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心“双城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乎
无论是上海还是香港,谁能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上抢得先机,主要取决于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进程
对内地各城市而言,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由中央发文确认,意味着国际金融中心的“名分”,及此“名分”背后的一系列资源分配,上海已获先机。
但这对香港而言,则意味着挑战和压力。
3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于上海建设“两个中心”,列举了五项主要任务,其中一项是――加强上海与长三角地区以及国内其他中心城市的相互协作和支持,加强与香港的优势互补和战略合作,形成分工合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3月26日,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在回应国务院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时表示,中央不时强调要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上不同区域需要不同的服务,国家有一至两个城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并不算多。他补充道,香港政府会积极与上海互相配合互补,更有效服务国家。
无论是上海还是香港,谁能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上抢得先机,主要取决于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进程。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在论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时曾表示,第一步确立上海是一个人民币的金融中心,即所有重要的以人民币计价、交易、结算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主要在上海成交和发生;第二步,在确立人民币金融中心的地位后,一旦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上海就自然而然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
2006年11月出台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下称《规划》)中就提出,上海将“积极争取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试点和设立小额外币兑换机构试点”;“在未来五年内,将研究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和被周边国家作为储备货币的趋势,探索发展全球人民币回笼、管理业务”;“推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建立清算所”;“使上海逐步发展成为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结算中心”。
据一位参与起草《规划》的人士介绍,如能发展成为人民币产品的定价、交易、设计中心,那么上海的地位就将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挂钩”。可自由兑换及资本项目下彻底放开,才是最大价值所在。
香港也早已盯住这一机遇。2007年以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等香港官员皆表示,预期人民币渐成国际货币,香港有条件作为人民币国际化试验平台,此举将有助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此后,“港股直通车”等政策纷纷被提上议事日程。
新近获批的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是人民币走向国际货币的第一步。通过支付结算,境外法人开设人民币账户,积累人民币,自然产生投资需求,进而走向人民币和人民币产品的主要市场――上海,或者香港。
“个人估计,今后两个地方都有可能做。两地金融产业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新一轮重大发展机遇。”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建文在谈到未来发展时说。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潘英丽也曾表示,未来中国作为一个超大经济体,完全可以有两个金融中心构成的组合,犹如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
沪港两地各有优势:受腹地经济的驱动,上海优于香港;制度、法规和其他各项软硬件配套设施,香港优于上海。香港、上海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可以有一定的分工。如上海以人民币产品为主,以现货产品为主;香港以美元、欧元为主,以衍生品为主。加快沪港金融业的相互渗透和市场联网,上海可更好地向香港学习,香港有更好的机会向内地发展。
潘英丽认为,如果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迅速,上海准备不够充分,香港更有希望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如果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缓慢,那么,上海更有希望成为全球金融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14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