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因为工作行业的关系,我经常阅读财经投资类杂志,家里的书桌上已经堆得老高了。阅读的时间长了,我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我从中得到了什么?想来所读过的报道中以讲述财经投资界的故事居多,有些报道当时看起来很激动人心,有大快朵颐之感,可是往往看过后不久就忘了,没有留下更多启迪性的东西。仅仅限于对故事本身的报道,还是有一些欠缺。其实我还是希望从阅读中能够触动对财经投资界方向感、前瞻性的思考,也就是所谓的由“术”入“道”吧。
在我印象中,感觉《数字财富》似乎一直在做这样的努力,文章里隐约透出富于启迪的气息。在我所阅读的众多财经报刊中,内容重复习见为常,缺乏新颖的视角,而《数字财富》相对能够深度发现,进入事件又能超越本身,旗帜鲜明亮出自己的观点,在同类题材报道中使人耳目一新。在媒体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这是媒体话题发现的能力。那么,我真心地希望《数字财富》能够继续保持风格,能有更深发掘,毕竟新经济时代的财经投资界需要前瞻的视角。这也是媒体的建设性所在。
看到《数字财富》筹办风险投资研讨会的消息,我才注意到《数字财富》已经创刊一周年了。时间过得很快,经过一年的努力,《数字财富》已经在风险投资界获得广泛的影响力。我想这也是《数字财富》风格迥异于其他财经投资类媒体的鲜明标志吧。
在此,我还想向《数字财富》进一言,如果可以的话,是否可以多做动态性强一些的报道,因为我觉得整体上静态性的报道占得比较多,降低了冲击力。不知说得是否妥当。祝《数字财富》新年进步。
成杰
编者寄语
陈立辉
民营企业:“二奶”的尴尬
有人戏说,相比于国营企业,中国的民营企业,无论是从地位上还是从行为模式上,都很像二奶,虽然有魅力,也很讨欢心,但总是在名分上欠缺些东西!
目前,政府的注意力还主要是放在解决经济的存量――国企问题上,因为这里牵扯的问题太多、也太过复杂,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历史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问题、脱贫解困导致的大量工人下岗失业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政企分开问题等等,每一个问题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是,以市场经济这个确定无疑的发展方向反观中国的话,那么如何提高经济的增量则更为重要也更为迫切。当然,政府每年的财政拉动政策对整体经济的成长贡献良多,但不可否认的一个基本经济学常识是,政府每一元钱的投资效益肯定比不上民间每一元钱的投资效益。所以,如果离开经济微观机制的改善和活力的培养以及缺少民间投资的话,则整体经济的成长肯定还是缺乏内在的动力。
因此,解决经济的增量问题,更多地是要靠民营企业的大量成长,而不能简单地靠政府背债花钱来解决。
另外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这20多年的探索和磨砺,中国,尤其是广东和江浙一带,目前已经诞生出一大批过五关、斩六将而最终胜出的优秀的“传统”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在中国的今天尤其具有巨大的经济、商业和社会价值。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网络热过去之后,众多的风险投资商也把注意力从所谓的高科技公司转向传统民营企业的根本原因。因为毕竟,中国不是高科技的中心和技术的始发地,所以尽管许多公司扛着高科技的旗号,但在世界范围内相比较的话,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正的高科技含量而言,大部分人所干的还只不过是高科技领域内的“三来一补”、“前店后厂”而已。
因而,站在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链条上来看,中国企业的真正的竞争力,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科技,都只不过是价格低廉的熟练生产力。因此,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也并没有什么不好,至少这还提供给中国以“劳动致富”的机会。
尽管中国的传统民营企业有着这样、那样的优势,但目前存在着的一些制度上、结构上的问题,仍然还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一个境外投资者最近就很为感慨:我们看中的浙江的一个企业,当谈到要把企业拿到境外注册时,就很为困难,因为地方政府基于税收的考虑而不愿意该企业更改注册地。
这个案例反映的还只不过是很小的一个问题,真正要使民营企业得到大发展,只有将民营企业发展上升到中国经济增量的核心这样一个高度来面对和重视时才能够解决,也就是说要将“二奶”帽子摘掉,解放出来才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6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