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体育市场现状及发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西北地区受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的制约,体育市场发育迟缓,体育产业化程度不高,体育市场培育过程中,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远未显现。为加速推进体育产业化进程,尽快找到合适的位置和确立新的运作方式,探索对西北地区体育市场和发展体育产业的培育具有普遍适用意义。
[关键词] 西北地区 体育市场 体育产业 发展
一、西北地区培育体育市场的经济、社会环境状况
1.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培育体育市场所依存的经济基础较薄弱
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必须植根于显示经济基础之上,于所出的经济环境相协调。现阶段,西北地区在推进体育市场化进程中,培育市场主体,盘活体育资产存量,优化增量结构,增加共给都需要增加资本投入。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决定了增加体育供给所需基础设施条件和资金保证,而且,由于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带有产生供给于创造需求的双重作用,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体育消费需求。
2.西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低,规模小,聚集功能强,辐射,扩散能力弱,区域体育市场开发难度较大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因而经济学家把现代城市称作“增长极”。现阶段,我国车工那时创造的GDP已占总量的70%,平均增幅达到18.5%,远高于全国经济9.7%的平均增长水平,城市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和象征。城市亦是体育市场开发及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前提条件。1999年全国城市总数达到668个,西北地区为50个,占全国总数7.4%。城市化滞后,整体呈现出规模小,数量少,实力弱,人口密度低,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尚未形成城市经济应有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由此制约了城市对区域体育市场开发的带动能力。
3.西北地区财政实力普遍较弱,体育投入不足,资产存量有限,市场化转制过程中,启动能力不足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财政体制进行了改革,地方财政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东部地区基础好,可支配财力日益增强,无论是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发展投入都随之增加,为体育市场化奠定了基础。而西北地区则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财政收入普遍较低,财力不足,在财政支出中,尽管用于科、教、文、卫、体的支出比重上升,但由于基数相对较小,所以人均财政支出大大低于东部地区。1990年在京、津、沪人均财政支出与西北地区比较,差距为300元~500元,而到199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750元~1600元。另一方面,社会化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致使投入不足,从而在培育体育市场和实现产业化进程中所需的一些基本条件不具备。例如,盘活体育存量资产,场馆设施维修及功能改造等都需要注入相当的资金。这些在市场化进程中所需的基础性工作,西北地区显得力度不够,由此成为制约其体育市场化的主要障碍。
4.西北地区居民收入,消费水平低,城乡间差异显著,由此影响了区域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
收入使反映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消费需求可能性的限制变量。现阶段,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东部地区人均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0%,该西部地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城镇居民收入最高的省份广东省与收入最低的甘肃省分别为8562元和3592元,其比例已扩大为2.38∶1。城市间收入差距扩大亦是十分惊人的,1998年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245元,是全国最高的,而全国人均收入最低的西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245元,二者间的收入比为4.8∶1;199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160元,东部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854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0%,而西部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1474元,约为全国人均值的68.2%,基尼系数已扩大到0.34,这已发展态势,影响着西北地区培育体育市场和发展体育产业。
二、西北地区体育市场基本现状
1.西北地区经济市场化程度相对滞后,影响了区域体育市场化进程
地区间的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对体育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相关数据结果:从全国各地区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比较看,各省、区市场化程度大致呈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梯度递减之势.经济不发达影响了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较低又导致发展进一步滞后的连锁效应,对西北地区体育市场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由于体育产业化需要通过市场来实现,所以体育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又直接影响体育产业化发展进程。
2.市场机制在西北地区体育市场中的作用远未显现
(1)体育市场中价格机制尚不规范。价格机制的政策运行,离不开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由于西北地区体育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从整体来看,西北各省区都普遍存在如下共性问题,即一方面没有建立对体育产品及服务价格科学评估和有效管理的办法,另一方面体育时常没有引入公开、公平、公正的时市场机制。由于较少考虑居民接受能力和消费水平,价格决策呈现出短期行为和盲目定价行为,缺乏制度,没有约束和监督。
(2)西北地区体育产品与劳务“短缺供给”和“消费不足”并存,制约了供求机制调节平衡的作用。总体来看,西北地区场馆普遍存在功能单一、附属品配套设施不足、场地结构不尽合理,尤其在满足居民健身、娱乐等多元需求方面差距较大,提供的服务有限,利用率不高。调查结果还显示,西北各省区优秀运动员项目设置,大都观赏性差、缺乏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此外,收入水平低,影响了需求结构的改善,导致体育消费水平低。
(3)体育市场竞争机制还需完善。由于渐进式改革开发带来的地区间竞争机会与条件的不均等,客观上造成西北地区竞争环境处于虐势,社会不愿涉足体育市场开发。次外,由于制度不完善及缺乏有效的竞争规则,也影响了西北地区体育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除体制问题外,与体育产业经营单位势力普遍较弱,缺乏市场竞争力从而依赖行政手段有关,这种情况在西北地区体育产业经营部门种较为普遍。
三、西北地区体育市场开发战略与发展
1.西北地区体育市场开发战略
西北地区在培养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中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关键在于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根据西北地区实际,归纳出3条适应其体育市场开发的战略。
(1)因地制宜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西北地区培育体育市场既取决于有时的利用,又取决于劣事的改造,注重一地一区内部复杂的各异的地情,学习汲取但不全盘照搬发达地区开发体育市场的经验做法,不搞“一刀切”,不提过高的目标,面对现实,立足地方,坚持分类指导,化解不利因素,加强潜力转化,因地制宜地培育体育市场。
(2)多元协调发展战略。即多角思维、多元配套。西北地区培育体育市场应重视预期相关的内、外部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认真思考与诸多因素的协调,通过与各相关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减少刚性,若化不利因素,似的机制协同、目标协同和系统协同,从而实现内、外部环境因素与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最终达到推动西北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目的。
(3)重在建设发展战略。即指西北地区构建体育市场体系不应急于求成。以西北地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体育市场规模和运营状况,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如破。应当清醒地认识这一现实,着力于将地方培育体育市场的战略重点放在体制建设、组织建设、法规制度建设和推进体育产业化进程等方面,营造一个对西北地区体育市场开发有利的基础环境。
2.西北地区体育市场的发展
(1)大力推动体育社会化、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政策。西北地区实现以推动体育社会化来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就必须加速体育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和融汇。做到体育供给对象的社会化,体育事业管理的社会化、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社会化和体育资金筹集的社会化。
(2)根据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地区、地域特点和优势,搞活现有各类经营性体育资产存量,坚持少投入、多产出、快积累和少新建。
(3)注重市场机制在培育与开发西北地区体育市场中的关键作用。当前西北地区体育市场滞后的主因之一就是市场机制的作用未显现,其中的关键就是市场机制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不够。应从不断完善时常机制的存在条件方面着手,培养体育市场。
(4)实行区域推进,造就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及龙头的政策。在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人口集中,体育社会化程度较高,体育资源相对密集,市场需求较大的地区实行重点先行政策,通过优化发展,形成区域性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和龙头,并以此辐射、渗透和推动整个区域的体育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振华主编:地区发展――1995年中国经济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3
[2]张瑞民杨作林等:民族地区经济发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1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27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