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中小企业塑造企业文化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修文

  [摘要] 本文在指出中小企业塑造企业文化的误区之后,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存在这些误区的原因,以此为基础,提出从营造创新环境文化、整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立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和培育优秀经营理念四个方面塑造企业文化的思路。
  [关键词] 企业文化误区 原因分析 企业文化塑造思路
  
  一、中小企业塑造企业文化的误区
  
  1.注重企业文化形式,忽略文化内涵
  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内涵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而是在许多中小企业中所普遍存在的。他们认为:企业文化本来就是表面的和虚的东西,主要目的就是让员工更听话。让外部对自己的企业感觉更正规,更具实力感。这种认识决定了相关中小企业在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的时候,会着重偏向口号、标志、员工服饰、行为举止等看得见的有形的东西上,从而忽视了企业文化内涵的建设。
  2.缺乏主体参与意识,一刀切作风严重
  有些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领导者所倡导的,由专家策划、指导、设计的文化;员工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没有把企业领导者的战略思考、主导作用与广大员工参与的基础作用、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中小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家族企业,他们的企业文化实际上都是在没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领导者个人确定的。对于这种文化,员工只有被动接受,没有机会参与制定。在日常的行为中他们不可能完全按照企业文化所确定的行为准则行事,使企业文化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3.缺乏个性化,文化层级偏低
  目前我国不少中小企业实行“拿来主义”,模仿或克隆国内外其他企业样板,这使许多中小企业的文化带有雷同性和相似性,没有突出本企业鲜明的文化个性,没有与众不同的特色。中小企业文化层级的高低是由企业文化的类型决定的,从我国近些年的情况看,中小企业文化主要分为家族情感型、制度约束型、理念引导型和境界追求型四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属于第一、二种类型,第三种类型较少,第四种类型则更少。
  4.企业文化缺乏远见,信誉危机严重
  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带有很严重的家庭化、个人化、感性化特色,不少企业主一切行为的中心目标只有一个――为自己及家族聚敛财富,他们少有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企业家急功近利,经营行为短期化,诚信缺失行为盛行。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史上,靠勤劳、智慧、诚信起家和发家的确实不少,但不容否认,也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采取融资欺诈、广告欺骗、商标侵权、合同虚订、产品伪造等方式来欺世盗名,甚至有的借用特殊关系或特定权利等非法手段谋取暴利,发财致富。
  
  二、中小企业塑造企业文化误区的原因分析
  
  1.管理假设不清晰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任何管理思想的产生都是基于对人性假设的推断。从企业现状来看,我们在经济上普遍实行以工资奖金为主要形式的薪酬制度,显然是把职工当成了“经济人”; 在激励手段上,倡导拼搏贡献,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显然又把职工当成了“政治人”; 在人际沟通上,企业讲究感情投资,以和为贵,宽容待人,显然又把职工当成了“伦理人”; 在现代企业中,人性的假设究竟哪一方面占主导地位还缺少研究,人性假设的多重性和衡量员工素质的多种标准,客观上给企业文化建设增加了难度。
  2.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在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有些人靠投机取巧、坑蒙拐骗等不正当的手段实现了暴富,这使不少人产生一夜暴富的梦想,因此,难以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我国的大多中小企业经营者在整体上没有摆脱世俗文化的影响,赚钱仍是其中大多数人的首要或者惟一的目标,尤其在企业起步阶段或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人的诚实善良的本性迷失在资本的贪婪之中。在这种思维主导下建立的企业文化必然存在不健康的因素。
  3.缺乏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的领导体制和运作机制加以保证。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如何运作,如何协调,谁来牵头,由谁主管都无明确定论,大多数企业是由政工部门操作,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部门都对企业文化重视不够,参与不够,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于把企业文化看成是政工部门的事,只有政工部门来关心,来操作,尽管政工部门抓企业文化有一定优势,但我认为由政工部门主抓此项工作局限性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同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结合上和渗透到生产经营中有一定的难度,政工部门的综合协调和指挥能力是有限的。
  4.员工主体地位有差距
  职工是企业的“主人”, 我们经常教育职工要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但这种表述更多是局限于政治意义的层面上。从理论上讲职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然而现实中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是模糊的,“主人”的地位是虚置的,他们对企业的经营方向、决策目标、运作机制关心不够,对自己享有的权利,应尽的义务,应负的责任也关心不够。员工始终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自然也就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表现出冷漠和被动。在这种情境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就会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塑造中小企业企业文化的思路
  
  1.营造创新环境文化
  创新环境文化是创新人才、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土壤,企业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善及对具有创新能力的员工、部门、班组赋予更独立、更自由的创新环境,是企业创新成功和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营造创新的环境文化必须对环境进行分析,环境分析的内容包括“天、地、彼、己”和“顾客”(目标市场),其目的是“知天知地,知己知彼”和“知顾客”。“天”是指外部一般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其具体分析方法是“PEST”分析法。“地”是指企业竞争所处的行业环境,主要包括行业的竞争结构、行业内战略群等;“彼”指企业竞争对手,主要采用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进行分析。“己”指企业自身条件,通常采用“SWOT”矩阵分析法。
  2.整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MIT(麻省理工学院)的沙因(Edgar Schein)认为,文化是一群人在解决适应环境和内部团结的问题时成体系的一系列基本预设。这些预设在实践中卓有成效,所以被认为是正确的,被当作解决问题时正确的感知、思考和感觉的方式教给新成员。他还有一个著名的说明文化的三个层次的睡莲模型(Water lily model)――水面上的花和叶是文化的外显形式,包括组织的架构和各种制度、程序;中间是睡莲的枝和梗,是各种公开倡导的价值观,包括使命、目的、行为规范等;最下面是睡莲的根,是各种被视为当然的、下意识的信念、观念和知觉。花、叶、枝、梗和根等多种要素经过整合,形成了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在这样的企业文化背景下,员工的个人行为和企业价值观得以统一,企业行为融合到员工的潜意识中,员工的行为已经是自觉或无意识的。企业文化有效地融合员工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做到了员工的“知行合一”。
  3.建立独具特色的价值观
  建立独具特色的企业价值观,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全面调研,提炼中小企业价值观。充分挖掘中小企业家和员工的精神资源,使企业家和员工的优秀价值理念能成为企业的共同财富,实现企业家和员工的理念与企业价值观的完美结合。(2)广泛宣传,弘扬中小企业价值观。中小企业价值观的宣传要发挥先进模范人物、庆典、礼仪活动等企业价值观载体的作用。企业的先进模范人物以自己的行动充分、具体、恰当地体现出当前企业价值观在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开展富有内涵的企业庆典、礼仪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宣传、渗透某一种中小企业需要倡导的经营理念与价值观念。(3)规范管理,实践中小企业价值观。实行规范管理, 必须将中小企业价值观的塑造与企业内部制度的塑造相结合,必须将中小企业家的优良作风制度化为企业长远的价值观。为了使这种价值观念和创业精神能被企业一代员工自觉倡导,就必须内化为一种企业制度。
  4.培育优秀经营理念
  创业初期的企业主要靠的是胆识和激情,当企业步入正轨以后,企业家则必须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经营观念。(1)要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特征,坚持“人本管理”。我国中小企业创业之初,大都是粗放型企业,重视机器,不重视人,这在现代社会是无法立足的。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仅是员工,而是员工、顾客、社会公众,我们应该把三者结合起来,从整体上考虑三者的利益。(2)中小企业在文化提升过程中,要注重诚信的原则。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契约经济。要树立诚信精神,必须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重契约、重法治的诚信体系。(3)以“精、专、特”取代“小而全”。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同产品,因产品市场之间的差别,其消费人群、生产技术、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市场的发展前景都会有很大不同。中小企业如果搞“小而全”的多种经营,无论是在经营管理还是在资金运用等方面,都会因“小而全”多元化的发展而使局面更加复杂。以“精、专、特”取代“小而全”,进行专业化经营、精品经营、特色经营、优势经营,坚持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才是中小企业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一青:民营企业价值观塑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理论前沿,2005,(20)
  [2]林佑刚:企业文化是什么[J].企业管理,2004,(3)
  [3]秦梦华: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构建方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3,(11)
  [4]吴敬琏:发展中小企业是中国的大战略[J].改革,1999,(2)
  [5]杨胜远: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新模型.[EB/OL].新浪网, 2006-05-17
  [6]张音:浅析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其矫正.[EB/OL].甘肃电力政工网, 2003-12-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23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