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南京工业大学加强自主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积极推进产学研工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南京工业大学长期以来一直坚持面向学科前沿、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走优势与特色发展之路,积极推进产学研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五”以来,承接科研课题3000余项,科研经费10亿元。2001年到2006年承担政府项目经费增长7倍,与企业合作经费增长3.5倍;申请专利400余项;主持了四项国家“973”项目,21项国家“863”项目,12项国家攻关项目;获省部级奖以上奖励7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近年来,学校围绕创新体系的建设,在创新体制与机制上积极地进行探索和思考,在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工作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经验与体会。
  
  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原始创新
  
  我国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化工工业体系,是以化石原料为基础的,导致我国工业发展面临资源、能源、环境的三大瓶颈问题,江苏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作为一所有影响的地方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创新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定位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这一战略需求,希望通过调整学科布局。组建资源、能源、环境学科群,形成原创性的重大成果,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大学的引领作用。
  学校在上世纪80年代从化工、化学等优势学科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生物化工专业,开展可再生资源的创新研究。学科带头人欧阳平凯院士提出“工业生物技术”的概念,致力于将生物技术引入工业产品生产领域,寻找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替代化石原料的生产路线。欧阳平凯院士主持了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工程化方面取得了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成果,不仅为经济建设做出了直接的贡献,同时“工业生物技术”已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发挥了大学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引领作用。
  2007年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国家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目标,这也给高校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6月学校召开节能减排工作会并对相关学科进行重新整合,成立环境学院和能源学院,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带动能源、环境学科和学校其他学科的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事实证明,瞄准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调整学科布局,重点投入,走优势与特色发展之路,不仅推动了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为此,学校启动了一批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包括生物能源科学示范工程、生物基化学品科学示范工程、生物材料科学示范工程、太阳能热发电科学示范工程。这些科学工程的建设,将进一步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力争在突破资源、能源与环境瓶颈的关键技术上取得领先优势。
  
  完善创新机制,加速成果转化,服务经济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难点之一,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大力调整科技产业政策,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以灵活的机制,优惠的政策,激励科研的发展,鼓励教师创新、创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江苏省高校科技发展中心统计,学校“四技”服务合同近三年一直处于江苏高校前列。
  
  围绕企业开展科研工作
  
  成果转化难的首要原因在于科研的选题问题。面对这现实,学校着力于引导教师树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理念,鼓励教师围绕企业的迫切需要开展研究工作,实现了从过去以转让科技成果为主到现在以承担企业委托项目为主的转变。目前学校接受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经费已占横向经费的90%左右,学校的科研工作也以其实用性而受到社会的好评,企业委托的横向经费5年增长3 5倍。校数控技术课题组近年来以国家能源重大装备的先进数字化制造方向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为突破口,面向企业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将科研成果及时产业化。课题组围绕大重型机床数字化再制造与风电装置中高效数控专用装备二个方向,坚持创新,耐得寂寞,终于打出了南京工大品牌,从2002年科研项目来源二个省,到2006年科研项目分布在江苏、安徽、山东、湖南、湖北、辽宁、上海等省市,科研经费5年增长了7倍,与南京高齿、宝钢集团机械公司、瓦轴集团、山推股份等国内机械制造著名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鼓励科技入股份,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教师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解决成果转化难的重要措施之一。技术入股是重要的途径。学校出台了科技成果及科研结余经费入股企业的有关规定,科技成果入股的70%的股权归成果完成人所有。结余经费人股的80%股权归教师所有。这一措施不仅调动了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同时也将其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2002年至今,学校以5项专利技术与江苏海通化工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南通市天时化工有限公司。经过5年的校企精诚合作,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5项专利技术成果得到成功转化,建成了生产规模居亚洲第一的8000吨/年苯甲醛、4000吨/年氯代环己烷生产装置。目前企业已经成为国内苯甲醛等产品市场的主导者,在国际市场上也有重要影响。
  此外,多年来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不断将先进的热管技术应用到工业节能领域。相继开发成功了我国第一台碳钢一水热管气一气换热器、第一台高温热管蒸汽发生器等一系列产品。培养了数百名能源领域的科技人才;在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方面获得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等奖项;以热管技术为依托的校办企业江苏圣诺热管集团公司于2004年改制为中圣集团南京圣诺热管有限公司,学校占股30%,现年产值逾亿元。
  
  创办科技企业,实现科研和产业的互动
  
  学校允许教师选择性地领衔创办科技企业,实现科学研究与科技产业的互动。对于能够持续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科研项目,学校支持科技人员自己领衔创办科技型公司,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支撑学校科技工作的发展。在“九五”期间,学校承担了陶瓷膜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以该成果为基础,科技人员自己领衔创办了企业,经过多年发展,所创办的企业资产增值了数十倍,其产品占国内市场的2/3以上,在食品、化工、医药、环保等领域应用产生了数十亿的经济效益,对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有着重要影响。他们不仅在南京创建了我国最大的陶瓷膜生产基地,在我国率先形成了陶瓷膜新产业,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在该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973”、“863”、等重要项目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
  
  全面整合开放科技资源,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十五”以来,南京工业大学在积极抓好已有的国家工程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的同时,根据学校已有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积极组织申报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这些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担负着全校大部分的科研任务,是学校学科建设发展,科研成果开发、转化的主要力量。同时学校也直在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科技资源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和服务。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学校提出全面开放科技资源,鼓励企业将其技术中心建到学校,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的构思。
  通过多年实践,已经有近20个企业技术中心落户在南京工业大学,包括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3个技术研发中心。“江苏德邦一南工大联合技术开发中心”是学校2002年与江苏德邦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需求开展研究工作的联合机构。成立以来已承担了近20项企业提出的研发任务,为企业解决了许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依托中心,学校以科技资源作为公司发展的支撑,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原动力。校企双方经常性的开展科技交流和互动,同时学校为德邦集团开办了工程硕士班,为企业培养专门技术人才,提高了企业科技人员素质。
  2007年初,学校与南京高新区进行战略协作,以实施海内外领军人才计划为抓手,共建“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双方通过有组织的系统化工作,实行产学研结合,通过人才、科技、机制的三联动,切实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形成“创新在工大,创业在高新”的格局。
  科技创新只有与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结合起来,实现科技链和产业链有效链接,形成价值链,才能真正变成生产力。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深化。只有官产学研联动,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才能喜结硕果。南京工业大学将一如既往,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建设创新型江苏做出自己的努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94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