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抛硬币”里看世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江小鱼

  “黑板经济学”里。抛硬币100次都是正面是一个毫无用处的信息;而真实世界的经济学里。前100次是个重要的信息。虽然事实不能用来解释事实。100次正面不能构成第101次是正面的原因。
  一枚硬币,连续被抛出100次正面,现在抛第101次。出现正面的几率是多少?
  这是一个许多人都曾接触过也认为简单得很的问题。从科学理性角度来看,答案是很简单的,因为概率论告知我们,第101次正反面出现的几率是―样的,和前面抛了多少次无关。
  然而,如果把这个文字描述的问题置于真实世界的场景之中:你看到张三在抛硬币,连续抛出了100次正面,现在张三继续抛。这次会出现正面还是反面?恐怕大多数人脑海中会亳不犹豫认为第101次很可能也是出现正面。
  当真实世界被概括和抽象为有限的文字描述之后,形成了其他条件不变的基本假设,可能会疏漏了一个信息,人们会不会作弊?这个硬币是日常所用的那种国家标准货币么……
  一旦将命题置于真实世界中去,我们肯定会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当看到―个人连续抛出100次正面,我们会想这硬币多半和《至尊无上》里刘德华所用的那个硬币一样,或会揣测这枚硬币可能经过特殊加工,重心有问题,导致总是正面向上。
  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常常批评那些脱离现实世界的经济学为“黑板经济学”,如科斯就说“当经济学家们发现他们不能分析真实世界里发生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就用一个他们把握得了的想象世界来替代。”黑板经济学家会告知你,硬币有两面,抛一次出现任何一面的机会都是五成。所以,当看到张三在抛第101次硬币的时候,他会说,50%机会出现正面-50%机会出现反面。模型没错,推理也是对的,但是局限条件忽略了。
  忽略了真实世界约束条件的命题,是数学,是逻辑学,但和经济学无关。而究竟是哪些约束条件影响了结果t这就是经济学所要致力研究的问题。在“黑板经济学”里,前面的100次正面是一个毫无用处的信息;而在真实世界的经济学里,前面100次是个重要的信息。虽然事实不能用来解释事实,前面100次正面不能构成第101次是正面的原因。然而每次的抛掷,都是一个实证例子,可以用来推测影响结果的现实因素。这些现实因素很可能会推翻原本的命题“黑板经济学”的模型可能复杂精巧无比,推算论证过程可能让人叹为观止,但放诸真实世界,很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抛硬币案例中,由于约束条件的变化,“抛硬币出现正面几率为50%”这个命题最后很可能变成了“两面都是正面的硬币,抛出正面的几率为100%”。
  我们走出这个虚构的例子,来看看历史上这样一个事件:
  二战期间的德国,纳粹党四处搜捕犹太人送往集中营。贾迪・波德默老人召集家人商讨对策,决定向人求助。而在“应该找谁”的问题上则出现了分歧,他的两个儿子认为应该向银行家金・奥尼尔求助,因为波德默家族有恩于他,他也曾多次表示要予以回报。贾迪老人却认为应向木材商人拉尔夫・本内特求助。波德默家族多次受过他的帮助-才有了今天的家业。后来大儿子艾森・波德默去找木材商,二儿子改去找银行家。最终大儿子在木材商的帮助下逃过大难。那个受过波德默家族恩惠的银行家,则出卖了他们。
  固然知恩图报是一种公认的基本道德标准,如果遇上小困难,他们去找这个银行家。无论银行家帮与不帮,问题不大。但是,那个时刻不允许试错。从经验主义角度来看“木材商曾经给予他们多次无私帮助”无疑是比“银行家不曾帮助过他们”更值得选择。如同抛硬币,连续出现100次正面,第101次也是出现正面的机会很大。在性命攸关的时刻,贾迪老人有着经验主义的现实智慧,大儿子因此得以逃出生天。
  我们不能想当然认为银行家会报恩一也不能想当然地用・c抛硬币出现正反面概率一样”的文字去推测世界。多年前,著名学者张志扬在书中写到“我的经历向文字转换时有苦于表达的失重状态”,“苦难向文字转换为何失重”的问题发人深思,也说明了文字无法涵盖和把握现实世界的所有细节,而很可能,“魔鬼就在细节当中”。这是致力于真实世界研究和解释的人不应该忽略的。
  (本栏目作者为铅笔经济研究社理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44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