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邓应渝:“投资海外矿业,要回馈当地人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书宏

  3月1日,千辉控股有限公司(Trendfield Holdings Ltd.)宣布,该公司已经收购了KMNG LLC公司70%的股份,并有权在3年内再收购20%的股份。KMNG公司位于蒙古乌兰巴托,拥有13602X、13603X和13408X三张勘探许可证。
  对于此次收购行为,千辉集团董事长邓应渝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千辉控股一直在寻找这样一个机会。这些许可证、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邻近世界级的Oyu Tolgoi Project工程可以确保这项投资成为皆大欢喜的双赢交易。我们认为这是我们扩展商品基地并在亚洲开发项目和合作的机会。我们相信这些勘探许可证将提供铜矿、金矿和稀土矿的令人瞩目的勘探远景。”
  
  “良好的教育,对一生产生关键影响”
  
  邓应渝原籍广东省鹤山市。由于抗日战争原因,其父亲邓如舜求学期间,随国立中央大学迁校,来到了重庆,毕业后进入重庆中国银行工作。邓应渝因此出生在远离家乡的重庆市。由于父亲从大学毕业到退休都在中行工作,并在1951年调回香港中国银行直至退休,因此较之于大部分中国人民所受到的苦难,邓应渝的成长环境相对稳定。由于父母亲对下一代要求严格,加上在香港培侨中、小学的良好教育,令他对国家民族、对个人修养和对人生的要求都有正确和深刻的认知,这对他的一生起了关键影响作用。
  邓应渝1962年在培侨中学毕业,1967年毕业于香港浸信会大学(原香港浸信会书院)土木工程系。60、70年代由于当时殖民政府对统称“左派学校”和“左派机构”的歧视、打压,毕业后要找一份较好的工作是绝不容易的。
  1969年,在机缘巧合下邓应渝和几个朋友各出资5000元港币成立了协利公司,做工程承包业务。从1975年开始,公司开始经营石油、中国贸易,并扩大到房地产开发、海产加工和矿产开发等业务。数年后,在该公司基础上成立了千辉集团有限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如今千辉下辖10余家子公司,在海外矿业领域享有盛誉。尽管如此,邓应渝仍谦称,“相对于大型跨国企业和国营企业,千辉集团只是一个中型矿业公司。”
  之前很多年,千辉很少涉足矿产开发业务,真正大规模进入这个领域是在2003年,投资视野主要集中在亚洲、东南亚和西非等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毛里塔尼亚的六个金矿勘探权,并在申请两个铀矿的勘探准证。在尼日尔亦取得一个铀矿的开采权、两个铀矿的勘探准证;同时准备投资、兴建一个水泥厂、一个火力发电厂和配套的煤矿开采;亦在洽谈一个水力发电站的成套设备供应和机场拓建工程。此外,干辉还在南美州开发太阳能发电项目。
  由于上述几个国家的业务已稳定,项目进展顺利,干辉己把目光延伸到西非共同体的其他13个国家和里海周边矿产丰富的国家。
  的确,相对于大型跨国企业和国营企业,千辉集团只是一个中型矿业公司,但在不长的时间内能取得可观的成绩,主要是具备下述几个特殊条件:千辉集团的管理阶层由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成员组成,能把个人优点充分发挥。并且通过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融合在一起,利用对各地文化的认知,千辉可以快速、恰当地融入当地社会,广交朋友、增进了解,达至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先交朋友,后谈生意”
  
  蒙古就是千辉集团尤其关注的一个重点国家。但是蒙古矿业投资有两大困难:第一,蒙古是内陆国家,水资源贫乏,采矿用水成为难题;第二,内陆国家的公路、铁路、港口等基建落后,运输成本很大。邓应渝解释说,“事实上,矿业投资的难度不仅在蒙古,全世界都遇到同样问题。”
  关于先做基建投资还是先立项目,邓应渝将之比喻成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中亚国家大部分都是缺乏港口的内陆国家,如果没有基建,就没办法开采,挖到的矿也运不出来,在当地基建完成、配套设施成型前,大量开采是不可行且没有经济效益的。邓应渝分析说,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国家的天然资源得以保存,不像其他地区那样已被大量开采,甚至已开采殆尽了的原因,这为发展中国家留下两块宝地:中亚和非洲。
  所以先有基建还是先有项目,千辉集团已有对策和解决方法的一揽子方案,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得到各方面全面配合才能实现,难度相当高。如果能成功,将会为双方合作发展提供一个新台阶、新局面。
  之所以在2009年决心进入蒙古投资,邓应渝解释说,这是因为蒙古近年完成了外商投资法和矿业法,这对投资者来说更有信心在该地区发展。
  自从蒙古完成外商投资法和矿业法后,邓应渝觉得放心了许多,他认为蒙古的矿产法是合理的。他告诉记者,相比加拿大或者美国高达50%的政府分成,蒙古和非洲一般在25-40%之间,已经非常低,而且地方政府要等投资七年后,出现利润了,才能收取分成。
  如何与当地人打交道?邓应渝的经验是“先交朋友,后谈生意”。只有通过交朋友去了解一个地方的民族风俗,才知道怎么和他们来往。
  邓应渝认为,“我们首先要理解大部分中亚和非洲国家的人民都是传统游牧民族。他们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和思维都只着重短期效益,缺乏长期规划;习惯于简单思维方式而不喜欢复杂的计划;守纪律的观点也比较薄弱;人与人之间重感情、重友谊。”他建议,与当地人交往、合作时必须充分接受这现实。千万不要希望能在短期内改变这现状,只能通过长期、耐心做他们的工作加上自己实际行动来带领他们改变这些习惯。在这过程中多加了解和多加理解才是有效的解决办法。
  
  “要记得回馈当地人民”
  
  2007年6月,中核集团,千辉集团与尼日尔政府共同组建了阿泽里克矿业股份公司,并在2010年初投产。中企能令于尼日尔合资的铀矿4年就实现了投产,是世界罕有的,这是和中核集团专业经验和优秀组织能力不可分的。
  邓应渝认为,非洲和中亚落后国家虽然拥有大量天然资源,但因为一直受殖民者和半殖民者的垄断和控制,长期得不到发展。这些国家一方面缺乏资金来完成基本建设,吸引投资;另一方面缺乏投资者和技术来开发其地下资源,所以近百年来一筹莫展。
  发展中国家一样受到发达国家长期垄断天然资源、垄断市场、操控物价并利用全球一体化这种不顾别人的不平等游戏规则来压榨他们的廉价劳动的剩余价值,耗光他们的资源、破坏各国的自然生态,最后还要倒打一耙,将这些国家贴上“不民主、缺人权、不环保”的标签。在这种不公平的竞争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以牺牲了部分工人、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积累一定的资本、市场、技术和管理能力,保证了发展中国家得以向前发展,并有能力和落后国家合作,在互惠互利的

条件下帮助他们开采所拥有的天然资源,这样既可让这些落后国家取得资金、实现现代化,而自己亦取得所需资源,打破发达国家垄断,不再受制于他们目前所操控的市场、供应和定价权。幸运的是很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多年的积累,大部分都拥有可观的外汇储备、较高水平的技术力量和不可低估的开发能力。
  据邓应渝判断,非洲和中亚地区的70%的铀矿开采权都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那些小公司手里等着被炒卖,其余25%在观望,真正开采的不到5%。他在给非洲一些国家的政府写的《建议书》提到:“只有亚洲国家才是非洲国家的真正伙伴,因为这些国家需要资源,不管你是什么价格,它都愿意开采,而不会去炒卖。”
  千辉在尼日尔的项目还没开始盈利,造福当地人民的工作已经着手在做了,2005年千辉成立一个世界矿业基金,为当地搬迁户、贫穷地区提供生活支持,比如打井、建小学,就业培训等等。等到目前几个项目都有利润了,千辉还会协助当地进行绿化沙漠,把中国抗沙漠化的防风林经验引到非洲去。邓应渝认为,“这个计划需要很多钱。但是只要项目有钱赚,这些回馈社会的工作就一定要做。我的观点是,钱要赚,但是要赚得合理。”
  
  “海外投资必须谨记七项原则”
  
  通过5年多的频繁往来、深入了解、共同合作加上与各国官员沟通,千辉集团已掌握了丰富的投资经验和未来投资方向。邓应渝总结了在落后国家投资必须谨记的七项原则:
  第一,没有利润、利润太低、没有前景的项目,千万不要考虑。如果要花7--10年时间和大量投资而无利可图,不如放弃。比如像有战争或频繁有政变的国家,尽量别去。不稳定的国家暂时不去,避免把风险推高。
  第二,在取得较好利润的前提下,应该多参与当地的慈善事业,照顾、培养年轻一代,展示中国并非是新殖民主义者。
  第三,建议中国企业要尊重当地宗教信仰,尊重当地生活方式,但同时要懂得保护自己,避免产生不必要矛盾。与他们交往、合作时必须充分接受这一现实。千万不要希望能在短期内改变这现状,只能通过长期、耐心做他们的工作加上自己实际行动来带领他们改变这习惯。在这过程中多加了解和多加理解才是有效的解决办法。
  第四,建议中国企业要充分了解当地社会状况、融入当地社会,在经商、赚钱的目标下多承担社会责任。
  第五,在合理范围内尽量配合当地政府的需要,在不影响投资计划的条件下,满足他们的想法和要求。
  第六,不要把自己习惯的一套强加于他们。一定要把规章制度、管理模式本地化,减少冲突、减少误区。
  第七,要懂得当地政治,但千万不要参与政治。要与各党派都能保持良好关系,买好政治保险。在一个国家你不管和谁关系好,企业都要和执政党和在野党维持良好关系,要买政治保险。
  千辉集团在国内一家集团合作公司是西非共同体驻中国总代表,加上千辉已于2007年注册成为中国矿业联合会的会员,也是第一家在联合会的外资企业,这便于千辉协助中企认识非洲,帮助他们走出国门。邓应渝认为,“落后国家有着丰富的天然资源,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亦有良好的机会,只要我们能坚定宗旨、掌握正确经营方式、能处理好与当地官、民关系,这里有的是良好商机、广阔前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643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