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淮安港集装箱运输业发展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真,庞进亮,陈雪松
【摘 要】 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港口集装箱运输业务的影响,确保水运集装箱量的持续增长,分析淮安港集装箱运输业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探讨淮安港建设内河集装箱枢纽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内河港口应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外贸复苏的有利时机,切实保障集装箱物流链的稳定和畅通。
【关键词】 淮安港;内河港口;集装箱;SWOT分析
0 引 言
集装箱运输是以高效和环保为特色的运输方式,是港口物流发展的重要方面和必然趋势。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各国经济发展缓慢,运输需求下滑。港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受疫情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对外进出口业务一度几乎停滞。在疫情反复的背景下,内河港口如何克服不利影响,逆势而发,确保水运集装箱量持续增长,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淮安港是江苏省最先开展内河集装箱运输业务的内河港口。2021年以来,淮安港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水运集装箱量持续增长,为内河港口发展树立了榜样。笔者通过对淮安港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环境的分析,提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内河港口集装箱运输业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1 淮安港集装箱运输业现状
2019年,淮安港集装箱吞吐量为24.3万TEU。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淮安港集装箱吞吐量大幅下滑,个别月份集装箱吞吐量仅为同期的40%。随着疫情得到控制,2020年下半年港口生产逐渐恢复,箱量趋于正常,第四季度发展迅速。2020年全年箱量达25.8万TEU,同比增长6%,但与前几年相比,年度增幅大幅下降。
2021年,淮安港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市场变化,稳生产、保增长,加大与国际港口合作,吸引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江苏省港口集团投资淮安港;稳定2020年新开的武汉航线,降低两地间物流成本;顺利完成外贸货物同船运输海关审批,进一步提高外贸箱运转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2021年1D8月份淮安港集装箱吞吐量达21.2万TEU,同比增长43%;外贸进出口重箱量超过2 000TEU,同比增长近30%;4月全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单月首次突破3万TEU,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2 SWOT分析
2.1 内部优势
港口与水运密不可分,港口指标是水运经济的具体体现。淮安市作为内河集装箱港口枢纽,具有以下优势:
(1)中心区域优势明显。2011年,淮安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境内交通优势明显,如:京沪、徐宿淮盐、宁淮等多条高速公路在境内联网成环,被交通运输部认定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连淮扬镇、徐宿淮盐两条高铁在境内交汇,成为南来北往的换乘中心;京杭运河、盐河、淮河等干线航道在境内纵横交错,经京杭运河、盐河、淮河等航道能够通江达海,辐射苏北、皖北、鲁南,是皖北、徐州、连云港与南京、扬州的几何中心,也是徐州、宿迁与南通、泰州的近似中心。这一“中心”位置给淮安市内河航运的崛起带来了潜在的巨大机遇。
(2)水运枢纽地位逐渐显现。淮安市是第一个在苏北开通集装箱运输的城市,多年的运营发展建立了丰富的航运体系和物流网络。目前,淮安港成为京杭运河和淮河沿线对接上海、太仓、连云港等沿江沿海重要港口的中转中心。淮河上游周口、蚌埠、凤阳,运河上游徐州、宿迁、泗阳等地的集装箱货物通过淮安港进行中转,中转量约占淮安市水运集装箱总量的40%。《江苏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将淮安市定位为内河航运中心,大力发展水运经济。随着淮安市水运集装箱量的不断增加,2021年淮安港被交通运输部正式确定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
2.2 内部劣势
(1)内河港口抵御疫情风险能力较弱。相对于沿江沿海国际大港,淮安港集装箱码头设施自动化程度偏低,很多工作需要人员相互接触、交流才能完成,给疫情防控带来巨大压力。虽然近期江苏省疫情有所缓解,但疫情防控常态化一时无法改变。一旦码头发生疫情,港口必须全面封闭停产,集装箱业务也将全部暂停,会给淮安港集装箱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2)本地经营主体过多。在当前疫情反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各港航企业只有抱团取暖、合作共赢才能共渡难关。但目前淮安港集装箱运输业务涉及多个经营主体。新港、苏淮、黄码、城东及许渡作业区5个码头均从事集装箱装卸作业,存在相互竞争现象,内耗严重;江淮通、江淮漕运和运兴3家水运企业各拥有一定数量的船舶,经营着相同或相似的航线,导致本地资源浪费。集装箱港口作为物流枢纽,属于城市配套设施,全国各地集装箱港口几乎都由国有资本主导控制。但目前淮安港集装箱港航资源由国企与私企共同把控,长远来看不利于船舶资源的整合共享,难以发挥现有港口整体优势。[1]
(3)外贸口岸能力需要提升。m然淮安较早获批了二类水路开放口岸,开通了外贸航线,但由于外贸货源开发难度大、口岸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大部分外贸箱货主仍选择在南京、扬州等口岸通关,从淮安口岸直接通关的外贸箱源较少,口岸“属地报关、属地放行”的效益未能充分发挥。由于口岸配套设施、服务不够完善,货主基于时间等因素考虑仍选择更为便捷的口岸通关,无法保障淮安港外贸箱量的稳定,导致海关进驻办公困难。
2.3 外部机会
(1)国内大循环促进港口内贸集装箱发展。“国内大循环”和“扩大内需”是近阶段我国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国内大循环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国内经济流动。这必将带来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港口属于基础性、枢纽性设施,尤其是内河港口在国家内需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国内大循环的不断深入,淮安港作为区域集装箱枢纽港口,内贸集装箱运输需求必将进一步增强。
(2)绿色航运发展需要。“十四”五期间,淮安市将转型发展,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如何将港航经济与绿色发展相结合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内河集装箱运输作为一种新型的航运方式,其具备污染小、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不仅符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环保要求,也解决了港航运输发展的现实问题。2017年以来,淮安市实施非法码头和作业点专项整治,已取缔非法码头314座,清理岸线超过30 km,复垦面积达20余万m2,为进一步整合港口资源、加快发展集装箱运输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nlc202211251013
(3)国际市场变化给外贸集装箱运输带来不稳定因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主要港口出现港口拥堵、缺箱缺船、船期变动等现象,进出口贸易受到影响,导致我国沿海重点八大港口外贸箱量严重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淮安港外贸集装箱进出口。近期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加之我国防疫控制较好,国内生产得到有效保障,国内出口贸易激增,淮安港外贸箱量有所增加。但随着全球疫情逐渐控制,各国生产陆续恢复,我国出口订单可能会被东南亚等国家分流,港口外贸市场终将趋于平稳。目前我国外贸货源处于强势恢复期,淮安市应抢抓难得机遇、拓展外贸市场。
2.4 外部挑战
(1)面对疫情防控,港口承担着巨大压力。港口作为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人员与外泶舶、车辆、货物接触频繁,是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和防疫压力。2021年8月,扬州、南京等地疫情严重,其中扬州港全面封闭,港口装卸作业严重受阻。2021年8月10日,宁波港域发现码头工人感染新冠病毒,梅山港区码头全面封闭,停止装卸,禁止货物进出,导致大量船舶压港、货物积压,直至8月25日才正式解封,给港口和客户带来巨大损失。
(2)运河沿线竞争激烈。随着江苏省内河集装箱运输业发展的持续推进,淮安周边城市纷纷加大港口设施建设、开辟内河集装箱航线。苏北运河由原来的淮安独家经营变成了沿线徐州、宿迁、扬州、盐城等地间的相互竞争。由于各地政府纷纷出台补贴政策,且标准不一,原有的市场模式转变成一种政府补贴间的相互竞争,货主为了获得补贴改变部分货物正常的物流方向。大量补贴引发的不平衡竞争,导致淮安港货源被周边港口严重分流,港口发展处于被动模式。
3 发展对策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传播,我国疫情也处于多点散发状态,市场随时会发生变化,给港口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发展环境,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内河港口应抢抓国内大循环的有利时机,借着外贸复苏的东风,保持高度警惕,提前研判,切实保障集装箱物流链的稳定和畅通。
(1)整合经营主体。面对疫情反复和周边城市竞争压力,淮安港应形成一个国有经营主体,发挥政府主导、规模经营的运作模式,提高抵御疫情风险能力。尽快成立淮安市港口集团,合并、收购各县区集装箱港口资源,整合淮安市重点集装箱航运企业,将重点资源用于淮安港的发展,形成三大通道。整合新港、许渡、黄码港,形成运河至沿江太仓、上海等地航线;整合淮阴城东、涟水新港二期,形成盐河至连云港航线;整合苏淮码头、盱眙港口产业园,打造淮河沿线对接沿江的枢纽通道。如此一来,一旦某个港口发生疫情,可以及时通过资源调配和港口协作,降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大程度保障淮安水运集装箱物流体系的顺畅。
(2)提升口岸服务能力。2020年淮安市实现外贸进出口值344.4亿元,同比增长6.2%,创历史新高,增速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外贸经济的发展生成了大量的外贸箱源,但大部分集装箱是通过公路运输至沿江沿海港口进行中转的。淮安市要进一步完善新港二类水路口岸功能,以淮安国际航运中心和海关新港监管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大口岸配套设施投入,对现有海关监管区进行升级改造,争取海关常驻办公。联合海关、交通等部门进一步优化外贸货物进出口报关、船舶报港等流程,提供外贸货物属地报关一站式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外贸箱源“陆改水”。
(3)大力推进“散改集”运输。近几年,运河沿线各港不断拓展市场、吸引货源。现阶段淮安港需要转变思路,在稳定现有集装箱货源基础上,进一步开辟新的市场。2020年淮安港散货吞吐量超过万t,其中吞吐量较高的煤炭、化工产品、盐、铁矿石等货种都是潜在的适箱货源。当前国家对码头、船舶环保要求不断提高,且散货船需要征收过闸费(集装箱船免收),散货运输成本越来越高。随着水运集装箱装卸效率的提升和运输成本的降低,未来可以争取附加值高的散货采用集装箱运输。
(4)重点谋划新港物流园建设。目前,淮安市集装箱港口业务主要还是依靠货物装卸,服务相对单一,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虽然淮安新港具备公铁水联运功能,但铁路与码头对接不畅,从港区内铁路中转货物较少。尽快开展淮安新港物流园建设,将新港码头、铁路站场和韩侯大道西侧土地纳入园区范围,依托港口和铁路打造综合型物流园区,集港口装卸、铁水联运、仓储配送、物流加工、综合保税和商务贸易等功能于一体。通过园区配套服务吸引周边城市货物和集装箱在园区仓储、配送、加工等,借助新港开展集装箱物流配送,提高港口综合实力。
(5)提升港口智慧化、自动化水平。港口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以应对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加快智慧港口建设,可以减少人员接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整合港口、货代、船舶、车队等企业信息系统,打通各单位间壁垒、实现数据共享,货运代理、船舶运输、订舱服务等全部实行网上办理,客户可以通过网络实现集装箱门到门服务;结合新港5G平台建设,开发吊机、堆场自动化无人系统,在远程中控室通过键盘、按钮、手柄远程操控吊机,实现“一对多”操作模式,减少人员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智能系统提高疫情防控能力,实现船舶进港申报、装卸作业、离港全程手机办理,船员无需上岸,减少港方与船方接触;开发码头区域人脸自动识别系统,发现外来人员自动识别报警,进一步提高港口防范能力。
(6)加大政府专项补贴力度和税收减免。[2]近年来,省、市政府出台了多项内河集装箱补贴政策。借助资金扶持,淮安市及周边城市大力拓展货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合现状,外贸集装箱和“散改集”是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建议淮安市进一步完善专项补贴政策,加大对淮安新港二类口岸外贸集装箱的补贴力度,吸引苏北地区外贸货物在淮安港中转,将淮安新港口岸打造成苏北外贸货物集散中心;加大对“散改集”定点补贴,继续降低散货装箱的运输成本,吸引矿石、煤炭等高附加值货物采用集装箱运输;加大对疫情期间港口企业税收减免,在土地使用、规费缴纳等方面给予优惠,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服务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雪松. 关于淮安建设内河集装箱枢纽港的思考与建议[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11):44-45.
[2] 宋国琴,张磊磊.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湖州市外贸集装箱运输市场发展策略[J]. 集装箱化,2021(12):6-8.
nlc202211251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4425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