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2010年再融资的观察与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房利敏 王飞
2009年我国银行业新增贷款达到近10万亿元的天量规模,各上市银行资本金消耗巨大,资本充足率接近监管红线。而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核心的资本监管标准正在逐步推进中,如何从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成为摆在各上市银行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2010年以来,各上市银行采取可转债、A+H股配股、定向增发、次级债等方式进行了近4000亿元的再融资。
多重因素促成上市银行再融资盛宴
各上市银行之所以选择在2010年进行大规模再融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天量信贷投放要求资本水平跟进
2009年,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高速增长,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年投放信贷9.59万亿元。其中,14家上市银行贷款增速的平均值高出银行业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之快历史罕见。与此相对应,各银行平均存贷比也大幅提升,2010年一季度末,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存贷比达72.37%和72.67%,逼近监管要求75%的上限。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基调仍为适度宽松,信贷高增趋势有控制地延续,全年略超监管当局年初提出的新增贷款目标。有经验数据显示,银行1%的资本充足率可以支持约2.3万亿元新增信贷投放,则以信贷投放额度计算,2010年将再消耗约3个百分点的资本充足率,在此情况下,再融资已成为上市银行不可回避的选择。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资本金要求更加严格
在2009年的高速信贷扩张中,各银行资本充足率均有明显下降,14家上市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由2008年底的13.37%下降至2009年底的11.27%,2010年一季度再次降至11.1%。2009年以来,监管当局逐步推进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从8%提高到10%,随后又考虑到部分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特征,开始实施差别化资本充足率要求,再次提高到大型银行11.5%和中小型银行10.5%。然而,工、中、建、交几家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近年来一直呈持续下降趋势,已接近或突破监管红线。中小型上市银行中,中信、深发展、浦发等银行资本充足率时值也未达监管标准。在此情况下,通过再融资补充资本金缺口也成为满足资本监管要求的必然选择。
通过再融资抢占发展先机
银行扩张风险加权资产需要资本金做基础,一旦资本金不足,则其信贷创造能力和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力度均将减弱,信贷资产份额和竞争能力均将受到影响,而被资本金充足的银行抢占竞争先机。同时,资本金充足是自身风险抵御能力增强的一种标志,在拓展新业务时也更容易获得监管当局和市场的认可。因此,在资本逐渐成为稀缺资源的情况下,通过再融资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也成为各上市银行再融资时的重要考虑。
2010年上市银行再融资简况与选择倾向
在上述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2010年,14家上市银行均进行了规模巨大的再融资,其中,通过配股方式融资2707亿元,定向增发839亿元,发行次级债642亿元,可转债650亿元,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上市银行在选择再融资方式时,盲目扩大资本规模以支撑其信贷规模,对于资本市场过度依赖,自身业务结构、信贷结构和资产结构方面调整乏力等问题不容忽视。
融资需求盲目性和不确定性较大
当前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法定存贷款利率之间近3个点的利差收入保证了银行的利润,银行系统的业绩增长依然严重依赖于巨额信贷创造,导致银行只需做大信贷规模就足可以提高净利润率。这一点从2009年各上市银行的业绩表现就可见一斑,各银行基本呈现出信贷投放增速越快、利润增长越快的趋势。这使得银行之间竞争成为了单一的规模竞争,而非理性的产品、管理、技术、服务、机制的竞争。部分银行再融资的目的就是通过扩大净资本额,提高其对大客户、集团客户的贷款能力,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在此盈利模式不变前提下的再融资,则可能造成信贷盲目扩张、忽视风险管控后的金融风险。
外部融资方式单一,表现出较强的股权融资偏好
从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10年的融资计划来看,以A+H上市、配股、定向增发等股权融资方式再融资的有13家。出现这种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由于上市银行股利发放水平较低,降低了在资本市场上利用股票进行融资的成本。二是与债券融资面临着固定的还本付息压力相较,以股权融资方式可以拥有一笔永久性占用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在经营困难时也可不必发放股利。三是我国大部分上市银行虽经过股份制改造,但国有股比例较大,仍然处于泛行政化状态,股东特别是大股东不必过于担心以配股或增发形式进行再融资对其股份的稀释作用。
债务融资市场发展较为滞后
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市场规模、债券品种、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市场体系不完善,相关制度不健全。一是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主力均是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有数据显示,上市银行所发行的次级债中五成左右均为银行交叉持有,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相对缺乏。二是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将次级债从计算资本充足率中扣除后,上市银行发行次级债券的动力大大降低。三是缺乏规范、公正的信用评级机构。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企业债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上市银行再融资的有关政策建议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本监管和资本约束已成为国际银行监管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此情况下,上市银行应主动寻求突破“规模扩张――资本充足率下降――再融资――资本充足率上升――规模再扩张”的业务循环,加快资本节约业务模式转型,降低资本消耗。通过改进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公司治理,降低不良资产损失,提高盈利水平,并将盈利内生化为核心资本,同时,通过进行适当金融创新、扩大债券放行规模等方式,补充附属资本,从而适应监管和市场发展需要,以求在国际化竞争中谋求发展空间。
加快业务和资产结构调整,完善公司治理
上市银行应加快业务增长模式和盈利模式转变,逐步改变以信贷扩张为主的资本消耗型业务增长模式和以赚取利差为主要盈利来源的模式,强化中间业务发展,充分提高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进一步完善现代化公司治理机制,清晰界定“三会一层”的职权边界,形成科学、有效的约束制衡机制,避免不顾及融资财务成本、机会成本等的不科学决策。
建立内生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
与外源性融资成本高、风险大相比,内源性融资则有成本低、自主性强的优势。建立规范的银行利润分配和利润留存制度,引导企业内源性资本扩张,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银行股东尤其是国有大股东须进一步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股东利益与银行整体利益的关系,在补充资本金时优先选择增加利润留存份额,减少分红,逐步建立内生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
强化资本管理,优化资本结构
一是积极探索多种资本补充工具。在优先补充核心资本的前提下,通过发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等不同方式补充资本。二是合理规划自身资本结构。充分发挥适度负债带来的避税和财务杠杆效应,实现银行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和企业价值最大的财务管理目标。三是监管部门要注重加强引导,科学把握银行再融资特别是经济向好时期银行再融资时机、方式和数量,密切关注再融资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探索跨区域、多市场的融资渠道的开拓,分散国内资本市场压力。
促进债券市场发展,提高债券融资在上市银行再融资中所占的比重
一是相关部门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在风险控制有保障的前提下逐步吸纳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投资理财工具等具有较强实力的资金有序入市,丰富投资者类型,推动产品结构多元化。二是加快信用评级、信用增级市场的发展,评级机构尤其是本土评级机构应加强服务产品创新,增强服务意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一套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充分发挥投资者判断风险和企业债券定价的参考作用,维护信用评级工作严肃性、权威性。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商学院 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7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