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落实省部产学研合作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国家已经将实施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重要的战略部署。近年来特别是广东省教育部联合推动产学研合作以来,广钢集团在省、市领导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为技术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道路。产学研合作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和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建立了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技术创新促企业发展
  
  广钢集团作为广州市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5大工业板块(集团)之一,是广东省重点扶持发展的50户工业龙头企业之一。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企业迫切需要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以便使自己的设备、产品更新换代。广钢集团坚持以技术创新促企业发展,把产学研合作放到战略高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技术难题攻关。广钢集团的产学研合作是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以解决企业现存的关键技术难题为主要目标,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水平解决企业技术难点和战略问题。
  
  制定产学研合作发展战略
  广钢集团希望通过产学研合作真正把企业做精做强。根据企业以冶金为主的发展战略,广钢集团精选在国内冶金方面最优秀的教育部属高校或科研院所,确定产业发展方向的课题,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组建合作组织,制订项目合作规划,以资本为纽带,形成利益共同体,稳步推进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拓宽了企业的视野,了解了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为推动企业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发展,广钢集团制定了一系列科研管理政策。如建立了《广钢集团技术开发费管理办法》、《广钢集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和《广钢集团科研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为产学研合作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加大自主创新研发投入
  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保障经费来源。广钢集团建立了集团和属下企业联合科技投入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了技术创新资金来源,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长久机制。经济实力是企业科技开发实力和能力的保障,广钢集团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开发费逐年稳步增长。
  对于产学研合作各方而言,在企业法律部门的帮助下,广钢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运行机制,比如知识产权的归属、利益分配等,体现各自的责任、职权和利益,确保了产学研合作的规范运行。
  广钢集团通过与教育部所属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实和壮大了广钢集团的研究力量和开发队伍,创出跨国界、跨行业、跨地区的新型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坚持企业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使用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成为企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广钢集团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企业是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在产学研合作中形成了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销售服务等有机结合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集成创新。
  
  建立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平台
  企业技术中心是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是产学研合作中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和主要技术依托,是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实施部门。发挥技术中心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其成为承担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引领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
  
  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广钢集团,在“产学研”合作中,坚持以产品开发为龙头,围绕市场需求热点,加快新品研发,集中内外部技术力量进行攻坚战,通过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促进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位置。
  
  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人才培养
  广钢集团先后与教育部属高校通过合作项目培养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采取联合办学,技术讲座,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我们对产学研合作中业绩突出的科技人才分别授予首席专家、专业主任、星级员工等技术资格。在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充分发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重要作用,通过吸引更多的博士人才,一方面强化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纽带,另一方面也加强和充实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开发队伍,带动和培养一大批中青年科技骨干和专业带头人,形成了富有战斗力的科研团队。近期将通过广钢―北科大联合研发中心,建立研究生研习基地。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广钢集团已与教育部重点建设高校北京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根据企业的需要,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和冶金学科的基础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广钢集团与教育部属高校联合申报并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市的重大科技项目。通过与教育部属高校的合作,同时借鉴了教育部属高校的研究力量,使企业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年来,广钢集团累计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 3项、国家“863计划”项目6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1项、广东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项,广州市科技项目 14 项。其中在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基础研究、近终形连铸用特种耐火材料、CSP工艺生产集装箱板、高强度耐候钢的成形性及耐候性攻关和高强度汽车结构用钢等项目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掌握了薄板坯连铸连轧关键核心技术;产学研合作中研制出的结晶器铜板、浸入式水口、长水口、保护渣、中包干式料等关键材料促进了冶金工业的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为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全行业成功推广应用,向国内多家钢铁企业技术输出的同时,还把这些先进技术成功输出到国外,成为国际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交流、研发和人才培训基地。
  “十五”期间,广钢获得了国家级、省、市科技进步奖10多项,是同类型企业获科技进步奖最多的企业,也是获得最高奖的企业(国家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广钢集团通过产学研合作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了企业产学研合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已经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创新产品。
  
  开展企业重大项目的研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
  
  广钢集团产学研合作项目一直都是针对企业的现状,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开展企业重大项目的研究,对关键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实现企业自主创新和形成专有技术这一重要目标。
  产学研合作以项目为载体,提升了科研项目的水平和研究深度,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创新人才,也提升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科技地位和实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出了省部产学研合作的典范,为企业和学校树立了良好的科技形象,广钢集团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省部产学研合作氛围。
  省部产学研合作以来,广钢集团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珠钢CSP工艺生产集装箱板技术研究,成功开发了集装箱板,填补了CSP生产线不能生产集装箱板的世界空白,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发明专利,摆脱了我国集装箱板生产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状况。广钢集团已跃居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板生产企业,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近1/2,占全世界市场份额近1/3,薄规格(≤1.6mm)可生产比例为中国最高,实际生产(≤2.0mm)的薄规格比例为51.7%,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集装箱板的开发成功及产业化共为企业创造了8亿多元的经济效益。
  
  广钢集团CSP工艺生产集装箱板的开发成功,向用户配套供应各种规格的集装箱板,对我国实现集装箱板国产化、节约外汇有着重大意义;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集装箱厂能够就近取材,减少运输和储存费用,为加快资金周转,降低成本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促进广东省钢铁工业的发展,对国内其他CSP生产线及新建CSP生产线的设计、生产均具有重要指导借鉴作用。
  集装箱板的开发成功为广东省的集装箱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使广东省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基地,促进了广东省的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重点产业和行业发展,做大产品群,拉长产业链,特别是极大地促进了广东省和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通过本项目的合作,加深了企业和学校的感情联系,增进了双方的信任度,为企业和学校培养了大量创新人才,建立加深合作的基础和技术创新的平台,产学研合作各主体的定位和职责更加明晰,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学校科研能力的提升,省部产学研合作成为教育改革和产业创新的核心。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技术支撑,建立产学研合作实体
  
  省部合作使广钢集团的产学研结合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产学研合作从原来的个体和个人的行为转化成为企业与高校全面和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广钢集团把产学研合作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实施技术发展战略和产学研合作发展战略,走上以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以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为重点的企业自主创新道路。
  广钢集团在原来以项目为合作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合作的高度和广度,推动产学研合作向实体迈进。2006年与北京科技大学建立“广钢―北科大联合研发中心”。通过重点建设“广钢―北科大联合研发中心”,利用北京科技大学在矿冶、冶金、材料、机械、热能工程、自动化等相关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一批治学严谨、崇尚实践的科研队伍,双方强强联合,围绕广钢集团和华南地区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需求,通过“广钢―北科大联合研发中心”,搭建双方科技交流与科技合作的联合研发平台,为广东经济发展服务,使之成为推动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坚强技术支撑平台与技术创新平台。联合研发中心将对未来广东经济发展影响重大的高强度耐候钢、汽车用高强度结构用钢、石油化工行业用钢等先进钢铁材料和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等方面进行开发和研究,提高广钢和广州市的自主创新能力、丰富多元化产业结构,对发展广东新的高科技产业有着巨大的示范与推动作用;对提升以企业为主体、高校作为技术支撑的产学研结合体向创新实体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对培养科研、生产、设计、管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促进企业与高校形成社会化的人才培养基地,成为高校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的重要示范培养基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97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