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共富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何雪锋 祁贤明

  【摘 要】 在碳达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背景下,探索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在做大“经济蛋糕”的同时做大“生态蛋糕”,实现乡村共同致富,对开创中国式乡村现代化道路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引入财会学科的“资源-资产-资本”概念,构建了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三资转化”路径。在分析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所面临的困境基础上,提出了要从明晰碳汇生态资源权属,搭建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促进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品牌溢价,构建乡村碳汇生态产品数字化多场景应用等方面打通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共富道路。
  【关键词】 乡村碳汇;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共同富裕; 中国式乡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F3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3)04-0154-06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构建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打通乡村共同富裕路径的根本遵循。近年来,全国各地对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例如,2019年重庆市启动了关于“碳汇+”生态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通过对贫困乡村林地、乔木等碳汇生态资源的开发带动农民致富,让“两山”理论转化为现实。2021年浙江安吉县建立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让乡村碳汇生态资源实现了经济增值,既实现了“双碳”目标,也推动了绿色致富。2022年福建尤溪县首次完成了社会化碳汇造林(FFCER)项目,让村民直接参与碳汇造林,分享绿色收益,促进共同富裕。2022年广西柳州市完成了全国首单单株林木碳汇保险签约,通过单株林木碳汇助力乡村共同富裕。
  在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新征程上,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之下,借鉴“两山”理论的转化理念,引入财会学科的“资源-资产-资本”概念,将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置于共同富裕目标下进行研究。通过构建“资源-资产-资本”转化机制,打通探索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让乡村碳汇生态产品能够在市场交易中以合理的价格实现快速变现,提高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致富,树立绿色共富的生态理念。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
  (一)文献综述
  1.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方面
  从研究文献来看,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对应不同的价值实现路径。高晓龙等[1]认为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参与能够更好地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要通过构建市场化交易体制或非市场化的管理方式,外部生态资源变成内部生态资产。王金南等[2]提出生态保护效益外部化和生态保护成本内部化,共同构成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本质。张文明等[3]指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既可以通过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直接进行价值变现,也可通过一系列资源配置,引入外部社会资本参与进行间接价值变现。马永欢等[4]指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政府在其中需要一定的政策措施干预,不断完善生态产品的价值评价机制。李宏伟等[5]认为基于生态产品自身不同价值,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两种手段。张林波等[6]认为对于公共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要由政府进行主导。
  2.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共同富裕研究方面
  从研究文献来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共同富裕提供了一个崭新途径,有利于解决地区、城乡、全民之间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周一虹等[7-11]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模式探索十分有必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探究,能够有效地将“两山”转化理念变成生动的现实,实现生态、经济的双重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途径。要想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前提是要做到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稳定供应,加强人们对生态产品作为经济资源的认知,通过政策制度体系构建来实现生态资源货币化的过程。农村具有最普惠的乡村生态产品,因此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能够直接推动农民收入增加,推动共同富裕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乡村生态产品是乡村农业的产物,合理利用乡村生态资源有利于实现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有效地满足绿色生活的需求,也能解决石油农业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刘培林等[12]认为生态产品由于地理分布、产权归属的不同,供需主体资金流向能够进一步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共同富裕。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非常薄弱,结合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助力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更未展开。
  (二)乡村碳汇生态产品类别及价值实现
  碳汇生态产品是乡村的财富、优势。2021年农业农村部首次发布了减排固碳十大技术,通过对农业农村减排固碳领域相关技术的完善,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对实现乡村致富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研发应用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探索建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乡村碳汇产品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是促进农民财富增加的有效手段,让良好碳汇生态产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和百姓幸福的源泉。
  1.乡村碳汇生态产品类别
  根据碳汇产品属性,可分为三类:具有私人属性碳汇生态产品、具有准公共属性碳汇生态产品、具有纯公共属性碳汇生态产品。具体见表1所示。
  (1)私人属性碳汇生态产品,指碳蓄积形成供给产品,不仅包括农、林、牧、渔等生态碳汇产品,还包括能源、资源等生态碳汇产品,都属于生态私人产品。该类生态产品具有明晰的产权权属并且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能直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经济价值。
  (2)准公共产品碳汇,指调节服务产品中的固碳服务,主要包括乡村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方面。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固碳服务实现农田碳源到碳汇的转变,通过吸收温室气体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实现固碳增汇的效果。在满足产权明晰、可精确定量的基础上,存在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

nlc202302092025



  (3)纯公共产品碳汇,指基于碳衍生价值产生的气候调节、释放氧气、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调节服务产品。无人类劳动参与,由生态系统生产,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2.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在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新征程上,要打破乡村碳汇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现状,让乡村碳汇产品不仅扎根在祖国大地上,还能反映在老百姓的经济账本上。绿水青山就是乡村碳汇“资源”,金山银山就是乡村碳汇“资产、资本”。乡村碳汇生态品价值实现,由资源到资产、资本转化,符合“两山”转化的理念,但需要通过转化通道推动这一过程的发生。由资源到资产资本转化,首先需要确定其权属和价值,对其进行开发投资,实现资本增值;然后利用资本化的运营过程,将碳汇市场进一步优化,提供各种乡村碳汇服务,最终确定其交换价值,盘活整个乡村碳汇生态品市场,变成乡村碳汇的经济账本。如图1所示。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领下,政府首先应当准确识别乡村碳汇价值实现所涵盖的不同类型属性的生态产品,针对私人属性、准公共属性、纯公共属性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选择合适的价值实现方式,合理切换政策工具窗口。
  首先,具有私人属性的碳汇生态产品,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碳汇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来实现其经济价值。其次,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的碳汇生态产品,用普通市场手段来进行碳汇生态产品市场资源配置的可能性不大,需要通过完善“政府+市场”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来实现其经济价值。最后,具有纯公共属性的碳汇生态产品,由生态系统生产,难以找到合适的碳汇生态产品市场交易路径来实现其经济价值,从国外来看,政府是调节服务产品的主要购买者,可通过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来实现。当然,不同的碳汇产品所具有的属性,决定了产品的供给和价值实现模式都有所差异,不同的价值主体在其中也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政府层面上,针对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属性,需要提供不同政策的支撑和规范。比如,可通过一系列的补贴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来帮助纯公共产品类碳汇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另外,政府和市场相互协作,搭建好生态品市场交易平台,实现碳汇价值的合理转化,也很关键。
  三、基于“资源―资产―资本”转化的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一)乡村碳汇生态产品的“资源-资产”转化
  第一,明确产权。它是私人属性、准公共属性、纯公共属性的碳汇资源到资产转化的前提。首先,需意识到乡村碳汇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性,才会对其进行占有并形成产权保护。产权界定使得乡村碳汇生态资源权属清晰、权责明确,转变为乡村碳汇生态资产。按照一般的市场规律,将乡村碳汇生态产品进行投入和产出,逐步形成乡村碳汇生态资源管理体制,让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实现从实物形态管理到价值形态管理的转化。其次,明确产权交易供需双方。乡村碳汇资源经营者成为供应商,涵养碳汇资源,并向有需求的节能减排企业等出售碳汇服务;碳汇相关的企业或者个人等社会资本成为一级需求者,用现金流向经营者获取碳汇服务相关权利,对碳汇资源进行二次出售,最终实现了资产的转化[13]。当然,明确产权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转换身份,成为监督者和需求者,让提供乡村碳汇服务的市场主体受益,从而获得报酬,促进资产的合理转移,实现共同富裕。如201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碳汇自然资源使用的主客体,并且向其所有者支付费用获得相应权利的一整套管理制度。
  第二,合理定价。当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存在合理定价时,能够促进供需双方进行资产交易。对乡村碳汇生态产品进行统计与价值评估,才能实现乡村碳汇生产资产价值化和市场化。价格方面,具有稀缺性和生态外部性的碳汇资源不同于一般商品,具有一定的消费者敏感性和价格刚性,同时也具有非生态产品的完全市场价格,政府不能干预过多。由于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地区分布的差异导致其碳汇资源储量、碳汇市场需求和碳汇开发条件各不相同,因此碳汇资源价格有较大差异性。根据袁广达等[13]对生态资产的研究,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价格的确定可按照企业会计相关的公允价值计量,但是目前没有活跃的乡村碳汇生态资产市场,参照物也有限,因此公允r值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只能按照估值技术方法进行。可依靠相关评估专业机构对区域所拥有乡村碳汇生态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结合国家制定相关碳汇评估标准和计量方法,对碳汇资源进行合理市场定价。
  第三,保证乡村碳汇交易的有效。碳汇交易市场是乡村碳汇“资源-资产”转化得以形成的载体。参照袁广达等[13]对“资源-资产”转化路径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碳汇生态产品市场的稳定离不开明晰的市场交易规则,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不仅能够促进良好的碳汇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氛围,还能确保整个碳汇生态产品交易进程的稳定性;二是完善碳汇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信息披露制度,避免由于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三是设立碳汇生态产品交易风险防控部门,通过有效控制市场风险,保障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四是对碳汇相关税费制度进行整体化改革,从而促进碳汇交易市场合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使得供需双方都得到满足。
  (二)乡村碳汇生态产品的“资产-资本”转化
  碳汇生态产品“资产-资本”转化,一方面需要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碳汇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另一方面还要践行“两山”的转化理念,实现生态富民的经济价值。乡村碳汇资产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要产生可以持续投入生产运营的现金流来实现乡村碳汇生态产品的价值增值和主体投资退出,同时将获得的碳汇产品收益以各种形式再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增加乡村碳汇存量,形成可持续发展,这也符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要义。
  当然,“两山”的转化不是自然发生的,需要资本等推动。资本难题,可以通过碳汇生态产品金融创新得到有效解决。首先,供给端要提供丰富的碳汇生态资源,这是碳汇市场得以存在的根本前提。其次,如何金融化是关键。要探索建立乡村碳汇交易的多元化市场,探索碳汇生态金融创新机制。例如,可借鉴浙江丽水等地的“生态产品+银行”经验,立足于“两山”转化过程,积极探索乡村碳汇“资源-资产-资本”转化的新路径,将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和银行结合,搭建价值实现和转化平台。可将乡村中零散、碎片的乡村“林地碳汇”“森林碳汇”“小微湿地碳汇”等生态碳汇资源,通过租赁、转让、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市场化操作,形成优质资产,通过对碳汇产业对接和持续运营,实现乡村碳汇生态资源价值增值和变现,推动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村民增收,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例如,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白交祠村,以村为中心单位,由第三方机构来监管测算茶园碳汇,两年共交易茶园碳汇一万多元。2021年湖北郧县农商银行推出“碳林贷”碳汇金融产品,把森林等不动产资源转化为可以抵押的资产,把碳汇收益作为还款来源,助力“双碳”目标实现。通过创新“乡村碳汇生态融资”,推出“乡村碳汇生态产品抵押贷款”等系列产品,将受政府保护的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作为抵押物解决企业碳汇发展融资贷款的难题。

nlc202302092025



  加快推进乡村碳汇生态产品金融标准体系。通过不断创新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及服务,特别是通过乡村碳汇生态产品金融创新,推动更多社会资本加入到乡村碳汇生态产业当中,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是实现“两山”转化的重要机制。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来看,其中“碳汇林、植树种草及林木种苗花卉”等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直接支持农业农村领域减碳增汇。
  四、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困境及分析
  近年,尽管各地都积极开展碳汇生态品价值实现的探索实践,为加快碳汇生态品价值实现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经验。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仍然存在许多的困难。
  (一)部分乡村碳汇生态资产产权不明晰
  自然环境类碳汇生态产品产权相关制度尚未完善。一些乡村自然资源和人工植树造林等碳汇生态产品并不具有私人属性,对于这些公共产品类的乡村碳汇资源由于其外部性的特点,导致其产权边界界定不清晰,造成各类碳汇生态产品权属不清、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使用或者缺位遗漏,其定义和界定的口径也不一致。实践中没有划清国家、地方、集体与个人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的边界,导致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产权主体之间由于产权的模糊产生利益冲突、用途重叠等问题,进而影响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二)乡村碳汇产权交易市场尚未建立
  利用产权交易市场可有效配置碳汇生态品。通过碳汇市场,可开拓出一条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首先,交易市场需要有公允乡村碳汇交易价值。由于我国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指标、模型、数据等都处于探索和积累之中,因此难以通过统一的口径对乡村碳汇生态产品进行统一核算。其次,未建立融合碳汇产品、碳汇信息发布、碳汇交易促进、碳汇交易认证等功能交易平台。碳汇生态产品的度量、抵押、交易、变现等方面,仍缺乏制度和机制层面上的保障。乡村碳汇生态产品的融资抵押仍处在探索阶段,困难重重。原因在于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具有外部性、公共性等特征,投资风险大的同时也不能带来较高的收益,加上碳汇生态产品的监测和核算体系不够精准,金融市场在对乡村碳汇生态产品收益权融资产品进行贷款定价、风险评估等时缺少有效的参考依据,因此金融机构会丧失对乡村碳汇生态产品的投资兴趣。加之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信贷、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基金、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债券等乡村碳汇生态产品金融体系不够完备,金融机构对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支持力度极为有限。
  (三)乡村碳汇生态品牌溢价能力欠缺
  目前乡村碳汇生态产品的变现途径依旧没有打开,价值实现主要是依赖于政府购买、财政支付的单一购买主体。一些高品质的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存在没有展现出地区品牌优势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没有建立权威可靠的交易渠道等难题,导致乡村碳汇生态产品的需求端很旺盛,但是供给端却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乡村碳汇生态产品的稀缺价值往往是隐含在碳汇产品和碳汇服务值中,要形成乡村碳汇生态品牌溢价,否则难以通过一般的市场交易让消费者感知。由于没有打造出乡村碳汇生态品牌,公众对乡村碳汇生态品牌的溢价能力缺乏清晰认知。
  (四)数字化赋能乡村碳汇非常薄弱
  碳汇生态产品数字化转型十分薄弱。首先,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大数据由于其来源的复杂多元化,并且原始数据格式、类型和算法标准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导致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乡村碳汇资源数据采集、乡村碳汇资源有效集成等困难。其次,在实践中乡村碳汇数字化D型也存在着“转不起”“转不动”痛点:大多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累不够、推进能力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备等导致“转不起”;碳汇生态环境数据分析、数据安全等人才紧缺,数据标准口径不统一,导致“转不动”。伴随着三资转化过程,数字化多场景应用可有效破解制约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难度量、难交易、难抵押、难变现”等系列难题。从目前实践角度来看,仍然需要不断探寻数字化技术赋能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途径。
  五、打通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共富路径
  (一)明晰碳汇生态资源权属
  通过确权登记,理清产权的归属,为乡村碳汇生态产品核算奠定基础。乡村应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碳汇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环境类碳汇生态产品和人工植树造林、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碳汇生态产品。乡村碳汇生态产品权属界定是否精准,是提升乡村碳汇供给能力的关键点,要根据《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进行权属界定。明确碳汇生态资源的使用双方,促进市场化公平、公开、公正地有效运作,同时积极探索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应用机制,构建系统集成、精细化管理的碳汇生态数据库,形成碳汇交易的产品。
  (二)搭建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交易平台
  市场化工具有助于解决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交易问题,利用交易平台可有效配置碳汇生态产品。通过乡村碳汇生态产交易平台,出售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助力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绿色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农民共同致富。挖掘出乡村碳汇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把乡村固碳的生态植物变成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卖给需要减排的企业或者个人。既满足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也能够带动乡村农民增收致富。由于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存在流通性差、交易机制不完善、交易成本高等问题,因此需引进社会化资本参与交易市场中,通过多方主体参与为碳汇生态产品交易市场注入灵魂,增强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例如,2021年浙江丽水市构建交易平台,让生态产品像商品一样被摆上了货架,村民通过生态产品交易获得收入致富。2021年阿里资产和山东枣庄市合作共建“山东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为碳汇生态产品交易提供有效渠道。因此,加快构建一批融合碳汇产品、碳汇信息发布、碳汇交易促进、碳汇交易认证等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交易平台,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显得十分必要。
  (三)促进乡村碳汇生态品品牌溢价

nlc202302092025



  在乡村振兴中,可将地区内的优质乡村碳汇产品集合在一起形成“乡村名片”,以“区域名+特色农产品、林产品”形式呈现,它既是乡村碳汇生态产品稀缺产品品质的体现,对于激活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价值,提升碳汇生态品品牌溢价,实现共同致富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政府也要积极作为,主动购买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加大对乡村碳汇品牌推广,让社会公众增进对乡村固碳行为的了解,让全社会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取向。据报道,浙江“丽水山耕”品牌价值26.59亿元,品牌背书提升了生态产品价值整体议价能力,基底在于生态农产品的真品质,但助推插上“溢价”翅膀的却是有为政府。因此,找准当地有比较优势的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多途径调动乡村碳汇生态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着力扩大优质碳汇生态产品供应,将达标的碳汇生态产品纳入到品牌建设当中,加强碳汇生态产品品牌的培育和保护,推进碳汇生态产品省际互认,可有效提升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品牌溢价。
  (四)构建乡村碳汇生态品数字化多场景应用
  南绱逄蓟愕幕础价值支撑来看,从碳汇生态数据库建立到碳汇调查检测、碳汇的精准计量、净碳汇量价值评估,都离不开数字化支撑。数字化场景的应用能够呈现出更多优质的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帮助供需双方实现高效精准匹配,让整个交易过程更加可视化、智能化。在乡村数字化服务建设中,要加快数字化赋能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建议更多借助卫星遥感、云计算、区块链、网格化监测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乡村碳汇生态品数字化多场景应用,全面摸底适于发展自然环境类碳汇和人工种植树、保护性耕作等碳汇生态品,动态汇总各类碳汇资源特征、等级等信息,加快实现生态产品总值(GEP)的精准计算,绘制出“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分布图”,构建乡村碳汇生态产品资料库。同时依托数字技术,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营的协同治理模式,完善碳汇生态金融系统,建立碳汇生态产品价值评级数据库,实现乡村碳汇生态产品与消费者市场的直接对接,打通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型营销模式,让金融机构能够根据乡村碳汇企业或者项目进行投资决策。进一步打造乡村碳汇生态品数字平台,为科学推进碳汇经济发展和开创中国式乡村现代化道路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高晓龙,程会强,郑华,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工具探究[J].生态学报,2019,39(23):8746-8754.
  [2] 王金南,王夏晖.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两山”理念的时代任务与优先行动[J].环境保护,2020,48(14):9-13.
  [3] 张文明,张孝德.生态资源资本化:一个框架性阐述[J].改革,2019(1):122-131.
  [4] 马永欢,吴初国,曹庭语,等.对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基本思考[J].环境保护,2020,48(Z1):68-71.
  [5] 李宏伟,薄凡,崔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J].治理研究,2020,36(4):34-42.
  [6] 张林波,虞慧怡,郝超志,等.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模式与路径[J].环境科学研究,2021,34(6):1407-1416.
  [7] 周一虹,刘元哲.基于水土保持的甘肃庄浪梯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J].会计之友,2021(19):140-147.
  [8] 周一虹,张明晶.基于甘肃张掖丹霞地貌旅游服务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J].会计之友,2021(20):153-159.
  [9] 周一虹,元庆洁.基于甘肃典型案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J].会计之友,2022(6):151-154.
  [10] 周一虹,元庆洁,芦海燕.甘肃“杨秸秆”全产业链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研究[J].会计之友,2022(5):142-146.
  [11] 周一虹,张明晶.基于甘肃酒泉风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J].会计之友,2021(21):145-151.
  [12] 刘培林,钱滔,黄先海,等.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37(8):117-129.
  [13] 袁广达,王琪.“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的演化动因与路径[J].财会月刊,2021(17):25-32.

nlc2023020920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445063.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