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系统现代化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 涛
[摘 要]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在现代化技术条件下,大型城市交通管理面前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城市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交通现代化管理的整体优势,为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着眼于现代都市中有限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探讨大型城市交通现代化管理。
[关键词] 大型城市 交通系统 现代管理
一、大型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其危害分析
1.城市化进程发展速度过快
我国城市正在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2000年则达到3.88亿,已经超过了总人口数的30%,我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已经发展到37个,其中超过200万的超大城市就有14个;到2010年或稍后一些年份,预计将达到7亿左右,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50%左右;中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数量增长迅速,这些都表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到城市加速发展阶段。
2.城市化进程过快与交通的矛盾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需求对城市客运交通系统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中心区的高密度开发和人口的高度集中,使得交通出行总量剧增;随着城市边缘和远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将出现大量新的长距离的出行需求;这就需要扩大城市客运交通系统服务范围和能力。
3.城市化进程与汽车盲目普及
众所周知,亚洲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在上世纪中叶以后经历了高速但是无计划的经济发展。时至今日,过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及私人汽车的盲目普及使得这些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由于城市规划、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的脱节,这些国家的大城市交通状况拥挤不堪,管理混乱,污染严重,很大程度上桎梏了经济的成长,并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中国是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不足19%,目前已经发展到超过30%,预测2010年将接近50%;机动车拥有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达到13亿多辆。中国城市交通的特点是混合交通,目前自行车拥有量超过1.8亿辆,如果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提高,城市交通结构不改善,自行车拥有量将会有增无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设施虽然有较大改观,但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多数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统不健全。交通管理设施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即使各地都建立了交通控制中心,大多只是实现了监视功能,而远没有发挥控制功能的效应。
4.大型城市交通拥堵情况分析
交通拥堵的发生,其主要原因在于路与车的矛盾,从表面上看,一是汽车保有量增长过快,二是道路增长相对过慢。以北京市为例,上世纪90年代汽车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而同期道路年增长率仅为3.5%。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购买能力的增长,轿车加速进入百姓家庭,车多路少的矛盾将更加严重。
5.交通拥堵的危害分析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研究报道,美国每年因交通阻塞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10亿美元,日本东京每年因交通拥挤造成的时间损失相当于1000多亿美元,欧洲每年因交通事故、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500~5000亿欧元和50~500亿欧元。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方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交通管理的研究。
二、交通现代化管理的客观需求
“畅通”和“易达”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要缓解交通拥挤,减少出行时耗,又要确保人和货物能够方便地到达目的地。通过建设高等级的道路和发展大容量的轨道交通实现“畅通”;通过加强支路建设,发展覆盖整个城区的地面公交网络和规划合理的停车设施,实现城市交通的“易达”。
1.从机动性转向可达性,是城市交通领域根本性的观念转变
可达性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评价指标,它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城市交通网络整体来理解可达性指标,整体可达性反映了这个城市居民出行的方便程度,是反映城市道路网质和量的合理性、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特性的控制指标;二是从城市的某一点、某一区域来理解可达性指标,包括从城市其它各点、各区域到特定点、特定区域的方便程度,这对商业等公共设施比较重要,而从某一点、尤以区域到城市其他地方的方便程度,对城市居民而言更具意义。
2.在对可达性的理解,仍然存在观念上的误区
认为“通”就是“达”,只要城市道路能够服务到的地方,就认为满足可达性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将可达性理解为机动车能否达到的层次上。如为了加强城市与外围地区的联系,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通常修建一些放射性的快速路和城市干道,作为改善可达性的主要措施,而公共交通是否延伸到该地区,该地区的居民到达公交服务设施的方便程度如何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这实际上是追求机动车的可达性,而忽视了人们采用其它交通方式的可达性;二是公共交通能覆盖到的地方可达性当然就高,但被忽略的仍然是居民公交出行的方便程度。如上海万体馆地区,有高架路、多条城市干道、公交线路和地铁一号线、明珠线在此交汇,该地区还是上海旅游集散中心所在地,但由于交通组织混乱,换乘困难,大大降低了该地区的可达性。再如上海某地铁站附近居民小区由于管理上的问题,将小区的出入口设在背离地铁车站的另一侧道路上,居民到地铁车站极不方便。因此,对可达性的理解,不能仅限于机动车或公共交通能覆盖到的地区,而应以该地区居民出行的实际方便程度作为衡量可达性高低的标准。
3.可达性城市的要求
保持较紧凑的城市形态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保持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用地功能的多样性,以减少出行次数和出行距离;发展电子商务和网上购物,减少人和货物的流动需求;创造步行、非机动车友好的道路设施和交通环境;建立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公共交通系统;应用多种交通手段减少个人机动化交通,提高已有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三、大型城市交通系统现代化管理对策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必要基础条件上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特点,以及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制定我国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战略及发展框架。
1.确立交通系统发展目标
交通系统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主体规划的框架之下,交通系统发展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建立整合、高效、经济的道路交通网络,并使之持续满足国家的需要,规划并管理道路交通系统,在确保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优化利用现有交通资源和保证公共交通的通畅。
2.整合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
以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减少路网建设的盲目性和冗余度建立完整有效的道路交通网络,包括普通道路、城市快速路、地铁系统、轻轨系统等。以城市快速路为主干、普通道路为支线的道路交通路网系统。优化整合系统资源,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和道路交通网络的效率。
3.科学发展智能交通系统
中国交通运输正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我们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和智能交通系统发展。以适应城市交通系统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因此,大型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交通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直接影响着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
为使城市交通管理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必须从两方面出发。一是打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目前,国际上智能交通系统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智能交通系统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智能交通系统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信息化时代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二是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资金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应根据中国现有条件,以智能交通系统个别项目入手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诸如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及其产品的标准化、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20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