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博弈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秀华
[摘 要] “德才兼备”是目前企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基本要求。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就业能力的本质特征,加强学生社会适应性能力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博弈要素。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就业能力 市场博弈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时下,我国高职教育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与此同时,就业现状表明,高职生的就业能力还比较缺乏。他们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薄弱,缺乏创新,能力单一,社会适应性不足等诸多问题。高职生较强的就业能力究竟是什么?如何去培养?在本文中,笔者试图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对高职学生由“校园人”成为“社会人”所必须的就业能力做一简要剖析。
一、德才兼备――就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员工的业务能力能胜任其岗位职责,也仅仅是用人单位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用人单位还要求员工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能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上进心,能与单位“荣辱与共”,如此等等。
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大多遵循海尔总裁张瑞敏提出的“赛马机制”。即“相马不如赛马”,单位为员工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经过一定时间的使用和全面考察之后,“能者上,庸者下”,对那种业务能力强,素质全面的员工进行提拔。中高级管理人才都是从基层“产业工人”中产生,单位看重的并不是学历背景,而是员工在“赛马”中“一马当先”。这既满足用人单位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对员工综合能力的肯定。蒙牛总裁牛根生,用人法则更是精辟: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正所谓“德才兼备”。甚至一些单位对此归纳的更为简练:一是做人,二是做事。
就目前高职学生就业现状而言,的确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问题。《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这本书实录了11位老板、CEO、人事干部所叙述的辞退应届毕业生的缘由,表达了这些老总们“恨铁不成钢”的懊丧和无奈的感叹。这些被用人单位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内辞退的大学生,没有一个专业能力不达标,恰恰是“怀揣高贵文凭”,“技术层面上固然是一流”,而其根本原因却是:“根本不了解工作的意义,更别提对工作、对他人、对社会所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常常心浮气躁,把‘踏实、努力、谦虚、耐心’这些最基本的素质忘诸脑后”的工作态度;“没有创新精神和主动性,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协调性弱,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有时不单单是人际关系极差,在工作中也缺乏必要的世俗热情,不能融于社会”;“对单位的选择、职业的适应性以及求职于该单位的目的、动机等问题茫然不晓”等等。重庆理念科技产业有限公司2004年7月招聘了21名大学生,在随后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该公司陆续开除了其中的20名,仅留下了一名谦虚学习、踏实干事的大专生。“据公司反映,这些大学生被开除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不高”。这些事例比较典型,因此,高职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就好业,从好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职业核心能力――就业能力的本质特征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在知识经济社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世界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是我国能力建设的重要内涵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归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将劳动者的技能分为三个层面:专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核心能力,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分为“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外语应用”8项。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提高职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容易产生误区。一些人把职业核心能力错误的理解为专业或行业技能;一些人则认为,只要在理论和技术上对专业知识很精通就可以了。
我们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从该专业的课本上,我们学到了物流运作过程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理。从该专业毕业后,受聘于一家大型服装企业物资部门。很显然,一开始企业不会让你做物管部的经理,因为无论是技能还是经验,甚至管理能力,你都还不足以胜任――至少企业先要让你“赛马”赛出个名堂之后才会认为你能胜任。于是该企业就安排你到面料仓库做一名普通的仓库管理员。要说凭在校期间你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正常情况下你都足以胜任管理员的职责;假如你整天认为企业“不尊重人才”,对你“大材小用”而心理失衡、怨天尤人,很遗憾,你不仅连管理员都做不好,而且很快会被“炒鱿鱼”。如果你积极进取,自然不会满足整天面对面料入库、出库,以及相应的台账处理这些简单工作的现状,你想做大!于是,很多超出专业教材的问题就出现了。由于先前你对服装行业并不了解,首先你得了解企业的生产工序和行业特点。由于该企业生产的是高级西服,大多用进口面料,而你又不是学纺织专业的,那么,你得花时间去了解面料特点,以及国际面料市场、企业的采购和运输渠道。是国际贸易商代理进口,还是企业直接进口?你要为企业提出最有利的方案。从中自然要学会如何同代理商或老外打交道,因此你不熟悉外语是不行的。为加强仓库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你还得在现有的管理上大胆创新,在自动化方面下工夫。遇到一些突发事件,你要具备尽快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你还必须和同事及上司进行愉快的合作,以争取他们对的你才干和人品的认同。如果你能做到这些,我们说,你具备了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自然你的目标也比较容易实现。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在专业教材上所学到的,仅仅是某一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或行业技能,那是我们最起码的学习任务。而职业核心能力,则是我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对自身素质的修为。专业技能类似于武侠小说中某一种武功的招式,职业核心能力则更像是高深的内力。没有高深的内力,打出去的招式就没有力道;有了高深的内力,不仅打出去的招式威力无穷,而且再学别的武功也非常容易。仅仅熟悉专业技能,我们最多只能是某一生产工序的熟练工而已;具备了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才能更好的发展。
三、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能力的博弈要素
社会适应,是个人或群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积极的互动关系,是一种良好的关系状态,具体是指个人或群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从而使自己与社会环境协调、和谐的状态。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主要是指大学生离开高校走上社会之后通过社会互动所达到的与社会相协调的和谐的状态。
1.师生互动――知行合一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关于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关系,现代教育比较前卫的观点是主体间性教育,即教育的本质是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教育过程的关键在于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我们说,就业能力的很多内容都是书本之外的东西。因此,时下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把自己的任务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教书,是很不够的。除了教书之外,他们更要明确就业能力培养的“大纲”,并要按照“大纲”编排出具体的训练课目和内容,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和培养。自然,学生的学习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有了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教师的“知”与学生的“行”有机结合在一起,一切也就变得简单起来。
2.职业兴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职院校若能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专业,则更加体现了教育的“以人为本”。首先,高职生在进校之前选择专业的时候,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在进校之后,随着对自身性格和专业学科的进一步的了解,存在着根据兴趣爱好重新选择专业的主观需求。其次,从高职生以至全日制本科生的就业情况看,也存在着有相当一部分人所从事的工作和专业不对口的客观事实。再次,寸有所长,尺有多短。口若悬河,乐于社交的人是天生的营销人才,而沉默寡言的人则最适合从事保密工作。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专业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3.社会实践――未出校门先“赛马”
没有什么比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更为印象深刻。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支持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其内容可以多种多样。甚至学校和企业可以合作,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学生带着理论上的初步认识参与社会实践,也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和认识原则。未出校门先“赛马”,虽说未必就能“一马当先”,但至少可以“混在马群里”认识和熟悉赛马机制。
4.正确的就业观――脚踏实地
大学生“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是仍然非大地方、大单位不嫁,还是主动转变观念,放弃不切实际的自我设计,主动适应市场当一名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这是我们毕业生首先要考虑的。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小单位、从最基层做起,体现“赛马”中一马当先的真实想法。从基层做起,让自己比较全面的熟悉单位的生产环节,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丰富的经验。谦虚学习、踏实肯干,是金子总会发光。IT界的风云人物吴士红,曾先后任IBM大客户销售代表、销售经理、IBM华南地区市场经理、IBM华南分公司总经理、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1999年12月加入TCL集团。但很少有人知道,1985年吴士红刚刚进入IBM的时候,仅仅是一名勤杂人员――扫地工!
5.团结协作精神――众人拾柴火焰高
雷锋曾说过一句名言: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就是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干事情还得靠团队的力量,一个人能力再大,离开团队也是孤掌难鸣。即便你真的很有才干,但若你搞不好人际关系,更多的同事因为你的原因难以协作,势必影响整体效率的发挥。到底是留下一个人而辞退一帮人,还是辞退一个人留住一帮人?主管领导不要一秒钟都能得出答案。
参考文献:
[1]宋三弦: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王凌烽: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
[3]曾令奇: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中国高教研究》,200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3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