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批发业客户授信风险及其控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批发业客户在商业银行授信客户中占很大比重,批发业客户授信业务无论笔数还是金额都占有较大比例。现阶段,我国批发业所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需求和新的业态不断涌现,批发业客户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对批发业客户的特征及其风险表现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针对性地提出风险控制措施,对商行银行经营批发业客户授信业务至关重要。
关键词:批发业 授信风险 风险控制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7)》,批发业(F51)是指向其他批发或零售单位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批量销售生活用品、生产资料的活动,以及从事进出口贸易和贸易经纪与代理的活动。具体包括9个行业中类,分别是:F511农、林、牧、渔产品批发;F512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F513纺织、服装及家庭用品批发;F514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F515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F516矿产业、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F517机械设备、五金产品及电子产品批发;F518贸易经纪与代理:F519其他批发业。
一、批发业客户主要特征
根据《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13》,截止2013年末,全国批发业小微企业法人169.76万个,占全部批发业企业法人的97.23%,批发业小微企业法人从业人数1457.78万人,占全部批发业企业法人从业人数的75.8%,全国批发业客户呈现出以民营私营企业为主、以小微企业为主的特征。批发业销售模式主要有生产企业直销批发、流通企业代理批发、现货批发市场批发和网上交易市场批发。综合分析,批发业客户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经营特征
1.行业壁垒低,企业规模小。在市场准入方面,一是注册资本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二是国家推行负面清单管理,除了特殊行业与商品仍然由国家严格控制与经营外,其他都放开。这两个方面的改变,使得企业完成注册登记、获得独立法人资格并开展经营活动变得非常容易。2.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核心竞争力。3.上下游关联度高,周期性波动明显。批发业客户连接厂家和零售商,与上下游产业关联度较高,在经济生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企业的经营经常随着市场经济形势、商业机会的变化而变化。与此同时,由于定价信息传导不对称,批发业客户往往承担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直接损失。4.议价能力弱,往往以“薄利多销”获取相应利润。其原因主要是批发业客户既没有商品出厂定价权,也没有终端销售定价权,受到上游供应齑和下游零售商的两头挤压,以及物流配送企业的竞争。5经营多元化倾向明显。一是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进入生产、物流、仓储和零售领域;二是跨界经营,进入与批发不相关联的行业。
(二)财务特征
1.轻资产,高负债,高流动性。2016年全国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72%。可见,批发业客户固定资产和净资产都较少,对外部融资依赖度高,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2盈利水平低。2016年、2017年全国上市批发企业销售利润率分别为2.54%和1.99%,均明显低于其他行业。3财务数据真实性差,难以采信。
(三)融资特征
1.对银行审批效率要求高。2融资期限短、杠杆高,还款来源具有明显的自偿性特征。3融资需求多样,需选择配置不同的授信产品。为满足自身需求及上下游客户要求,批发业客户往往产生多种多样的融资需求,需要银行为其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实际上,为满足批发业客户融资需求而设计的产品也是商业银行授信产品中品类最多、最为丰富的。
(四)授信风险特征
1.授信额度难以测算。2单笔业务期限难以把握。3监控贷款支用存在困难。4风险缓释措施普遍比较弱。
二、批发业客户不良贷款主要成因
1.经营不善,财务恶化。2盲目投资,偏离主业。3链条断裂,资金断流。4真实性核查执行不到位,客户风险信息披露不客观不充分。5资金挪用。
三、授信风险
1.客户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一是基本面特征和财务特征决定了批发业客户往往具有较高的基本面风险和财务风险,违约概率较高: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缓释手段,客户违约损失率往往较高。二是由于处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上下游任何一方的风险都会传导给批发业客户,带来实质性风险。三是批发业客户利润较薄,且在与上下游客户进行价格谈判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一旦市场价格走低,就容易出现亏损,可能造成回笼的现金不足以偿还银行贷款。四是有些批发业客户以贸易之名行融资之实,利用“融资贸易”获得银行信用,以满足其项目投资、偿还债务、虚增信用等其他用途。
2.银行的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一是调查不尽职,未能充分揭示和披露客户的风险信息,容易低估客户的信用风险,高估客户的风险限额和承贷能力;同时对上下游客户疏于调查,没有充分了解上下游客户的生产经营和资信状况。二是贸易背景真实性核查不到位。交易真实性是批发业客户授信的基础和前提,一旦交易的真实性、合规性存在瑕疵,整笔授信业务必然蕴含着极大的风险。三是授信方案设计不合理,多头授信,过度授信,产品配置和期限设置不适合,用信持续条件或贷款持续条件设定比较宽松随意。四是贷款支付审核不严,按规定应该采用受托支付却采用了自主支付:受托支付时对相关材料审核不严,造成资金被挪用。五是在贷后管理环节,对客户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疏于跟踪监控,未能及时发现客户风险信号,致使风險处置失去先机,甚至形成现实损失。
3.法律风险。在进出口贸易融资业务、信用保险项下业务、保理业务中,客户经理容易信赖交易合同、保险合同、融资合同等对客户及相关方的约束,从而认为风险相对可控。而在司法案例中,由于合同制定的疏忽或者相关法律的漏洞,在借款人无力偿还的同时,其他风险控制措施也很难起到缓释作用。
四、风险防控措施
1.掌握行业政策。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继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持续增强,在较长时间内批发零售业发展仍将处于成熟阶段,扩内需、促消费将是国家的长期发展方针。长期来看,批发业将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 2.审慎选择客户。审慎介入:一是公司治理存在缺陷、内部管理不健全、经营范围跨多个行业且相关度低、主营业务不清晰或主营收入占比低、企业发展战略不明确或频繁变化、企业主有黄赌毒等不良嗜好、缺乏诚信或者诈骗等违法行为记录的客户:二是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财务成本高、现金流紧张、信用状况持续恶化、在他行贷款已发生逾期或已无法正常偿付其他债务的客户:三是存在多头融资、过度负债、负债总量超过自身资本实力或涉及民间高息借贷的客户:四是出于投机目的,涉足期货、股票炒作、电子盘交易、民间高息借贷、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的客户。
3.全面了解客户基本经营情况。重点关注及审核:第一,组织架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及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和经营管理团队资信状况等;第二,经营范围、核心主业、生产经营、物流及仓储、渠道建设及服务、贷款期内经营规划和重大投资计划等:第三,应收应付账款、预收预付款项、存货、营运资金总需求和现有融资性负债等真实财务状况,还款来源、生产经营生产的现金流、综合收益及其他合法收入情况:第四,关联方及关联交易情况;第五,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结构稳定性及销售预期等;第六,客户与主要上下游客户合作情况,包括合作时间、合作金额、合作关系紧密程度、发货情况、资金占用情况,上游客户的市场地位、产品竞争力、对客户的商业信用条件,下游客户的数量、分布、要求客户给予的商业信用条件、货款回笼周期等。
4.准确识别客户实际控制人。企业实际控制人对企业的股东会决议产生重大影响,决定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能够实际支配企业的行为,可以说是企业的“掌舵人”。准确识别和充分了解客户的实际控制人对评价和防控客户风险有重要作用。实际控制人可以是客户的控股股东,也可以是控股股东的股东,甚至是除此之外的其他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由于部分客户的实际控制人较为隐蔽,准确识别有一定的困难。在识别客户实际控制人时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综合验证。
5.客观揭示客户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对客户提供的财务资料不能偏信盲从,须认真核查其真实性。通过银行账户明细账,看主要收款方和付款方是不是客戶的上下游客户,分析判断其款项收付的合理性和真实性;通过资金回笼和纳税情况,分析判断营业收入的真实性;通过应收账款、预付款项,了解客户上下游客户及其资金占用情况:通过其他应收应付款,了解客户资金被占用和占用他人资金情况,分析其合理性和安全性。
6.多方位综合了解客户诚信状况。调查人员应通过“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查询客户是否有银行不良信用记录: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客户是否受到过行政处罚,是否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深挖公司股权关系,掌握高层人事变动、股权变动以及对外投资变化情况:通过“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用查询”和“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客户是否被法院强制执行,是否涉及被诉案件;通过“纳税信用级别查询”,看客户的纳税信用等级是否为D级;通过海关数据,掌握贸易、交易等信息;通过资产负债表,查看是否有到期而未支付的票据、债券及员工薪酬。对失信违约、行政处罚、法院执行等风险信息,要查明原因,并在申报材料中充分披露。
7.落实风险缓释措施。尽管批发业客户固定资产普遍较少,但还是要掌握客户及其关联企业可供抵质押的资产情况,调查清楚其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金融资产的具体数量:要充分调查企业股东、实际控制人家庭财产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个人、配偶、子女的房产、车产、金融资产等。
8.科学制定授信方案。一是合理把握授信总量。二是科学配置授信产品。三是授信业务期限应与经营及贷款回笼周期相匹配,严防客户利用资金沉淀来套取银行信用,造成授信被挪用或铺底使用的行为。国内贸易融资期限应主要根据贸易项下的回款计划合理确定,贸易项下款项在贷款到期前回笼的,原则上应及时还款,不受贷款期限限制。
9.加强贷后管理,警惕异常信号。对客户经营管理异常变动、账户交易异常、贸易信息异常以及市场环境、同业授信政策等变化要予充分关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76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