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勿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远飞

  摘 要:30年来我国靠比较优势理论下的出口强劲增长,带动着我国的GDP以每年近9%的速度增长。30年过去后,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这一战略可能会提升中国经济总量,但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在学习借鉴国外比较优势理论时,我们也应该思考比较劣势。我国需审时度势,全面客观分析比较优势得失,调整对外贸易战略。
  关键词:对外贸易 比较优势 陷阱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27-02
  
  自然资源和人民大众对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未来中国发展和变革的核心。
  一、我国在比较优势理论下的得失
  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成就的时候,我国的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近30年经济成长靠的是“比较优势战略”:即凭借国际范围内相对低廉的劳动力,生产价格同样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分享了全球化的红利。
  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没人否认;比较优势理论构成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也无可质疑。30年来我国正是靠在比较优势理论下的出口的强劲增长带动着我国的GDP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30年过去后,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这一战略可能会提升中国经济总量,但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结构性缺陷――内需不足、资源与环境代价过高、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都与这一战略相关。
  在过去3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我们看到,一些地方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部分地方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其次,部分地区贫富差距拉大,个别劳动者权益受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赵人伟和李实领导的收入分配课题组在18年时间里所做的三次大范围收入分配调查结果显示,从1988年到2002年,农村和城市的基尼系数在不同程度上差距都在拉大。
  二、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史
  比较优势理论的创始人是李嘉图。在完善和挑战斯密“老祖”“绝对优势”学说的基础上,李嘉图“二祖”开了比较优势理论之先河。
  “老祖”认为,各国间生产技术上的差异会造成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贸易各方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因为这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二祖”则进一步提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二祖”的比较优势理论弥补了绝对优势学说的理论缺陷,但其本身也存在着不足。一是虽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二是认定各国将以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的见解,与现实不符;现实中,各国大都会生产某些进口商品的替代产品,而避免完全专业化生产。
  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两位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别出发,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以此说明比较优势的产生。这个解释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局限性,认为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与劳动力一起都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而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和资源禀赋不同,正是这种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禀赋上的差别才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比较成本理论中的成本要素包括原料成本(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人力优势)、资金成本(资本优势)等多方面综合利益结构建立起来的比较优势。比较利益理论所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之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的。通常的情况是,发展中国家缺资本和技术,而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因此,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正好相反。这也正是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的写照。
  三、比较优势陷阱
  而与“比较优势”相对应,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
  回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在实现经济腾飞前,总是实行贸易保护以保护本国的相对弱势产业,而当此产业发展成熟形成国际竞争力后再开始自由贸易。
  把比较优势理论不加分析地应用于发达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会影响到欠发达国家竞争力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最先洞察到了这一理论的弊端并作了深刻的剖析。当时德国经济比较落后,李斯特从这种落后的现实出发,认为斯密的学说错在只有世界(世界主义)和个人(个人主义),没有国家。如果像斯密(也包括李嘉图)设想的那样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则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是技术、大量的工业品和剩余资本,欠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尚未被污染的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不设防的自由贸易,英国会进一步成为庞大的工业帝国,那些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就会每况愈下。
  在李斯特看来,欠发达国家需要自由贸易,但同样需要保护,在保护中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再进行自由贸易。他把这样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比较先进的国家实行自由贸易,以此为手段,使自己脱离未开化阶段,在农业上求得发展;第二个阶段是,用商业限制政策促进工业、渔业、海运事业和国外贸易的发展;最后一个阶段是,当财富和力量已达到最高度以后,再行恢复到自由贸易原则,在国内外市场进行竞争,使从事工商业的人们在精神上不致松懈,并且可以鼓励他们不断努力,保持既得优势地位。李斯特提出要重点保护,形成产业竞争力,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通过合理的产业政策,形成关键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
  从一定意义上讲,李斯特揭示了后发国家的一般发展轨迹。不仅德国后来的崛起与李斯特的保护政策不无关系,日本、韩国的崛起也与重点扶持相关产业不无关系。新中国在最初的建设中,所以能够很快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与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兴办关键性工业部门密不可分。如果我们当时遵循所谓的比较优势原理,发挥所谓劳动力便宜、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就很难建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体系,可能至今还会受制于人。从技术上看,一些发达国家从来没有按所谓“比较优势理论”出口高技术到中国,相反,对高技术出口到中国却设置重重障碍,中国是个人均资源很少的国家,按“比较优势理论”也应该进口资源,但从总量上看,中国30年间包括煤炭、稀有金属矿甚至石油等,都以极低价格出口到国外,只是近几年才因一些资源接近枯竭不得已以不断高攀的价格进口上游产品。而这正是中国经济“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
  “比较优势”似乎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然而发展中国家要是一味地发挥“比较优势”,势必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即陶醉于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不能自拔,固化于产业链的低端,最终丧失竞争力,并影响经济发展。
  四、调整贸易发展战略,实行竞争优势战略
  因此,中国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贸易发展战略,突破比较优势战略的束缚,实行竞争优势战略。
  所谓竞争优势战略就是指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它强调贸易利益的动态性和长期性,为了获得稳定的、长期的贸易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一些中短期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战略注重产业内部的交换关系和产业的生产率以及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能适应当前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不断上升的趋势,它所关心的是如何将一国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改变在国际贸易中不利地位,充分发挥对外贸易作用的一个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卢周来.中国上了“比较优势”的当.中国经营报,2009.11.30
  2.孙泓.走出“成本比较优势”的陷阱.国际市场,2008.11.21
  3.李义平.应避免比较优势陷阱和凯恩斯主义依赖症.中国经济时报,2009.07.14
  4..李义平.论比较优势陷阱.光明日报,2009.6.30
  (作者单位: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1,厦门大学 福建厦门 361000)(责编:吕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21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