业大学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在省教育厅等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许多兄弟院校的帮助下,紧密依托老工业基地,紧密围绕“自主创新,服务经济”两大主题开展科技工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作用,在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服务装备制造业,不断推进服务地方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逐步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机电类优势学科群,在服务中获得了发展和进步。
  
  机制创新,营造创新政策环境
  
  多年来学校确立了以企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自主创新与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科技发展战略。近年来实施了以科技创新业绩为主要考核内容的全员岗位聘任制,从制度建设上确立了有利于创新的激励与鞭策机制;完善并强化了科技工作津贴制度,使“自主创新、服务社会”的需要与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达到了和谐统一;实施管理创新,坚持服务第一、科学管理的理念,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完善各项科技管理政策。2003年制定了校内有关科技风险的规定,鼓励科技人员承接更多的科技合作项目。2007年修订科技管理政策,促进了科技工作协调发展。
  
  抓住根本,建立人才队伍培养新模式
  
  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在人才使用上举贤用能,出色的低资历人才可以低职(称)高聘(岗位),副高职比正高职高聘3~4级岗位屡见不鲜,促进了许多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在人才培养上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建立了校内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遴选与培养制度,并对入选者实施动态管理、公平竞争;坚持校内博士启动基金制度,全方位培养后备人才,支持新毕业的博士教师创业成才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中注重团队建设,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带头人遴选、项目推荐等均把团队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条件审查这些措施促进了优秀中青年人才及科技团队的成长与壮大,已有三十余位中青年教师成为博士生导师,并形成了众多的以中青年为主体的能够独立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活动的科技团队。
  
  重视基础,承担高水平国家级项目
  
  承担高水平国家级项目是一个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标志。近年来,沈阳工业大学已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专项、主任基金4项且均高质量地完成,如2007年学校结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被评为特优,2007年国家基金委第5期简报刊登了“科学家对机械装备无齿轮传动技术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校研究成果;近几年,学校承担超千万元的国家“863”计划、支撑计划项目多项,2007年学校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支撑计划进款达1500余万元,表明学校在高水平的国家级项目中的若干个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学校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谋求长远,占领科技制高点
  
  多个方向瞄准国际科研最前沿,独立自主地开展创新科技研究,有效促进学校的科研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取得了一系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由唐任远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在过去五年共有3个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8个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杨理践教授研究的“长输管道在线智能检测系统”打破国际垄断,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油气管道输送安全受控于人的局面,保障了我国石油输送安全姚兴佳教授研制的变速恒频兆瓦级风力机组是国内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机组,得到了科技部验收专家组的高度认可,在我国实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对此省长张文岳十分重视并批示重点支持其推广、产业化。
  
  凝聚资源,建立科研创新平台
  
  继“十五”期间填补了国家级创新平台的空白,成功组建稀土永磁电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后,新增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一个、教育部工程中心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五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个,获批组建了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个。学校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多达15个。目前学校科研基地集群趋势已经形成。优势科研方向已高度凝聚并全面发挥作用,各类科研基地在科技原始创新、优秀人才培养、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等方面硕果累累,科研基地完成了全校科技创新业绩的80%以上。
  
  推向市场,实施专利发展战略
  
  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需求与沈阳工业大学优势学科群具有高度吻合性,为学校的许多专利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舞台。例如高效数控螺旋曲面专用加工技术及刀具等专利技术,解决了异型螺杆加工技术的工程难题,提高工作效率几十倍,现已推广应用于20余家企业,为企业新增产值20亿多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容量(兆瓦级)风力发电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已实施应用5项,仅实施转让经费就达2000余万元;低速大扭矩永磁电机及无齿轮传动装置作为核心技术装备已成功应用在国产电梯系统中,占国产化电梯配套量的50%。2004年至今学校面向市场组织实施专利技术项目70项,总合同经费额达4084.5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5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率领的执法检查组来校检查《专利法》实施情况,对沈阳工大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加强合作,促进校企密切发展
  
  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从整体上进一步加强,相互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关系,为了与省内企业建立联系,学校积极参与省内各地举办的校企合作洽谈会,并与几十家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与企业频繁交流,利用学校人力资源优势,每年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百余人,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理论水平;与企业建立长远、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对企业实施长期的技术支持;全面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为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2007年与企业签订的合作项目多达250余项,合同总额达6000余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辐射全省,推广高新技术成果
  
  学校利用所处“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中心地带的区域优势,全面搭建高新技术在“两个基地”应用的广阔舞台。为此,学校制定了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长期发展战略,科技成果为辽宁省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度逐年增加。2006年12月,在首次设立的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中,依托学校的4个高新技术获得了科技成果转化奖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学校主要高新技术已服务地方的情况如下:
  (1)在机械加工领域,“制药设备降噪装置”已在东药集团应用,为企业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的噪声大、连制药设备厂商都束手无策的难题“四轴联动数控螺杆加工铣床”技术已在辽河油田、锦州等配套生产,累计产值已达3000万元。“潜油螺杆泵驱动装置”转让给阜新石油工具厂(2006获辽宁

省科技成果转化三等奖),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350万元。
  (2)在稀土永磁电机理论与设计制造领域,高效节能稀土永磁电机已转让给大连四方有限公司(获2006年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三等奖),2006年该公司的销售额已达到2842万元永磁交流伺服电机已转让大连高金数控集团有限公司,每年为大连高金数控集团有限公司带来的年产值为1.2亿。低速大扭矩永磁电机及无齿轮传动装置转让给沈阳蓝光集团,2006年已实现替代进口并形成2.5亿元左右的产值2007年,大扭矩稀土永磁电机用在辽河油田油井作业机“油改电”上,仅作业机的能耗就从改造前的2500元/台天降为改造后的150元/台天,辽河油田每天有上百台的作业机正常工作,该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极其显著,是一项节能减排的新技术,为环境、生态改善带来了巨大社会效益。
  (3)在信息领域,长输管道智能检测系统(智能猪PIG)项目除了油气管道内缺陷检测外,该技术成果的应用已经扩展到钢管、钻杆的检测方面,已在辽阳钢管有限公司、中石油辽河钻具一厂应用。
  (4)在风力发电技术领域,自主研发的国产化1.0kW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已在辽宁营口仙人岛风电场并网运行,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 5MW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在辽宁华创风力发电公司实施,2007年仅技术转让费达2250万元用。
  (5)在新材料领域,高性能镁合金材料在汽车零件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007年学校与沈阳金杯汽车集团公司联合开发镁合金方向盘,实现了高新技术向企业的转移“多功能一体式焊接切割设备”转让给沈阳欣美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为企业带来的节能增资收益多达140余万元。
  (6)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环己烷氧化酸性有机废水制取己二酸和二元酸技术的成功开发,节约了焚烧环己烷氧化酸性的处理费用,降低了环境污染,同时开发了己二酸和二元酸两种产品,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变废为宝。本项技术获得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三等奖,并在辽化工业化生产,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为1.3亿元。
  
  发挥大学科技园优势,为装备制造业基地孵化高新技术企业
  
  沈阳工业大学科技园2006年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其功能定位与辽宁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提出的“两大基地,三大产业”的导向相吻合,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沈阳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将铁西新区建设成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和科技创新前沿区为目标,使之建设成为特色明确的集自主创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化示范的高新技术园区。其主导产业定位为现代装备制造业与相关技术,并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技术引进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有在孵企业87家,2006年产值为6亿元。目前从科技园毕业的企业有16家。
  总结起来,学校的体会是,内部制度建设是发展的关键因素,优化校内环境是最大限度激活潜能、增加有效产出的内动力;良好外部环境是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点支持是学校顺利开展工作的可信赖后盾;良好的校企合作是实现科技创新社会价值的最广阔舞台,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无限的用武之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93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