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增值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庄 莹
【摘要】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应注意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社会责任报告形式之一的增值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增值表将逐渐普及并成为继现金流量表之后的第四大对外报表。因此,引入和研究增值表显得越发重要。
企业社会责任是当今世界各国、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面临的挑战之一。美国企业人道主义论坛协会会长约翰・马雷斯卡把它称为一种“企业新概念或新的企业观”。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它与外部环境或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活动会对外界环境及公众产生各种影响,而环境及公众也会对企业产生各种各样的期望和要求。定义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质是对企业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进行定位,而社会角色的定位就必须通过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来进行。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为满足公众对企业的期望和要求所应该采取的行动、应履行的职责、应做的奉献和应尽的义务。
一、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的不同阶段
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与讨论已有“数个世纪”之久,其思想起点是亚当・斯密斯的“看不见的手”。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一个社会通过市场能够最好地确定其需要,如果企业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它们,企业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到了18 世纪末期,西方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开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表现为一些小企业的业主们经常捐助学校、教堂和穷人。进入19世纪以后,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但这些行为都是企业家个人行为,而非企业行为。由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事实上整个19世纪人们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观是持消极态度的,许多企业不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是对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供应商和员工等极尽盘剥。进入20世纪以后,工业的大力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批评家们开始指责“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残酷和冷漠,并意识到企业必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出现了三种相互联系的观念对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提出挑战,即受托人观念、利益平衡观念和服务观念,这三种观念开始扩大企业的社会责任。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增大了,雇员福利、安全、医疗保健和退休方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从50年代至今的这一时期,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得到广泛认同,其内涵也扩大了。到了90年代以后,一些品行优良的企业一时间成了社会学习的楷模,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活动优劣的指标也从早期单纯的经济指标发展为综合性的“企业社会绩效指标”,即判断一个企业经营效果不只要看它的经济绩效,也不只看它是否接受社会责任这一观念,还要看它在主动寻求社会需求、实施具体项目以及帮助实现这些需求过程中的表现。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报告的关系
企业应当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取决于那些与企业有着密切关系的利益相关者,而这些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都有着各自的利益。企业的社会责任实际上也就是对这些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一般说来,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企业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这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职责。企业的这种社会责任就是为投资者提供较高的利润和企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以确保投资者在企业中的利益。
(二)企业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就是要按照债务合同的要求,按期保数地还本付息,为债权人提供借贷安全。
(三)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就是要对消费者履行在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方面的承诺,不得欺诈消费者和谋取暴利。
(四)企业对企业职工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对企业职工的安全、福利、教育等方面承担义务。
(五)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即要求企业照章纳税和承担政府规定的其他责任义务,并接受政府的依法干预和监督。
(六)企业对社会的社会责任。主要指的是企业对社会慈善事业,社会公益事业以及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责任。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六个方面的社会责任,其中前5项主要为强制性责任,需要以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来保证;第6项则是自愿性责任,应以社会倡导为主,再辅之以法律支持。由于企业应对上述6个方面负责,因此目前的财务报告已无法满足所有使用者的要求,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报告相互影响。
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报告的影响,体现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得到社会认可所带来的企业财务绩效的上升和财务状况的好转,以及不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招致社会批评而导致企业财务绩效的下降和财务状况的恶化。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多年来国外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多数以上的实证结果证实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正相关关系。从理论上分析,这种正相关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任何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都将影响到企业财务绩效,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财务状况。另一方面现行的财务报告不是没有揭示企业的社会责任,而是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对隐含大量信息的财务数据挖掘利用不够。现行财务报告虽然没有直接全面地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但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揭示了足够的社会责任信息。企业财务报告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因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报告的关系集中表现在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上;而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依存,互动发展的关系。
三、增值表
增值表(the Statement of Value Added)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增值额的形成及其分配情形的会计报表。所谓增值额就是企业全体工作人员通过智力、技术、资源开发新创造的产品或劳务在价值上得到增加的货币计量,即企业在一定时期新创造的价值。增值表的理论基础为业主产权计量理论中的企业论。企业论将企业视为承担着广泛社会责任的机构,认为企业应为与其有关的各种社会利益集团而从事经营,因为这些社会集团为企业做出了各种贡献。如:企业职工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本;债权人和股东为企业提供资金;政府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等。增值表正是依据企业论,反映企业为社会增加的价值并将其在上述各利益集团中分配,其目的在于帮助报表的使用者评价某一会计主体的整体状况。从一定意义上讲,增值表是对利润表披露信息的补充,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企业净收益的获得和分配状况。
企业作为一个人格化的主体,在接受社会上其它企业影响的同时,也对整个社会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这就决定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目标转向以“追求经济利益和对社会责任”的全新的双重现代企业目标。因此,应把企业置于整个社会普遍联系之中,使股东、职工、贷款者、政府都成为企业的受益者。基于这种思想的需要,增值表作为财务报告体系的新成员便应运而生了。1975年,英国会计标准委员会在《公司报告》中建议企业将增值表作为正规报表的一个组成部分,连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定期编制与公布,由此,英国公司开始编制增值表。直接受英国会计实践影响的英联邦国家,诸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也开始编制增值表。其后,荷兰、西德、法国、意大利、瑞士和瑞典等欧洲国家的公司亦纷纷编制,有的还向社会公布,到目前已逐渐普及。虽然此表在美国尚未流行,但却适合我国国情,这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实践的内在要求和会计发展的强烈呼唤。
(一)增值表的编制
增值表编制的基本原理是“增值额=分配额”。等式左边是企业当期新创造的价值,即企业对其各利益相关者的贡献;等式右边是对企业当期新创造价值的分配,反映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具体一些,可表示为下列公式:营业收入-外购货物和劳务支出-折旧=工资支出+利息支出+税金+股利+留存收益。增值表以企业日常核算资料为依据,采用表格的报告形式组织编制。一般的表式是:表的上半部分反映增值额的形式,即一定时期内企业制造和营业活动的收入与所耗外购原材料劳务等支出之间的差额;表的下半部分则反映增值额的分配情况,包括雇员获得工薪、债权人获得利息、股东获得股利、国家通过征税形式获得税金;剩余部分留存在企业之中。
根据对企业增值额含义的不同理解,可将增值额分为总增值额(GVA)和净增值额(NVA)。由此,增值表的编制方法也可分为总增值法和净增值法,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将折旧计入增值额,净增值法没有将折旧计算在内。相比而言,净增值法在增值表的编制和信息披露方面比总增值法更科学、合理,更具有优越性,更有利于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长远发展,同时在实务中也更为常用。
(二)编制增值表的现实必要性
1.增值表是联系企业微观会计和国家宏观会计的纽带。增值额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指标之一,而增值表又与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成就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有直接联系,其数据全部取自基层单位的会计资料,通过汇总、编制增值表,不但能更可靠地把握国民经济的整体情况,而且能为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提供更直接可靠的数据。
2.增值表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现行条件下,行业特性和行业会计制度的差异削弱了不同行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由于增值表适用于任何的经济组织,计算口径一致,不受行业特性的影响,以增值额为基础计算出的比率可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时期的信息比较,也可作为衡量企业规模的一个较客观的依据。
3.增值表满足了征收管理的需要。我国在征收管理上国家税务局与地方税务局相对独立,而企业又以同一单位不同税种向不同部门申报不同的“纳税申报表”,这样不利于税务机关综合分析企业税基税源的匡算、勾稽。编制增值表能综合反映企业的增值额和收益分配情况,为税务机关征收管理提供重要信息。
4.编制增值表也是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需要。从增值表可看出,企业职工在增值额分配中处于受益者的地位,这就把职工视为企业的合作伙伴,而不是被支付劳动报酬的商品,更易于被企业职工所接受,因而可以促使职工勤奋工作。
(三)编制增值表的可行性
会计的发展与变革是离不开会计环境的。同样,增值表的出现也离不开与之相联系的宏观会计环境。增值表最早产生于英国,随后又流行于欧洲国家。因此,欧洲国家的会计环境是适合增值表存在的。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政府主要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不仅关心企业的经营业绩,而且还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干预较强;在劳动者的地位上,《企业法》明确规定了职工的权利,工会的力量也较为强大;在筹资方式上,绝大多数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倾向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在会计惯例上,我国的会计环境决定了我国的会计目标仍应以“受托责任”为主,而“受托责任”必然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公允。因此,这些因素的影响为我国引入增值表的编制提供了条件。
随着我国对企业行为社会影响关切程度的加深和企业对自身社会形象的日益关注,增值表必将会在我国的企业得到应用。因此,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增值表出现的基础是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增强了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产权主体意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非财务资源所有者的竞争力加强,在与财务资源所有者的博弈中优势逐渐明显,从而更有能力要求按劳动要素进行增值额的分配,进一步为增值表的推广打下了基础。而在技术层面上,增值表的编制不会有很大的难度,只要能通过使用各种利润概念和各种分配标准来编制损益表,那么就能够在此基础上编制增值表。增值表的编制实际上是损益表中数据的不同归集而已,在内容上不存在太大的实质性差别,因此不会增加会计人员过多的工作量,而提供的信息对于使用者而言又具有较强的有用性,这样增值表的编制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我国编制增值表是可行的。
综上,增值表的编制在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一定使用需求,能够提供相当有用的财务信息,它丰富了企业对外报表的内容,因此借鉴西方国家有关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和经验,编制有中国特色的增值表,不仅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764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