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管理论文  > 
  •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比较分析:1995-2005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比较分析:1995-2005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小苍 焦勇兵

  摘要:本文以我国1995-2005年的银行数据为样本,比较分析一直以来都让世人所关注的我国不同所有制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问题。在介绍国内外有关银行业规模经济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基础上,通过依据大量相关具体数据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及效益问题进行经验性的判断比较,最后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问题进行实证比较分析,并得出结论:从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系数变化不大,但近几年来在规模效率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进步更为显著。
  关键词:商业银行;规模经济;ROE;ROA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6-0010-05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thesis takes the bank data of China from 1995 to 2005 as a sample,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scale economy for commercial banks with different ownership structure in China which has been regarding as a focus by the world. On the basis of documentary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banking scale economy in China and overseas, after an experienced judgment and comparison of the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result in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in accordance with a great deal of related specific data, an empirical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scale economy for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nd share equity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by using transcendental cost function (TCF). The conclusion is: generally, little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scale factors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progress in scale efficiency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is much more prominent than that of share-equity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 economy of scale; ROE; ROA
  
  一、引言
  
  中国银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结构上看,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占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其他各种银行参与竞争的寡头垄断格局;从数量上看,2005年我国共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3万多家,主要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含渤海银行),115家城市商业银行,626家城市信用社,30438家农村信用社,57家农村合作(商业)银行,238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59家信托投资公司,74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12家金融租赁公司,5家汽车金融公司,以及遍布城乡的邮政储蓄机构(2007年3月成立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从规模上看,2005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35.9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3%。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9.15万亿元,增长17.5%。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5.49万亿元,增长24.4%。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88万亿元,增长19.9%。其他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9.44万亿元,增长20.0%。但是从规模与效率的角度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一直忧心忡忡,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问题更让人关注。
  本文以我国1995-2005年的银行数据为样本,比较分析我国不同所有制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问题。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有关银行业规模经济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依据相关具体数据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及效益问题进行经验性的判断比较,第四部分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我国不同所有制银行的规模经济问题进行实证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从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系数变化不大,但近几年来在规模效率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进步更为显著。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对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陆续增多,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方法确定银行规模边界。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又随着国际银行业并购热潮的到来,对银行的最优规模、银行规模边界的划分及银行规模与效率之间关系又重新得到研究重视。
  Benston(1972)最早研究了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认为不管自身规模大小,给定其他条件不变,银行规模扩大一倍,平均成本将下降5%-8%;Lavrence(1989)发现总资产小于1亿美元的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Nourlas、Ray和Miller(1990)指出,总资产在10-60亿美元变动时,其银行效率会逐渐减小,总资产超过了60亿美元的银行出现了规模不经济现象; Ashton(1998)对英国银行业的研究表明,规模小的银行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性质,总资产在50亿英镑以上的银行出现了规模不经济;Budnevich、Franken 和 Paredes(1998)研究表明,小银行通过并购途径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但是大银行无法达此结果;Kuntand、Huizinga(1999)用回归分析方法对80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银行效率的研究发现,资本、通货膨胀、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正相关,同时,股权结构对银行利润率的影响比较显著。
  从上面的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欧美国家对于银行规模扩张是否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并没有达成一个共识,对银行的最优规模问题也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二)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学术界对银行业的规模经济问题研究仅是从近几年开始的。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问题进行了论证及比较。
  于良春和鞠源(1999)运用经营效率和成本费用指标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新兴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和经营效率明显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即国有银行并没有体现出规模经济优势;赵怀勇和王越(1999)通过对资产收益率和市场集中度等指标比较研究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问题,没有发现规模经济现象;赵旭(200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 1993-1998 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国有银行相对于外国银行而言,其绝对规模并不算大,而就其现有的经营、服务与管理技术条件,其有效的经济规模又比实际规模要小;梁立俊(2003)证明了大中小银行由于各自规模优势的差异导致最优贷款数额不同,贷款供给市场处于相对分割的状况;冯嗣全(2003)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银行规模经济与国际化的关系,并运用斯蒂格勒的生存技术,对英美和我国不同规模银行的规模经济状况作了实证分析;王建平(2005)利用成本结构分析模型,证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在支行层面存在着显著的规模经济性,但在整体层面规模经济性并不显著;扈照轼(2005)对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机构规模、人员规模的市场集中度与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率进行了对比,得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悖论;郑兰祥(2006)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机构规模、人员规模与其效率之间关系的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通过扩大规模无法取得商业银行效率的提升。

  另外,还有众多学者对我国银行业规模经济问题的研究都是利用构建超越对数成本函数而展开的,只是得出的结论并不尽相同。如徐传谌(2002)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分析了1994-2000年中国商业银行业的规模经济问题,指出在考虑了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和对非国有经济放款比例情况下,四大国有银行几乎都存在着规模不经济,而其他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但是其幅度越来越小。刘宗华(2003)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表明四家国有银行经历了从规模不经济到规模经济再到规模不经济的过程,而其他商业银行则逐步显示了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于良春和高波(2003)利用生存竞争法和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中国银行业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规模经济在中国银行业中的确存在,但国有商业银行呈现一种规模不经济的状态。阚超(2004)采用超越成本对数模型,对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992-2003年的经营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的整体规模不经济改变为如今的整体规模经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规模经济状态和发展趋势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股份制银行存在的非理性规模扩张行为已经导致其规模经济递减。张正平(2005)认为在1994-2001年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不断扩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还有较大的规模扩张的空间。
  从上面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学术界对我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问题远远没有达到一个共识,这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所采用的方法各异。即使采用的基本方法或模型相同,但模型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得到了改变,或加或减;2.中国当前特殊的经济环境。中国现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商业银行改革也正处于攻坚阶段,其中存在着太多不确定或不明显的因素,这也给我们对银行规模经济问题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经验性比较分析
  
  经过20多年的银行体制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截至2005 年末,从不同机构的资产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由2004 年底53.6%下降到52.5%;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由2004 年底14.9%上升到15.5%;城市商业银行市场份额仍然保持在5.4%的水平上;其他类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由2004 年底的26.2%上升到26.6%。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与效益的经验性判断
  1.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比较情况
  (1)机构集中度:CR4=82.75%
  (2)人员集中度:CR4=90.81%
  (3)资产集中度:CR4=78.43%
  (4)机构集中度系数=12.80
  (5)人员集中度系数=9.89
  (6)资产集中度系数=3.64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5年相关数据。
  可见,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占全部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78.43%,机构规模占全部商业银行的82.75%,人员规模占全部商业银行的90.81%。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其资产规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3.64倍,机构数量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2.80倍,从业人数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9.89倍。这说明国内银行市场的大半壁江山仍由国有商业银行掌握,国有银行所占的市场容量相当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处于高度集中的相对垄断地位。
  
  表2、3对2004年与2005年银行业各类资产规模作了一个对比,大体上这两年各类银行机构占比没多大变化,只是国有商业银行所占比例下降了一点,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上升了一点,变化并不是太大。
  2.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益情况比较
  
  由表1、2、 3、4可见,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占全国商业银行的52.5%,职工人数是全国商业银行的90.81%,平均资产利润率却只有0.63%,资本利润率也只有12.83%;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3.6倍,而资产利润率仅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5倍;机构规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2.8倍,而利润额仅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4.84倍。规模的确存在一定的不经济,但程度相对以前有所减弱。
  
  表5是以华夏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从1996年到2005年来的经营业绩情况,可以看出,华夏银行的存款、资产和贷款每年递增迅速,2005年的三项指标基本上为1996年近20倍了。但在利润方面,增长好像不太乐观,特别是2005年的利润额竟比前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这令人担忧。
  
  注:ROE为资本收益率(RETURN ON RQUITY),ROA为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ASSET)。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各年及各银行各年年报有关数据计算而成。
  从表6我们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在2000-2005年其间经营绩效比2000年前大有改观,而股份制商业银行除个别银行外,在纵向看虽然增长不少,但从增速来看,却大为逊色。这似乎验证了徐传谌(2002)的观点: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规模经济,但其幅度却会越来越小。同时也证实了张正平(2005)有关国有商业银行将存在规模越来越经济的观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CR和HHI指数分析
  中国银行业经历了由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完全垄断,到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的高度垄断,再到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和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兴起的过程,其市场结构不断演变,竞争程度已大大提高,但长期以来的高度垄断所形成的低效率仍然是银行业结构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判断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指标一般采用行业集中度指标 CR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下面使用这两个指标对1995-2005年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进行经验性分析。
  
  表7、8显示的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业1995-2005这十年的有关资产、存款、贷款及利润方面的集中度情况。可以看出:1.资产、存款、贷款市场的三项指标均高于75%,说明国有银行在规模方面仍有绝对优势,这一集中度是相当高的。而利润方面的集中度则相对低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国有银行“高垄断,低收益”的特点,国有银行并没有获得与其市场垄断地位相称的利润水平。2.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在这十年里资产、存款和贷款所占比例下降幅度比较多,而在利润方面则下降相对少点,这也说明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正向规模经济靠拢。
  
  四、实证分析1995-2005年
  
  (一)模型设定及样本数据选取
  本文采用的超越对数函数模型是如下形式:
  
  其中:TC为银行的总成本(营业总支出);投入变量包括:人均费用率PE(营业费用/员工人数)、存款费用率PK(营业费用+利息支出)/总存款和资本费用率PF(累计固定资产折旧/年度固定资产净值);产出变量包括:贷款Loa(各项贷款合计)、税前利润总额Inc和投资Inv。Y表示银行的各种产出(包括服务);W表示银行的各种投入价格;随机项即ε表示测量误差和不可控因素。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为中国工商银行(ICBC)、中国银行(BOC)、中国建设银行(CCB)、中国农业银行(ABC)、中国交通银行(BC)、中信实业银行(CITIC)、中国光大银行(EBC)、中国华夏银行(HXB)、中国民生银行(CMBC)、中国广东发展银行(GDB)、中国招商银行(CMB)、中国上海浦东发展银行(SPDB)、中国深圳发展银行(SDBC)、中国兴业银行(FIB)共14家银行所构成的银行业市场,样本期为1995-2005年,全部数据是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6-2006)、各个银行的年报、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等资料汇总计算而来。本文所有数据的处理都是利用eviews5.0软件进行的。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fixed effects models(固定效应模型)函数形式进行分析。
  面板数据(panel data)也称时间序列截面数据(time series and cross section data)或混合数据(pool data)。面板数据是同时在时间和截面空间上取得的二维数据。从横截面上看,面板数据是由若干个体在某一时刻构成的截面观测值,从纵剖面上看是一个时间序列。用面板数据建立的模型通常有3种,即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在面板数据散点图中,如果对于不同的截面或不同的时间序列,模型的截距是不同的,则可以采用在模型中加虚拟变量的方法估计回归参数,称此种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
  系数估计结果如下表所示,大部分的系数估计值是显著的,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F检验值很高,因此这个回归方程总体来说是可靠的。
  
  
  由表可知,除个别银行外,我国银行业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现象。从趋势上看,大部分银行的规模经济系数经历了先增后降的过程,所致因素有很多种,如银行管制、技术进步、银行机构改革等因素。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国整体商业银行的规模系数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行走线路,但从2005年看十年前,国有商业银行整体上规模系数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基本上停滞不前或增进缓慢,这与我们上面用简单的数据说明所表现的结果基本上一致。
  
  五、结论
  
  本文以我国1995-2005年的银行数据为样本分析一直以来都让人关注的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规模经济问题。在介绍国内外有关银行业规模经济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首先通过依据大量相关具体数据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及效益问题进行经验性的判断,最后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我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问题进行实证论证,并得出结论:从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系数变化不大,但近几年来在规模效率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进步更为显著。主要观点有:第一,国有商业银行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规模不经济,但程度相对以前有所减弱。国有商业银行在1995-2005这十年里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在向规模经济靠拢。值得欣慰。第二,在2000-2005年其间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比2000年前大有改观,而股份制商业银行除个别银行外,在纵向看虽然增长不少,但从增速来看,却大为逊色。这似乎验证了徐传谌(2002)的观点: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规模经济,但其幅度却会越来越小。同时也证实了张正平(2005)有关国有商业银行将存在规模越来越经济的观点。
  
  参考文献:
  [1]George J. Benston. 1972. “Economies of Scal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IV (May): 312-341.
  [2]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与发展[J].经济研究,1999,(8):48-57.
  [3]赵怀勇,王越.论银行的规模经济[J].国际金融研究,1999,(4):27-31.
  (责任编辑:贾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73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