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的模块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占成
【摘要】财会专业的模块化教学,就是将财会专业的某门课程,按照各章节的教学内容,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划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组织教学,每一个教学模块由专任教师自始至终负责完成,从而达到高职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财会专业类教育,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较高、管理能力较强、操作水平熟练的高级财会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财会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财会人才的需要。
一、我国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各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边探索、边改进的进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规模和特色。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有的是原中等职业学校或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有的是几所中职(或中专)合并而来,其专业设置、办学规模在很多方面还有“继承”的痕迹。传统的财会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管理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训”的倾向,实训教学仍然没有摆脱理论束缚的地位。在财会实训上,主要采用中等职业学校的训练模式,即一本教材一讲到底,然后集中安排实训。这种状况和培养模式,不适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也无法做到因才施教,更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财会人才的需要。
二、目前我国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目前,我国高职财会专业沿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模式的仍然较多,即先完成整个会计理论教学,然后集中安排时间进行会计实训。这种培养模式的优点是广泛采用课堂化教学的组织形式,突出和强化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但是,这种会计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教学理念上认识不足,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合理,只强调调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训教学的重要性。高职会计教育要实现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管理能力较强、操作水平熟练的高级财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在课时分配上强化实训教学,从而培养手、脑并用的复合型财会人才,而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二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几乎一成不变。虽然多数高职院校名称上已由原来的中专(中职)学校改为高职学院,但财会专业课的学习以及财会实训的内容、方法、形式等多方面却几乎不变。三是理论学习和实训的时间安排不合理,人为造成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一般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安排是理论集中几个学期,最后实训一学期,或一本教材理论部分学习结束后,剩一、两周时间进行实训。这样财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将产生时间差,实践中需要的理论知识还需重新花费大量时间予以复习。四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财会职业教育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财会职业教育,重视财会专业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模式大多数是实行财会模块化教学。在美国,学校根据会计专业设置相应的模块,完成一定数量的模块学习、实训,经评估合格就可获得相应级别的会计资格证书。与会计模块相适应,财会的考试方式等也与我国不同,主要是通过评估“证据”来确定财会专业学生的能力水平。这些“证据”主要是工作、学习中的业绩材料、完成作业情况、阅读会计资料的实录材料、完成某一会计训练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会计实际操作水平等等。
三、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教改方案――模块化教学
(一)根据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确定课程结构
高职财会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是:人才规格的技能型、技术技能的复合型和职业岗位的定向型。为了适应财会专业这一特点,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应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处理好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三者的关系,即基础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尺度;专业理论应强调适用性;实训教学应加大课时比重,一般应大于总课时的60%以上,以体现高职教学中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
(二)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改变财会专业的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市场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应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并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高职财会专业的教育模式。通过对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财会专业实行模块化教学是大势所趋,是培养社会所需财会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1.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模块化教学的改革方案
首先,应根据财会专业的岗位需求确定课程内容,然后将课程内容进一步分解成一个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独立的教学单元。每个模块又相对完整,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完整的教育、学习和评价单位。这些教学模块即可按照章、节设计,又可按照课程内容归类设计,只要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与其他相关模块进行组合,即可大胆尝试去做。
下面以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基础会计》为例设置的六个模块及相应的教学内容简述如下:
《基础会计》课程是财会专业的基础,又称财会专业的基石。相对于我国目前的招生体制和本科以上院校扩招的现实,作为高职院校的生源水平、学生素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设置《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模块时,首先要考虑高职学生的入学基础,根据学生素质低、基础差、厌学习、坐不住、好动等特点,以及考虑到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应设置为4∶6,即理论课占40%左右,实训课占60%左右,以突出会计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消化。
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以及在财会专业的课程中所处的位置,应设置如下实训模块:
(1)工业企业主要经营过程核算实训模块;
(2)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实训模块;
(3)会计账簿建立、启用、登记和错账更正实训模块;
(4)会计报表填制和审核实训模块;
(5)账务处理程序实训模块;
(6)《基础会计》应知应会(理论知识)模块等。
这样,就把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分解转化为单项技能训练,再把每一项专业技能模块科学、有机地排列起来,形成各自的教学流程图,按流程图顺序逐一实施,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实施模块教学的优势
(1)职责明确,避免了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之间互相推卸责任、缺少沟通、各自为政等现象的发生。由于每一个模块由一名专任教师自始至终独立完成(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分工及责任非常明确。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而且还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实训操作能力。
(2)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同时也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由于每一个模块是由一名教师承担教学,教学进度、授课深浅度、学生掌握的程度、实训效果等非常清楚,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完全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
(3)能够使理论与实践在较短的时间内紧密结合。学生在学习财会知识时,由于一些名词、术语比较抽象,因此学习上比较吃力。通过模块化教学形式,可以将那些学习中较吃力的知识划分为若干个小模块,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实训,那些枯燥无味、抽象难懂的概念、定义即可迎刃而解,而且在实训中所应用的理论知识又会重新得到复习和巩固。
(4)便于评价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由于每一个模块由一名教师自始至终负责完成,因此在课程结束时,如果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薄弱环节出现在某一个模块上,则该模块的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就值得怀疑,需要进行评估和考查。也就是说,责任明确分担到了任课教师个人,不象以往的教学形式中全体任课教师共同负担教学责任又互相推卸责任,这就促使每一位教学模块的任课教师都能够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而促进了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
(5)模块教学方法可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安排实训课程,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交叉进行。
(6)模块式教学更适合于财会专业这样的高职教育。职业教育的特点是突出技能训练,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层次虽然较低,但这种模块教学更适合于这部分学生的特点,特别对于职业教育中两年制或三年制的学生来讲,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培养途径。
3.实施模块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为了更好的适应财会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应在教学模式上大胆创新和改革,寻求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即围绕模块教学的技能标准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方法死板或千篇一律,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动脑、动手,否则会适得其反。
(2)模块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的是理论、实训一体化的复合型教师。因此,采用财会专业模块化教学的高职院校,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能够胜任这种模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否则再好的模式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为使模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突出了技能训练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校必须有足够的实训基地或场所。如财会模拟实训室、仿真财会室等,否则理论与实训必然脱节,模块化教学也就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4)财会教学模块目前没有统编教材,教学随意性很大,应加以注意和引导。采用财会专业模块化教学,必须根据财会专业教学大纲编制相应的配套教材、指导书或讲义、实训教材或实训习题集,进行教材和学习单元的模块开发等等,否则教师和学生无从下手,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学过程的随意性或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现象。
(5)成绩评定。模块考核中的应知应会试题应采用统考试题,并采用教、考分离的形式进行,这对教学双方都是一个检验。比如,应知理论知识模块有若干次考试,实训技能有若干次考核,通过考试、考核再按一定权数进行折算,即可计算出该生这门课程的综合成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753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