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阈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精准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科研经费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对高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互联网+”等新技术、新理念与传统行业不断交互融合的今天,传统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在数据的收集与精准分析等方面显得捉襟见肘。有鉴于此,文章以大数据环境为背景,从高校科研经费的精准管理出發,对高校科研经费如何实现科学管理进行了探讨,并从搭建科研财务云平台、健全评价考核机制、打破各系统间的物理隔阂、强化数据交换互通、提升智能分析能力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提升高校科研经费精准管理水平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大数据; 高校科研经费; 精准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75;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9)08-0135-04
在以信息化与智能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冲击之下,大数据、云计算及“互联网+”等一些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正以颠覆性的姿态重新定义公众以往对信息化的认知。以大数据为例,它通过汇总收集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研判,进而挖掘出数据间的关联关系,为科学决策提供必要依据。结合高校科研经费精准管理的现实问题,应用大数据技术能有效解决以往因数据收集分析能力不足、部门信息沟通不畅、智能化运用及模块架构不合理等原因所导致的科研经费管理粗放、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为高校有效利用大数据发现人、事、物、组织背后隐藏的规律、特点、关系和异动,解决长期以来单靠人力难以解决的风险感知、预测预警问题,进而实现科研经费精准管理与科学决策开辟了新途径。
一、传统信息化模式存在的弊病
在大数据热和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信息化手段,支撑管理会计理念、应用和发展,是目前学术界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1]。与传统信息化模式相比,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管理更强调数据的价值、科研人员的需求以及为管理决策服务的智能分析能力。但碍于技术、人员、资金等诸多因素限制,高校科研经费精准管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数据来源单一,信息沟通不畅,难以获取海量数据信息
数据信息的完整性是科研经费精准管理的开端,是实现精准分析、精准推送、精准评价的基础。传统模式下所收集的科研经费数据往往以偏概全,无法反映科研活动全貌。信息收集仍旧以结构化的财务数据为主,对科研人员的年龄、职称、研究方向等非财务、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相对匮乏。财务人员在分析过程中对一些管理层感兴趣、但很难处理的非财务数据往往选择性忽略,导致科研数据的交互性与精准度降低,阻碍了科研数据在部门间的双向“传导”。由于数据信息单点接触、单向传递的原因使得信息的获取与使用严重不对等,高校财务管理系统不能与科研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从而造成严重的“信息孤岛化”现象[2],影响了科研经费决策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即使获取了数据,由于缺乏对科研经费使用对象的学历、年龄、专业、习惯等非结构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在运用智能手段进行分析时也无法精准研判其科研行为,更难以深度挖掘不同类型科研人员的科研经费使用偏好。
(二)途径固化狭窄,分析能力受限,难以实现可靠精准研判
对多渠道收集的科研经费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与智能研判是科研经费精准管理的关键所在。管理决策只有建立在科学、精准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透明高效。但传统信息化模式下,财务数据归集趋于单一化、片面化,难以深入挖掘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的价值,加之系统本身精准分析能力的不足以及分析过程多拘泥于传统会计核算模式,导致在按照会计要素归集和反映科研活动的过程中缺少灵活性,使得科研经费数据的采集分析与教学经费等其他费用之间的差异难以显现,数据分析也趋于静态,削弱了与所研究问题之间的关联度,降低了科研经费使用情况数据的利用价值,限制了分析的精准度与可靠性。此外,在传统模式下,数据信息的分析结果也很难根据科研人员的不同需求偏好进行归集处理,难以实时提取数据并主动推送分析结果,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动态分析监控效果也就无法达到预期。
(三)系统模块缺失,评价能力不足,难以做到科学评价管理
财务系统性能架构与体系模块的完整度是科研经费精准管理的重要支撑。以往的财务软件系统对管理决策功能重视度不足、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无法对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进行精准分析与合理评价,也就无法科学指导科研经费的安排与使用。与教学经费管理不同的是,科研经费的管理评价更多是以项目为单位、以项目负责人为使用主体进行分析。一方面是评价指标的科学与否往往莫衷一是;另一方面是评价分析方法的多样化,导致绩效评价系统建设时对不同评价方法难以取舍,这都增加了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难度。在模块化应用与定制化管理方面,大量的科研财务数据仍旧掌握在财务人员手中,缺乏富有针对性的定制化管理模块以及统一的门户或APP来汇总统筹相关资金数据的推送,科研人员无法随时、随地、随需获取资金使用数据,这降低了科研资金的利用率,妨碍了科研业务与财务工作的融合。
(四)环境作用不明显,数据氛围欠浓,难以催生精准管理文化
服务环境与管理文化是高校科研经费精准管的必要保障。以往的高校财务信息化手段对环境的提升作用多局限于现场服务环境改进,对线上业务办理环境提升的关注度不够。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传统信息化模式已无法满足师生在网上及移动终端上办理科研业务的需求。若能通过APP或者企业公众号一键登录财务系统实现单据填写、附件上传、领导签批、实时送审、及时报账等一条龙服务,将有效缓解科研经费报销业务耗时长、过程烦的问题,既提高了办事效率,也增强了业务体验。但目前不少高校的网上业务办理功能相对缺失,线上运行环境比较滞后,一站式流转还有困难。加上内部对大数据环境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很多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方式墨守成规,对运用新技术管理科研经费存在抵触心理,崇尚信息化、智能化的“数据文化”以及使用、依赖新技术的良好氛围尚未充分形成,这些因素都不利于科研经费的精准管理。 二、现代大数据环境创新的优势
(一)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双向反馈
大数据环境下的科研财务数据是“活”的数据,是联动的数据。它打破了不同数据之间的固有壁垒,缩短了资金信息获取的时间,通过对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提炼,形成可结构化的领域知识体系,实现了从数据到知识再到决策的价值发现过程[3],提高了决策者利用信息进行决策管理的科学性与针对性。通过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的运用,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可以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传输共享,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保证了数据信息的高效精准传输。在此基础上,科研财务信息由传统的人工识别转化为计算机系统智能识别,在云计算与大数据的配合下,通过建立无缝衔接端口,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得以在科研与财务部门之间双向传导。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系统进行科研项目预算的申报与调整;财务人员也可汇总分析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的安排情况。通过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以及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校级等不同项目层级的细化分类来对不同科研项目各类支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能更精准地获取不同类型科研项目及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偏好,并将分析结果运用于决策服务。通过此种方式改进科研项目预算方案、调整科研资金使用归集策略,促进双向反馈与信息互通,进而优化科研经费的使用。
(二)创新运行模式,促进机制变革
大数据技术将传统信息化“工业经济”的“计算机+软件”模式推向“信息经济”为特点的“云计算+数据”模式。这种转变使得高校财务部门一方面在云平台及大数据库支撑下,可以对不同口径汇总得到的科研经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统一数据口径,真正实现快速处理与横向比较;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普及,进而为高校科研经费数据运作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前提条件。标准化的数据在大数据资源库中自动提取,筛选出更具可比性的数据进行同业横向比较,将智能化理念贯穿于数据收集、存储、分析、使用的全过程,以此提升分析的精准度与可比性。以科研项目的立项管理为例,通过对以往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分析可以从中择优选取经费使用率高、科研产出效果好的申请者作为重点对象,对其申请的项目进行优先考虑并在经费分配过程中予以重点支持,以实现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运作模式的变革倒逼高校科研财务管理工作机制改革,使得高校财务信息系统与科研系统网络互相联通、业务相互融合,不断提升科研经费精准管理质效,为今后高校科研财务工作转型发展提供新思路。
(三)重塑管理流程,优化科研人员体验
大数据环境下注重以科研人员需求为导向,是与传统信息化模式下以生产者为导向理念的最大区别,也是科研经费精准管理的重点所在。在这种思维下,高校进行科研经费精准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服务和为使用者提供便利。从挖掘数據的内在价值出发,以大数据为支撑进行智能化处理、分析科研人员不同偏好;从行为特征出发、以不同科研项目类型为依据向使用者精准推送其所负责的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明细及具体使用建议,彻底告别过往被动搜索模式,实现智能应用的新升级。通过预设模型和智能分析的形式对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的经费需求以及各项经费占比情况进行有效分析、精准定位、合理规划、主动修正、形成资金使用分配的最佳方案;同时在分析过程中不断收集科研经费使用数据,扩充大数据库、修正改进分析模型。通过此种手段使科研经费的预算规避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资金投向更加精准科学,更有利于针对性地优化师生使用体验。
(四)培育数据文化,加快业财融合
高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科研经费管理活动离不开决策层与执行层的支持。想利用大数据技术形成科学精准的管理体系,并构建起合理的分析模型,就必须得到决策层面的支持和全体教职工思想上的重视,需要以大数据技术所提供更为方便简洁的服务为起点,培育全员大数据的应用意识,形成特有的大数据文化,促进科研经费的归集分配、科研预算的编制安排以及科研经费的报销使用更加顺畅;促进形成彼此广泛联结的业务网络,以更好地利用资金,强化资金绩效管理。通过理念的革新推动业务的融合,进而不断促进财务部门与科研部门之间的业财合作,使高校财务与科研人员突破自身专业限制,放眼全局,统筹兼顾,依托大数据文化推动关联业务之间的融会贯通,实现数据从云端到全体师生的双向互动运用,对内突破层级阻碍,对外打破时空限制,全天候、随时随地随需提供全流程、点对点服务。
三、基于大数据实现科研经费精准管理的思路
(一)搭建科研财务云平台,多方获取海量数据
通过大数据及云平台建设,优化财务信息系统架构,完善科研预算与监督体系,使数据获取更加完整、处理分析更加精准、信息反馈更加高效。大数据以云技术作为支撑,从海量结构数据、半结构数据以及非结构数据中快速经济地提取数字化信息[4],最大限度地扩充了样本来源,实现科研财务数据从局部到总体、从单一到多元的飞跃。此外,运用大数据库和云计算功能来筛选有效数据,分析多元化复杂数据,搭建多层次分析模型,实现多元化数据之间的联动分析,厘清之前因数据冗余和数据缺失所引致的双向矛盾,减少财务数据的不确定性,提升智能化分析能力。通过“数据+系统+建模+分析”的模式,改进以往的决策模式。通过对科研人员不同的年龄层次、教育结构、研究方向等非结构数据分析,结合科研项目不同类型分析科研经费的使用规律,进而更科学精准地安排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带动科研财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健全评价考核机制,重塑精确分析体系
对已有的科研财务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是提升分析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基础环节,特别是针对科研预算管理、科研报销管理等系统,应在优化模块功能过程中着重提升其运行速度、扩容数据存储容量、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实现科研经费处理数据的实时精准传递。而在科研经费使用、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乃至于科研经费明细项目的分配等环节,运用系统思维科学建模分析评价是提升资金分配使用科学性的关键。与教学等经费的考核评价不同的是,在构建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细化考核分类层级,既要以部门为单位进行考核评价,更要以项目为单位对科研项目负责人进行绩效考评。在分析方法特别是评价指标的设计上注重考核经费投入与产出情况,且应该贴近科研工作实际,充分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资源库做到随时动态更新,以问题需求为导向,精准分析、科学选取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为更好地评价各层面的资金使用效益,可以设计应用两种评价模型:一种是采用BSC法与AHP法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校全年、整体科研经费使用状况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另一种则是采用DEA法,运用C2R和C2GS2等模型对各科研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考核奖惩。 (三)打破固有管理模式,优化服务沟通体验
高校财务系统与科研系统之间的物理隔阂以及财务系统本身架构的不合理,是阻碍科研经费精准管理质效提升的重要因素。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有效整合财务与科研系统,打破高校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构建起一个体系完备的财务云系统,使得科研经费信息能在各部门之间无阻碍传导。在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重构内部大数据资源库和财务信息共享服务中心云平台时,一方面要整合财务系统内的各个子模块;另一方面要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推动财务管理系统与科研管理系统无缝衔接,让使用者可以直接通过PC或手机端口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相连接,运用快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重塑业务流程,简化业务办理,提升科研人员满意度。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完善高校科研财务信息系统来优化各项职能模块,使内外部数据沟通更加顺畅。与此同时也应该加强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参与度,在经费预算申报、提取、分配、奖励等环节强化科研一线人员的参与度,在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经费使用管理的主动性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其管理的科学化,进而实现科研经费的精准投入与管理。
(四)提升智能分析能度,掌握需求精准推送
科研经费精准管理的关键是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智能分析能力,准确掌握科研人员需求,从行为习惯与使用偏好为切入点推送关联信息,精确投放热点内容,实现资源与需求的精准匹配。就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而言,由于外部状况瞬息万变,一些长期建设项目如材料成本与人力成本等要素会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随时改变,以往传统的财务信息系统在预算的编制上很难根据最新状况及时调整。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科研预算管理系统改造,通过对预算方案的动态更新与实时调整将信息及时反馈给预算编制人,为预算编制调整提供智能化辅助服务,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实现预算编制的弹性化、科学化。在检索服务上,会计人员首先应根据不同类型科研人员的个性需求构建出索引,并存储至索引库中,然后根据科研人员的个性化需求在系统中检索数据,最后通过交流反馈及时有效地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优化,满足“随需改变”的会计信息的大数据需求,进而完善移动端操作界面和自主推送服务[5]。在科研经费使用进度反馈上,利用智能收集与自动反馈机制,以序时进度为依据划分反馈节点,将项目资金使用进度情况、资金使用明细情况、同类型科研项目校内总体进度状况以及分析建议等内容定时精准推送给各个科研人员,及时预警与纠错,从而综合提升科研经费使用绩效。
四、问题与展望
任何新技术的产生在带来生产生活方式巨大变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新问题,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有所扬弃才是运用新技术的正确思路。尤其是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扩充数据信息来源、强化沟通传递渠道、重塑分析评价体系、改进财务系统架构的过程中,虽然实现了各类数据信息在各系统之间的精准传导与高度共性,但是在不断扩展的使用范围面前,数据信息安全边界也在逐步泛化,甚至变得模糊。公共信息与个人信息边界的逐渐淡化,使得数据信息在使用过程中有意或无意间的一次不规范操作都可能导致隐私数据的泄露。我们不能够以隐私权换取知情权,虽然通过对一些诸如生日、学历、兴趣等私密信息进行分析能进一步明确不同使用者的科研习惯与经费使用行为偏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应该抱有审慎的态度,规范处理涉及隐私信息资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在强调精准管理、精准推送、精准服务的基础之上,更应该同步利用大数据及云计算功能重塑安全监控体系,对关键崗位、关键节点设置预警与监督机制;将人防与技防相结合,形成明确的责任与制约机制,在保障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做好精准管理、精细分工,让大数据优势得以进一步凸显。
【参考文献】
[1] 张林,丁鑫,等.“互联网+”时代会计改革与发展——中国会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观点综述[J].会计研究,2015(8):93-95.
[2] 秦书亚.基于数字校园的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研究[J].会计之友,2016(18):91-93.
[3] 徐宗本,冯芷艳.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前沿课题[J].管理世界,2014(11):158-163.
[4] 张红英,王翠森.大数据时代财务分析领域机遇与挑战[J].财会通讯,2016(5):84-85.
[5] 胡朝阳.大数据与企业会计业务流程重构探析[J].财会通讯,2018(7):102-1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77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