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孟伟
经济学界有“1℃效应”说法,也就是气温发生1℃变化,商品的销量就会随之发生较大改变,1℃的变化足以掀起不同的财富狂潮。
春节过后,河南周口市的各大商场和专卖店都在殷勤地吆喝春装,准备大赚一笔。可3月中旬,突如其来的冷空气带来的降温,让不少商家遭遇尴尬,春装销售停滞不前,有些商家不得不重新挂出冬装。但经历过暖冬和这次冷空气,也让商家学会了追着天气做生意,及时把握商机。
暴雨将袭,卖雨具的厂商眉开眼笑;雪花狂舞,滑雪场拍手称快;艳阳高照,冷饮厂心花怒放……气象信息对于普通市民也许只是增减衣服那么简单,而对于精明的商家来讲,却是赚钱的重要情报。经济学界有“一度效应”说法,也就是气温发生1℃变化,商品的销量就会随之发生较大改变。2007年春季气温高于以往,让精明的商家也绷紧了神经,希望从中抓到巨大的财源。
知“天机”得商机
2006年冬季,这本是家用小型冰柜销售的淡季,青岛的付宏伟却早早就给自己的家电小铺上了小型冰柜。果然,暖冬让“天然大冰柜”“停电”了,往年能在室外储存的大量年货开始化冻,消费者纷纷涌进商场购买冰柜,使得备货不多的大商场的冰柜很快脱销。付宏伟的小店生意却好到了极致,每天十几台冰柜的出货量让他更是得意自己有远见,甚至连续几次补充货源,都是到货后就销售一空。“1度”变化让付宏伟对气温更加关注,并且决定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气候变化,及时调整商品结构及货源。
2007年农历正月初六,天气晴好,浙江绍兴大云绿芯茶合作社负责人陈宝寿感觉冬装笨重,他瞧一眼天气预报:最高气温17℃,便到位于越城区鉴湖镇的茶叶基地转了一圈,“不转不知道,乌牛早新茶芽已有2厘米长,再不采,‘妙龄姑娘’要成‘黄脸婆’了。”
下午,陈宝寿急忙召来几个茶农帮忙采茶,“如果此时不采风险很大,经一夜疯长,第二天茶芽老嫩度就不可估计了,这会直接影响价钱。或者天气突变来场霜冻,嫩芽全部冻伤就前功尽弃了”。刚被摘下的2斤嫩芽需经过4个小时的晒干,到晚上烘成半斤,新茶就能上市了。
据气象部门的统计,绍兴连续10年暖冬,今年2月上旬的天气比常年同期偏高4℃左右。陈宝寿说露天茶树在正月里吐嫩芽,还是他种茶近20年来的头一遭。
这批露天新茶上市,一枚嫩芽值4分钱,每500克要卖1200元,已有上海客商订购了75公斤,3月10日前的新茶已经全部被预订。让陈宝寿高兴的是,新茶的商机也就七八天,但他赶上了,等到3月5日后新茶批量上市,便是一天一个价,等到4月21日谷雨时分,茶叶价格就要跌至百来元一斤了。
“一般气温等于或高于10℃,茶叶就开始生长了,眼下最高气温达到17℃,难怪新茶长得快,加上早熟品种,使露天新茶发育越来越早”,绍兴市经济特产站周站长介绍说。
不识“天机”失商机
对于气候变化,有人欢喜,有人堪忧,而服装厂老板陈永江的心里却五味杂陈。成都的天气让他在短短3个月内,经历了3种心情的反差。从春节前的亏损到尔后扭亏为盈,再到现在的生意火爆,现在陈永江对气温变化的感触最为深刻。
对天气估计不当,陈永江去年冬季亏损20万元,有同行甚至亏损千万元。暖冬猝不及防的进攻,让成都服装业界震荡不小。做冬装生产的老板们,去年普遍亏损。成都三吉卯童装厂也没有逃脱,办厂15年来,陈永江还是第一次在春节前亏损。陈永江说,按照以往的经验,春节前夕的棉衣服装最好做,棉衣在临近春节前都不够卖。以前三吉卯童装厂日生产量1000件,货一出厂,马上被川内各县、镇的经销商提走了,省外18个二级城市的经销商经常断货。因此,为了备战去年的冬天,该厂从去年9月份就开始生产棉衣,到春节前已经生产了近70000件,另外追加生产了七八千件。充分备货之后,陈永江打算春节前把衣服销售到省外去,这样,冬季童装的销售量能扩大到10万件。但去年的暖冬打乱了陈永江的计划,元旦之后,他的棉衣就基本卖不动了,最后库存了7000件。对于生产厂家来说,款式和面料是竞争的核心,但一年一个潮流,春装的少量库存还能放到秋季卖;若去年冬天的棉衣在年前还有余留,那只能永远成为存货。
为了抗衡冬季灿烂的阳光,陈永江不得不贱卖促销,将批发价格下调10-20元。而他一件棉衣批发给经销商的均价为四五十元,正常的利润只有10%,所以,这次“大出血”的降价让他去年冬季亏损了近8万元,到腊月初十左右工厂就停工了。总的算下来,他去年冬季的损失额达到了20万元。
20万元亏损在陈永江办厂的新都大丰镇还是个小数目,陈永江有些做羽绒服的浙江老乡,去年因为对天气估计不当,损失了上千万元。陈永江说,因为质量把关严格、生产工序复杂,羽绒服厂家一般以上年的生产量作为参考,从而无法预计冬天的气温走势。若气候变化不按正常“轨迹”,羽绒服厂家往往血本无归。
2月上旬,成都周边的经销商纷纷前来询问春装款式,这对于服装生产商来说无疑是一个商机。这个商机,让陈永江都忙“疯”了。年前,陈永江和设计师一起去广州探查市场,采集今年流行的款式,并收集面料。最后,陈永江和设计师对今年童装潮流的判断是,以红色为主,休闲运动服依然是大众主打;在价格方面,依然走中档路线,“因为儿童成长快,中档价格的要卖得快一些。”他们把春装的款式设计好、把样板发给客户才回家过了一个踏实的春节。
陈永江说,按成都地区的服装交易规则,生产商把款式样板按30件的数量发给供货商,供货商依据销售情况再向厂家追货;若销售不佳,亏损由厂家承担。正月十二从老家回来之后,陈永江就收到了来自四川、云南、贵州甚至北京和天津销售商的订单,数量1万件。市场需求量之大,让他多少感到意外。
今年的春装旺季提前了将近半个月,工厂刚开工的时候只有将近40人,日生产量最多500件。同时,工厂生产机器3年的更换期已到,他只有推掉部分订单。现在工厂只有150余名工人,工厂也只有能力完成1000件的日常量。从年前棉衣生意反常的冷清,到年后春装的意外火爆,陈永江说,他有冰火两重天的感觉。
因为订单较多,开春之后,陈永江的工厂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11点。不仅是生产春装,还为夏装的上市作准备。他预计,今年天气会更热,夏装会提前半个月上市。在年前设计春装的时候,陈永江一并启动了30多款夏装的设计,现在已经生产了五六个款式,并已陆续向经销商发货。
这个精明的浙江商人,正在酝酿一场夏装“革命”,筹码就是他的服装能否先于其他商家上市。在陈永江看来,先占领资源就赢得市场,若他的服装先行把潮流带动起来,顾客就会“先入为主”接受他的东西,他就能迅速占领市场。
陈永江说,他要准备价值200万元的货,3月底至4月初,全面向市场铺货。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尝到了抢占市场先机的“甜头”,广东一外贸公司向他下了1万多件的订单,对方已经开始备战酷暑了。
从四川的行情来看,陈永江的经营思路已领先其他厂商,但实际上这种观念远远落后于广东等沿海一带的服装“大鳄”。沿海厂商早已形成了“提前一季”的生产周期,即在7月酷暑开始做冬装;在金秋10月先于其他省份做春装;这样一来,天气的变化总落后于他们的生产周期,而且“先入为主”的潮流也容易占领市场。沿海厂商的市场主要瞄准内地,四川为各地服装生产商“窥探”已久,四川有70%-80%的童装市场被其占领,而广东生产商占领了四川90%的成人服装市场。
借鉴别人的经验,陈永江认为,将从今年开始改变他的市场周期,与气候的变化赛跑。“虽然不知道老天爷什么时候又要变脸,但总不能跟在它后面跑吧。”尽管如此,他还是担心无法掌控变换无常的天气,气候对他而言,其地位已与设计款式并排,甚至更为重要。
“看天吃饭”找财源
行家介绍,有一个关于气象经济学的德尔菲定律,即企业在气象上的投入产出比大约为1∶98。也就是说,在气象方面投入1元,可以产生98元的回报。国外不少企业已经得到气象投资的丰厚回报。比如,日本经营电冰箱和空调的厂商,他们每年都会斥巨资购买大量的气象信息和气象数据,以此分析气象变化与销售额的关系。
德国也是如此,在这个啤酒消费大国,每当他们国家的平均气温超过22℃时,啤酒就开始畅销;而当气温每上升1℃,大瓶装的啤酒则会每天多销230万瓶。气温在30℃以上时,每上升1℃,全国啤酒销量增加100万杯,这就是著名的德国啤酒指数。类似的空调指数、冰激凌指数、泳装指数、食品霉变指数、情绪指数、睡眠指数等一系列气象指数,都可以帮助企业预测并提前确定生产营销计划。
刚刚过去的暖冬和3月份全国普遍出现的“倒春寒”,给跟气象有直接关系的各行各业又上了一堂气象经济课。
随着气象科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期天气或者更长时间的气象信息并非不可预见。据悉,早在几年前,就有气象专家预见到去年底至今年初会出现暖冬,然而遗憾的是,这并没有引起大部分企业的注意。一名企业营销人员感慨地说,如果企业或行业组织能够建立起一套预警机制,提醒企业注意气候变化可能给行业或市场带来的影响,企业就可以在产品结构方面及早作出调整,比如对可能出现的暖冬,服装企业减少厚重产品的生产量,增加轻薄羽绒服的产量,这样就能适当延长羽绒服的销售季节,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对普通商家来讲,掌握气候变化,也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特别是对于那些时令性的商品。
原来的气象服务大多是侧重趋利避害,现在则更加注重能给商家带来多少商机。显然,气象信息已成为某些行业的市场晴雨表。“全球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实,一些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气象信息服务规避这些风险。”这是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吴向阳博士的观点。
吴向阳说,作为企业,应该增加风险意识,尤其是一些敏感行业,容易受天气变化影响的行业,应该及时购买气象信息,针对未来气候的变化,及时做出战略调整,把风险降到最低。在他看来,中国的专业气象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最初只为农业、建筑、仓储等几个行业提供,现在才发展到服装、运输、供电、化工、冷饮、滑雪等十几个行业。据他测算,目前我国气象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平均已经超过1:40,按照“德尔菲气象定律”,中国气象经济市场还大有潜力可挖。
实际上,2003年4月,已有5位气象经纪人组建了“上海多普乐气象服务经纪有限公司”,以公司的形式掘市场的第一桶金。和我国气象经济市场的空白相比,发达国家的气象信息服务已逐渐形成产业,气象公司的效益也相当可观。在日本,仅东京一地就有气象专业公司上百家,平均资产规模都在5亿至10亿日元左右。在美国,2002年时已有300多家从事短期和中期天气预报服务的公司,生意都十分红火。
与气候挂钩,从气象中赚钱,应该得到更多创业者的重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462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