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在半导体,“软”在互联网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兴耘 彭继忠
消费电子需求加速和互联网应用更为广泛,将对2006年的中国IT产业带来―“硬”―“软”两种机遇。“硬”的方面是,3G即将启动和数字电视标准的发布为上游半导体产业创造大量新增需求:“软”的方面是,电子计算机、网络通信、数字家电及各行业硬件平台的建立和应用,形成了对软件产品持久的巨大需求。
3G和数字电视应用
创造上游芯片新增需求
在全球经济总体平稳的背景下,基于下游消费电子需求的拉动,我们判断,此轮半导体产业的成长曲线将较上一个周期更为平滑。自2001年以来的行业波动在2005年上半年调整基本结束,接下来的上升周期将维持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并在2007年底或2008年初达到阶段性的高峰。依据国内半导体市场容量的预期,中国有可能在2005年超越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图1),并在未来三年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
国内信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IC产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包括计算机、消费电子、网络通信、汽车电子等主要需求领域都呈现出了高速增长的势头。随着数字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不断演变,特别是3C(计算机、通信及消费电子)的融合,不仅会带来整个信息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重大变革,也将带动IC产业的持续发展。
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仍将持续,从产业链的角度考虑,必将刺激对上游IC产品的需求。目前世界上50%的照相机、30%的电视机、30%的空调、25%的洗衣机和20%的电冰箱、20%的DVD播放器、17%的数码相机在中国生产和组装。其所用集成电路占国内集成电路市场总额的29.4%o
另外,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建设电子强国,就必须加强关键元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政府对IC产业的发展必将继续给予大力支持。
2006年,3G即将启动以及数字电视标准的发布将为IC产业创造大量新增需求。3G启动将为通信类芯片市场带来新契机;数字电视将带动消费类集成电路市场快速增长,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必将带动数字高清和平板电视的发展;汽车电子和智能IC卡、电子标签等芯片也将成为市场增长的新亮点(图2、3)。
互联网应用软件成持久热点
尽管2004年计算机(PC)产业的出货规模优异,但出货单价仍处下滑之中,而缺乏应用级创新是价格下降的重要原因。由于品牌厂商处在降价的阴影下,相对便会转向压缩台湾代工厂及零组件厂的获利,再加上台湾厂商向来以抢占市占率为主要目标,往往主动降低代工报价,从而造成整个产业链条价格的下滑(表1)。
预期2006年国内PC产业仍将稳定增长,年度增幅与2005年基本持平。我们预计未来5年这一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仍将达到13.3%。PC普及提高企业及家庭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已成为必然趋势,这是PC市场维持稳健增长的主要因素。
笔记本电脑(NBPC)仍将是PC成长的拉动力量。由于NBPC近年来维持每年5-10%的价格下滑,且大于台式电脑(DTPC)的价格下降幅度,价差缩小后加速了替代效应的进行速度。以NBPC替换DTPC最快的日本来看,当前NBPC占PC的比重维持在50%左右,而全球NBPC的市占率仍不到30%。我们认为2005年中国NBPC市场仍然有15%以上的增长率。
未来应用方面的创新最有可能的突破是Intel推广的“数字家庭”概念及微软的新应用系统“Longhorn”。数字家庭包括具Media Center功能的DTPC、NBPC、TV,涉及的产业包括IT、通讯、软件及光电,具有庞大的潜在商机。数字家庭概念的产品数位内容目前尚未成熟,Longhorn软件预定上市时间为2006年。
信息化建设的加快,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网络通信、数字家电及各行业硬件平台的建立和应用,形成了对软件产品的巨大需求。国家对软件产业的大力扶持,同时为软件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根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数据,中国软件业的销售额已从1999年的440亿元增长到了2004年的2200亿元,年均增长38%,远远高出同期GDP的增长水平(图4)。
在过去10年,网络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成为IT应用的核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5年6月30日,中国上网用户总人数达到了8700万。其中84%的人经常使用电子邮件与朋友、同事或有工作关系的人交流和联络,这成为他们在网上进行沟通的最主要渠道;62%的人表示自己经常在网上浏览新闻,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便捷的信息获取功能被大多数人青睐,64%的人表示自己经常使用搜索引擎服务;此外,还有35%的人认为自己上网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休闲娱乐。围绕着网络或互联网的各类应用软件仍将持续成为中国软件业发展的热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57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