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干多支”格局下四川省经济发展内外动力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四川省目前的经济发展瓶颈主要表现为各区域、各地方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基于此情况,论文研究了四川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下的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内外动力机制,并阐述了该机制中的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在对接与耦合情况下才能最大程度地驱动区域联动发展。
  关键词:一干多支;区域经济;动力机制;联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6-0485-02
  引言
  四川省2018年的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4万亿元,成都市超过1.5万亿元。该数据显示,与其他城市(自治州)相比,成都市对四川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值居于首位,四川省各区域经济规模存在显著差异,全省经济发展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步上。总的来说,四川省是一个经济大省,但仍然不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共四川省委提出要大力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一干”即成都“主干”,“多支”即四川省其他经济区域),旨在实现全省各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各区域互补短板,错位发展,同频共振的目标。为了助力实现四川省各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四川省“一干多支”下主干引领带动和多支竞相发展的内外动力机制,希望能为四川省区域联动发展机制的构建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一、“一干多支”下主干引领带动和多支竞相发展的外部动力
  四川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核心要义有两点,一是做强成都“主干”,充分发挥其核心引领作用,二是发展“多支”,积极培育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这一顶层设计的目标是在该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大力推进四川省各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力争实现省内各区域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最终提升全省的综合经济实力。
  区域联动发展的外部动力系统是由外部环境力量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构成的。在四川省推进“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进程中,这种外部动力与四川省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政策走向,供需关系及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它具体包括了特定区域内各地方政府之间建立伙伴关系的推动力,特定区域外部快速迭代带来的逆向推动力以及特定区域内外发生的里程碑事件的推动力。
  成都市是四川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区域,它聚集了省内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人力资源和各领域的技术力量,是省内各区域都应与之合作的重要省会城市。在“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进的过程中,省内其他区域的地方政府应结合自身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与成都市或其他能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加强沟通交流,签订各领域合作协议,以弥补自身的短板,促进各自经济的发展,实现双赢或多赢,逐渐让具有“零和博弈”色彩的经济发展行为退出历史舞台。这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即是特定区域内各地方政府之间建立伙伴关系的推动力。再有,随着“互联网+”及共享经济覆盖的面越来越广,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特定区域实现经济发展的市场将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的束缚,会被“互联网+”及共享经济等经济发展质量更高的空间或城市所取代,这将逆向推动该区域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凭借提供优质的产品或高质量的服务来重新占据本区域市场。这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即是特定区域外部快速迭代带来的逆向推动力。除此之外,各级地方政府落实减增值税,降社保费的政策将会减轻企业负担,使企业有更多的资源去壮大自己,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像这种因区域内外政策,市场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变化,导致资源配置的方向发生较大变化的外部驱动力即是特定区域内外发生的里程碑事件的推动力。这些外部动力及其综合作用可以改善供需,促进区域联动发展,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一干多支”下主干引领带动和多支竞相发展的内部动力
  区域联动发展内部动力系统是以满足区域内部各地方发展的需要,影响联动发展关键要素之间的互补性而存在的一种动力系统。这种驱动力取决于四川省各区域,各地方的资金、物质资源、各领域人才和相关技术水平,主要表现在为获取区域规模经济效益和共同经济利益的需求拉动力和各区域建设不断完善的供给带动力两大方面。
  四川省攀西地区凭借天然优势,在以健康生活、过冬养老以及新鲜果蔬为特色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米易县历经近二十年的时间,已将县城打造成为阳光宜居,过冬康养的示范县城,吸引了一大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老年人到米易来过冬、养老,与此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到米易进行投资开发,米易县因此实现了自身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攀西地区的其他城市为获取区域规模经济效益和共同经济利益的需求被充分激发,纷纷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打造具备这种优势的城市。这种使各区域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各参与主体在评估其追求的效益后所采取的使各资源要素在不同的区域之间流动,使产业向更好的区域转移或使区域分工的动力即是为获取区域规模经济效益和共同经济利益的需求拉动力,它将刺激政府,企业和公民等不同参与主体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更有效的方式配置资源。此外,为有效带动在四川省发展进程中相对滞后的甘阿凉三州的经济,四川省在扶贫攻坚的大背景下推动甘阿凉三州内各类市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网络建设不断完善,这样一来,甘阿凉三州将具备更强劲的吸引人才、招商引资和发展经济的实力。这种通过各区域建设来促使区域经济发展拥有更肥沃土壤的能力即是各区域建设不断完善的供给带动力。上述将资源要素按实际的供需关系进行配置的两大动力,其实质是隐形地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该机制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各层次的需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力资源的价值,使构成社会实体的各个组织有更大的干劲,更强的信心来实现更高的经济发展目标。
  三、“一干多支”下主干引领带动和多支竞相发展的内外动力机制构建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实现四川省“一干多支”下主干引领带动和多支竞相发展的目标,本部分将在上文得出的“一干多支”下主干引领带动和多支竞相发展的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的基础上构建“一干多支”下主干引领带动和多支竞相发展的内外动力机制,希望能为四川省区域联动发展机制的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区域联动发展的外部动力主要包括了制度、市場等宏观环境驱动力,区域联动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包括了资源要素、供需关系等微观现实驱动力。在实践中,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不是严格独立地发挥作用的,它们需要对接与耦合才能最大程度地驱动区域联动发展。   结合四川省“一干多支”下主干引领带动和多支竞相发展实际背景,本文构建的内外动力机制如下:制度、市场、资源要素和供需关系四个维度,制度和市场决定了区域联动发展的合法性,资源要素和供需关系决定了区域联动发展的有效性。内部动力的驱动表现在各个对象和职能上,这一空间表现需要与时间维度产物——制度和市场相契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对接与耦合,才能保障“一干多支”下主干引领带动和多支竞相发展内外动力机制的平稳健康运行。在不同的经济领域,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相耦合的具体情形不尽相同,包括了“制度-市场-资源要素”、“制度-市场-供需关系”、“制度-资源要素-供需关系”和“市场-资源要素-供需关系”等具体情形。因此在四川省推动“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进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经济领域,把握好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使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实现最大程度的,最有效的对接与耦合。只有在实现内外动力耦合的基础上才能激发政府、企业和公民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例如在2018年建成的天府仁寿大道项目中,“制度一资源要素一供需关系”型耦合情形就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成都市委市政府在制度和政策上对天府仁寿大道项目予以大力支持,各参与主体有效配置了土地、材料、资金、劳动力、技术及信息等资源要素,从而解决了市民从天府大道南延线至仁寿县城的交通需求问题。这种耦合使该工程项目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能有效保证该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由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一干多支”下主干引领带动和多支竞相发展的内外动力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人这一核心,内外驱动力均需契合政府、企业和公民的利益需求与实际能力。
  四、结论与展望
  “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是四川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本文研究了四川省“一干多支”下主干引领带动和多支竞相发展的内外动力机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一干多支”下主干引领带动和多支竞相发展的外部动力包括特定区域内各地方政府之间建立伙伴关系的推动力,特定区域外部快速迭代带来的逆向推动力以及特定区域内外发生的里程碑事件的推动力;第二,“一干多支”下主干引领带动和多支竞相发展的内部动力包括为获取区域规模经济效益和共同经济利益的需求拉动力和各区域建设不断完善的供给带动力两大方面;第三,构建了制度、市场、资源要素和供需关系共四个维度的“一干多支”下主干引领带动和多支竞相发展的内外动力机制,其中制度和市场决定了区域联动发展的合法性,资源要素和供需关系决定了区域联动发展的有效性;第四,内外动力机制需要在契合各参与主体的利益需求与实际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对接与耦合,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驱动区域联动发展。
  为实现四川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目标,各级政府应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机制和法制改革,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互信机制,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资源要素和内外需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释放更大活力;各类企业要在准确把握本行业的过去、现在的基础上,预测未来,加快转型升级,使自身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更好地担负起社会责任;公民则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学习和迭代,使自己在知识经济的時代中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进而能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带动家庭和社会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463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