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推进内审成果转化利用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控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彦萍

  摘 要: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具有的独特位置,已成为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就如何推进内审成果转化利用,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进行了探讨,为企业提升风险管控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内部审计 成果转化 问题及制约因素 路径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90-02
  
  一、内部审计与审计成果转化
  《内部审计思想》和《企业内部设计指南》均指出:内部审计是指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它既可用于对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又可用于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对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对称。其特点是:(1)范围和作用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内部审计既要审查会计账目、会计行为和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更要注重审查企业的产供销等各项经济活动或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关业务活动;不仅要实行事后审计,而且更注重实行事前审计;既要查错防弊,起防护性作用,更要注重为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建议,起建设性作用。实施内部审计,有利于监督部门、单位遵守政府的制度法令,完善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协助内部人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保护财产安全完整,经济而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并保证经济信息的正确、可靠。(2)从工作深度上看,内部审计机构是部门、单位常设的专职机构,熟悉部门、单位内部的情况,并有充分时间有针对性地做细致的审查。审计成果是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依法独立进行审计监督、充分履行审计职责的过程中取得的工作成绩。审计成果可以存在于审计工作之中,也可以通过音像、书面等形式表现出来。审计成果运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被审计对象不是就问题改问题,而是对同类问题举一反三;二是审计意见和建议被领导采纳后,通过完善制度、修改政策,让未审计对象对被查处的问题进行对照分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企业内审成果转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从整体上说,由于企业市场化不断加强,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对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但是,仍有相当多的企业并没有从更高的层次真正认识到,在加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上,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尤其是不够重视内部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使得企业内部审计未能在企业风险管理控制方面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不少企业衡量内审成绩与查处力度往往侧重于:审计查出多少个问题,查出多少违规金额等等,汇报材料最后上报领导了事。不注重内审成果的转化利用,没有把内部审计成果及时转化为推进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内审整改跟踪举措不力,内部审计起不到应有作用。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针对性不强,为查而查,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内审管理制度执行不严,审计结果过于笼统,定性不准;审计汇报多是停留在表层,缺少切合实际的比照、分析和总结。因而,得不到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导致内审成果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没有得到及时转换利用。加上部分企业领导存在着重财务轻审计,由财务人员兼管审计等错误理念,使得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利用长期没有得到重视。
  三、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利用的制约因素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的高度,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审计成果的利用显得尤其紧迫。
  总的来说,其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利益和体制的制约因素。经济组织利益与内审人员利益的一致性,降低了审计作用;复杂的人际关系影响了内审工作的深入开展;内审人员政治待遇、福利待遇不仅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甚至低于某些职能部门等方面的利益及体制方面的因素。(2)内在因素。一是操作不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不自觉的制度与实际偏差。二是取证不当。即内审要查问题并且要查证据。三是定性不准。主要表现在定性错误、夸大错误的程度以及缩小错误程度等。四是内审质量不高。由于原始的检查方法和现有审计手段导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等。(3)环境因素。一是重要因素的制约。被审计单位的配合,是内部审计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二是保障因素的制约。制度健全,是审计成果转化的保障。三是观念思想制约。即:审计人员认识上的误区,使审计成果的转化失去了推动力。被审对象认识欠缺,存在逆反心理。
  四、内部审计成果转化的机制构建和路径分析
  1.建立内审发现问题通报机制。为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针对审计查出多少个问题、多少违规金额等等内审监督检查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通报,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引以为戒。使一家企业的审计成果成为多家企业借鉴的依据,使审计信息辐射实现时间、空间上的跨越,为实现审计成果最大化而努力。各企业各部门也能对照通报的问题,举一反三,并从内部控制上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认真进行自查自纠,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和控制风险。
  2.建立内审专报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审计成果的运用,要建立审计专报制度,对阶段性重点的或涉及多家被审计对象的审计项目进行分析,不定期地以《内审专报》的形式报送行领导,提出改进和加强管理的建议,以期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从而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指导和监督检查,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
  3.建立审计跟踪机制。以鹤煤集团供应分公司为例,该公司高度重视内审整改建议和措施的落实,自2005年起,每年年底,都建立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台账,将一年以来所开展项目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对照被审计单位提交的整改报告,进行一一分析,逐条检查,看是否存在未整改到位的情况,计算整改率,找出问题症结,提交相应的分析报告。根据整改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续审计或审计回访,加强对审计建议、意见的整改落实,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强对被审问题的认识,以促使其加强管理。
  4.建立内审信息沟通交流机制。组织人事、纪检监察、业务部门协调配合是促进审计成果运用的保证。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成果交流会议,相互通报前一阶段的监督成果,共同掌握被审计或被检查对象的有关情况,建立审计成果利用和转化的协调机制。
  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可以扩大内审的影响力,提高还可以内审监督的有效性,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内审队伍。审计成果的运用改变内审人员的思维路径,克服“就审计而审计”的观念,逐步建立以建设性审计理念引领内审工作。
  五、推进内审成果转化利用、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控制的对策分析
  如何推进内审成果转化利用,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控制,笔者认为有几点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特别是企业领导层的认识。针对我国不少企业存在的对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利用认识不足的问题,首先要从观念上有所转变。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使大家把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只有提高了企业领导的认识,才能使其有加强内部审计的动力和愿望,内部审计制度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成果的作用。
  2.建立内审责任追究制,推进内审成果转化利用。责任追究是内审成果转化利用的良好举措,没有责任追究,就没有工作落实。内审成果转化利用责任追究,要界定出职责,分清领导责任、管理责任和直接责任,追究应围绕风险类别进行逐级分类,充分考虑各层级的风险源,理清性质,作出合理、公正的责任追究。

  作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与过程,也必须置于内部管理制度,每位内审成员应有相对应的岗位与职责,职责的履行应有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履行职责,自始自终坚持“审必果、果必用”的指导思想,视每一项审计为新的一次尝试、新的一次积累,注重每个环节,保质、保量全面地完成审计工作,使内部审计威慑力影响到企业组织内部每位员工、每个层级。
  3.建立有效反馈系统,监督内部审计的执行和落实。为了保证内部审计成果发挥出相应的效用,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应建立一整套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向上级领导或有关部门汇报。内部审计的信息反馈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严格报告制度。要求企业在实行内部审计后,对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薄弱环节都有了一定了解后,应定期、及时向企业领导报告。审计报告要做到:第一,不能停留在罗列内控制度建立与否上,要上升到评价内部管理制度的优劣上,分析内控制度体系能否驾驭整个业务活动,核对每一个违规与差错是否有条款与之对应并施于约束,科学合理地设计测试分析表和分析报告,及时提出修正建议,将内控制度评价工作列入内部审计常规性的工作范畴,促进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不断推陈出新。第二,时间要及时。内部审计报告的及时性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内部审计报告反映出的问题越及时,调整和处理越迅速,对企业的各方面工作越有利。所以,内部审计应十分重视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要进行必要的审计后监督工作,检查监督责任部门整改情况,真正发挥内部审计成果的作用。
  4.积极做好各方协调、沟通,打造良好体内监督机制。内审工作必须处理好与组织内的管理层、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与职能部门建立商议制度,商议要有备案,保障领导层就内审监督与职能部门的争议进行协调。要通过定期与董事会、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完善组织的信息与沟通程序,内部审计还要定期通报监督结果,取得领导重视与支持,规避审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终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使审计结果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审计成果迅速转化利用。
  在审计规划阶段,内审人员要与组织高层进行沟通,了解组织近期或长期的工作任务,围绕组织高层的中心工作来选择审计项目,取得管理高层的信任,从而保证审计成果得到充分重视。在审计实施阶段,内审人员要与被审单位管理层进行沟通,同时了解被审单位的经营活动、生产特点、控制系统及风险等,在沟通交流中消除被审单位的排斥心理。
  5.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完善内审队伍结构。就目前实际来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是从企业财务岗位转过来的,本身有着扎实的企业财务工作经验和实践,但内部审计毕竟不同于财务,内部审计部门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业务职能部门,而是企业的一个管理机构,内部审计部门有着监督与服务的双重职能。那种认为审计只是对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的财务审查,只是在年终对企业整体资金使用、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了解的看法,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内审工作比财务工作涉及面更加广泛、要求也更加高。面对内部审计新的发展趋势,出现的许多新经济业务,作为内审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适应发展变化的现代企业的需要。面对不断扩大的经营风险因素和有限的信息,审计人员需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来更有效地获取信息。
  企业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多年在企业内部工作,虽然对本企业内部情况比较了解,对于企业的薄弱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较为清楚,但是,内部审计人员接触的业务面毕竟有一定的限制,对世界审计工作发展及业务信息掌握不多。因此,必须加强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现有结构,除了配备具有审计基本技能的专业人员外,还要注意将法律、计算机、企业管理、工程等专业人士也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形成一个完善的具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精干队伍;要建立内审人员准入、交流和学习制度,严格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证书审查,保证在岗人员都是经过严格考试、并取得资格证书的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合格人才。随着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内部审计队伍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吸收具有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的人员,把他们及时充实到企业内部审计队伍中,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尽快与国际连轨。
  审计成果是审计机构和工作者辛勤的劳动果实,审计成果只有得到企业领导的支持,并能够及时转化利用,才能体现出审计工作者的劳动成就;审计工作只有对审计中查出的企业内部存在的违规违纪现象坚决查处,堵塞漏洞,防范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才算起到了应有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利用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结经验,既重过程,又重结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有效防范企业管理风险,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升级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世香.浅议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科技致富向导.2010(30)
  2.郑曼丽,开家将.关于深化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实践和思考.金融会计,2009(6)
  3.吴中春.内部审计成果的利用制约因素分析.甘肃经济日报,2005.5.16
  4.陈思维.现代审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蒋燕辉.现代内部审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6.郑子云,司徒永富.企业风险管理.商务印书馆,2002
  (作者单位:河南煤化鹤煤集团供应分公司 河南鹤壁 456600)
  (责编:若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1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