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以学为主 以导促学”的课堂教学结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莹 周同俊

  1 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新课改引发了教育理念、教学结构以及教师角色行为等的一系列变化。新课改的目标突出了培养人才要适应时代需要的人这一本体功能。我们语文教师要运用新理念,立足实施素质教育,彻底摈弃陈旧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为主以导促学”的课堂教学结构。用以实现语文教学真正意义上的致力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以学为主”有两层意义: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二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导促学”中的“导”是教师的引导、指导。“促学”是通过教师之“导”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导”是手段,“学”是目的。“以学为主”的落实,关键要看“导”怎样助“学”。
  
  2 充分发挥“导”的功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诚然这一核心内容要求教师必须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思考,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引导教育,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阵地。小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学习方法、阅历视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自主学习自然存在可知的和不可知的难度,那么这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当地引导和指导,才可达成学生的学习目标,那么教师又该怎样去“导”呢?
  2.1 “导”有目标。新课改赋予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这应该是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变“教”为“导”。我觉得首先“导”应有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才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和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然后才能去运筹达成目标的有序有效的步骤。
  2.2 “导”有针对性。在教学中,教师的“导”要有针对性。作为主导者应参与到学生当中,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困或思维受阻时及时点拨。这正如农民为稻田放水,哪里流水受阻,就在哪里清除其阻碍,这就是“导”的机遇和功能。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思维品质等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登上一个个“台阶”,获得成功。
  2.3 “导”有艺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云:“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这是成语“因势利导”的源头。在小语教学中,教师能否“因势利导”,将直接影响“导”之效果。“导”之愈“善”,其“效”愈佳。这就需要教师审其势而“导”之。
  2.3.1 在新课伊始时“导”。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教师可以严肃的表情、缓慢而低沉的语调对学生导入:“二00三年底,非典疫情在我国部分地区肆虐蔓延,由于许许多多的白衣战士凭借临危不惧、勇于奉献的精神(情感趋于高亢),把一个一个非典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广州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护士长叶欣就是众多英雄的典型代表。在当时的网络上,人们为纪念这位英雄,开设了网络纪念馆。网上有这样一段,我给同学们朗诵一下――轻轻的你走了,留下的是沉甸甸的悲痛;慢慢的,你倒下了,树立起来的是人们对你的敬重。为人、为妻、为母,责任虽重,而白衣战士的职责却胜过自己的生命……”这样的“导”,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抓住了,把学生带人情境,焉有不“促进”学习之理。
  2.3.2 于教学重点处“导”。学生乘兴而来,而又渐入佳境时,精聚而神会,如果教师抓住教学的重点导之,课堂即现精彩。如教学《最佳路径》时,教师如果抓住“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会被评为最佳设计?”这个重点问题与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然后教师抓住学生不同视角的见解加以归纳:①格罗培斯追求完美,先后易稿50多次仍不中意,最后让大家去创造去选择。②游人走出的路趋于自然,也方便径捷。③这样的路是众多人的思维创造出来的。④设计人文化,给游客自由,顺乎民意与自然。教师之“导”必然促进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2.3.3 在疑难处“导”。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我提出:刘关张三兄弟前两次拜见诸葛亮,而诸葛亮避而不见,他是“摆架子”吗?是诸葛亮故意考验刘备吗?问题一经提出,少数学生在窃窃私语,有的则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读课文,然后联系诸葛亮的个性特点展开讨论,再由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最后我总结道:诸葛亮学识渊博,知天文,晓地理,是个人才,刘备因惜才而尊重人才,三顾茅庐,足以见其诚。诸葛亮被刘备之诚打动了,出山辅佐刘备也就水到渠成,情理之中了。刚才大家的讨论都极有个性,思维活跃,对问题的理解具有创造性。
  可见,在疑难处导之,课堂学习的氛围绝对浓厚盎然;促进学习便在不言之中!
  2.3.4 在精读中“导”。在精读课文时,教师应善于设置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疑障,让其在阅读中释疑排障。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教师可从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人们前来瞻仰其故居,为何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从表面上看,这两个问题当属浅层次的问题。此时教师应顺势把这种合作探究引向深入。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樟树――故居――主人(宋庆龄)”连缀起来思考。看看樟树的品质与宋庆龄的可贵品质的相似点的本质何在?这个问题的提出,有一定的深度和梯度,当然也有难度,但是,这个问题足可使学生的探究心理得以激发和挖掘,无疑会对课文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之促进作用。
  
  3 切实保证“学”的质量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这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探究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保证“学”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3.1 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有限的40分钟的课堂学习中,如何高效地发掘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语文素养?这也是长期困扰教师的一个棘手问题。目前的课堂教学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布置学生看书,分小组交流,可眨眼工夫教师就开始讲了,学生根本无法细看、静思,小组也没法合作探究。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还是被教师的讲占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以及练习的时间相应不足,这与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将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时间的初衷是相悖的。当然,一味延长自学时间来提高效益也不足取,因为课堂40分钟是有限的,自学时间过长,学生毫无紧迫感,思维呆滞,动作迟缓,注意力分散。若教师能根据内容的多少、难易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合理调配自学时间,则能激发其精神集中,加强记忆,使阅读效益明显提高。如在教学《烟台的海》这一课时,我精心设计问题,把课文内容列成表格,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课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表格,这样,学生思想集中,有紧迫感,保证了自学效果。
  3.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贵有疑”,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要鼓励学生问,教会学生问,培养学生主动问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的驱使下进入学习。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行间巡视,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督促学生互教,通过“兵教兵”的方式解决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这样一来,可促进不同学生的层次学习提高,当然,在学生“互教”中,教师要做好引导、服务、帮助、组织等工作,使“互教”工作富有实效。经过长期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会了质疑,并明白遇问题时决不能似是而非,不懂装懂。
  3.3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欲使语文教学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示,教师首先要倾注自己的热情。进入角色,要深刻体味教材的内容,将无声的语言文字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再现那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以此吸引学生,启发学生想象和思维用以引起情感共鸣。其次,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学困生,更要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激起他们的上进心、自尊心、荣誉感,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总之,在“以学为主以导促学”的教学进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导”的功能,又要切实保证学生“学”的质量,学生才可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自学能力、语文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24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