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信用管理的会计学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皓 张彩花

  【摘要】本文试图从会计学的角度对企业的信用管理问题进行思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
  
  信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竞争中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因此,以资信、产品质量、服务为主体的企业信用体系,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信用管理的好坏又决定了企业资金能否良性循环,也就是企业能否健康发展。
  
  一、企业信用管理是一种理财艺术
  
  信用(credit)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能力,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取资金、物资、服务等的能力。这种能力受到一个条件的约束,即受益方在其应允的时间期限内为所获得的资金、物资、服务而付款或还款,上述时间期限必须得到提供资金、物资、服务的一方的认可。在这种交易过程中永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风险。《中国大百科全书》将信用解释为:借贷活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存在的条件下,债权人以有条件让渡形式贷出货币或赊销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的日期偿还借贷或偿还贷款,并支付利息。
  管理信用常用的工具包括经验运用、财务分析、信用评分、现金流量分析等。信用管理决策必须依据客观的客户信用及财务状况,要考察受信者的市场地位、销售量、现金流量等因素,以便作出客户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付款并且有意愿付款的评估决策。一个企业的财务有赖良好而有效的信用管理,没有限制的信用政策也许可以促进销售额的增长,但却可能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造成极高的坏账损失率。而采用严格限制的信用政策,却可能让竞争对手增加他们的市场占有率。因此,企业信用决策必须衡量在应收账款组合中增加一个赊销客户是否符合公司的最佳利益。利润及现金流量所造成的报酬,是否足够来抵销预期的信用风险及损失。达到适当的销售金额,足够的现金流量,足够的边际利润,以及可接受的坏账损失之间的平衡是成功的企业信用管理的重心。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信用管理是一种理财艺术。
  
  二、企业信用管理是一种会计科学
  
  任何价值创造的过程都要占用和消耗资源,这种对资源的消耗表现在财务报表上就形成成本或费用。只要其所能创造的价值能够补偿成本或费用,这种增值活动就是必要的。企业在利用信用扩大销售的同时,也在占用、消耗资源。一般说来,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当一定时期企业的应收账款有很大的变化时,管理成本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收账成本的提高。
  机会成本也是一项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企业为了促销而采取信用政策,便意味着不能及时收回货款,而相应的要为该销售垫付一笔相当数量的资金,因此企业丧失了利用这笔资金获利的机会,从而产生了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在信用管理中,企业最惧怕也是最可能发生的一项成本是坏账损失。这使得企业不仅不能够收回账款,实现利润,而且连本金也不能收回,造成资产的损失。这种损失的规模和应收账款的规模是成正比的,企业越是要利用应收账款来扩大销售就越可能产生坏账损失成本。
  因此,企业信用管理的实质是在收益与风险之间寻求平衡。企业采取信用的模式还是采用收现的模式进行销售并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这完全取决于企业对风险的偏好以及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市场竞争环境。信用管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通过有效的信用管理可以获得价值增值。从成本、收益与风险的角度来看,企业信用管理是一种会计科学。
  
  三、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信用是有风险的,收益和风险是对等的,企业利用信用来扩大销售、增加收益的同时,也增加了风险。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信用风险和账款拖欠,也使许多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被严重侵蚀,甚至使企业连简单的生产活动都难以为继。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企业早已成为惊弓之鸟,采取非现金交易而不为的做法。在最近召开的几次全国性商品交易会上,很多企业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也不肯采取客户提出的任何信用结算方式。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企业间信用关系的恶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企业自身风险控制能力的不足和信用管理水平的低下。即使面对信誉可靠的客户,也无从判断,将大量的市场机会拒之门外。显然,中国企业这种传统落后的结算方式和信用管理水平,已远远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缺乏对信用的有效管理带来的肯定是竞争地位的丧失。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艺术性和科学性兼顾,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复苏社会信用文化,提升信用管理能力
  中国文化中并不缺乏诚信传统,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曾子在三省吾身之时就反思“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见“信”是中国人公认的美德之一。失信在于目前的社会规范不成熟、制度安排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对失信行为惩罚不严肃,另一方面守信的收益不明显。比如有的国有企业欠贷款不还,银行没有办法处罚,最后划为呆账、坏账一笔注销,这种企业从中获利,别的企业就会上行下效。因为企业或个人都是“经济人”,在做出某种行为时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对失信者不重罚,使失信者付出的成本小于失信的收益,即失信有利可图,企业或者个人当然会有一种失信倾向,这是制度对人们行为不良的诱导作用。
  
  (二)要加强全过程信用管理,特别注重事前管理
  信用管理一般来说包括三个阶段,即资信调查阶段、决策阶段、跟催阶段。
  有关的统计数据表明:实施事前控制(交货前)可以防止70%的拖欠风险,实施事中控制(交货后到合同货款到期前)可以避免35%的拖欠,实施事后控制(拖欠发生后)可以挽回41%的拖欠损失,实施全面控制可以减少80%的呆、坏账(下转第26页)(上接第24页)(以上数据从东方保理中心获得)。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大部分风险是在交货前控制不当造成的。这个阶段的风险控制管理工作,应该说相对简单很多,成本低得多。而形成拖欠以后的追讨工作,则要复杂很多,成本会高得惊人。所以我们应该把控制赊销拖欠风险的工作重点,放在事前控制上。
  前期的资信调查最为重要,不经过资信调查而授予信用,发生坏账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资信的调查就是通过调查授信对象的能力和意愿,和合适的对象签订合约,最后采取种种催收技巧收回账款。前期资信调查的重点是企业的现金流量,现金净流入是既得的偿债能力。企业不分大小,只要其形成的现金流量与其经营规模相匹配,就具备相应的偿债能力,即信用能力。现金流是比其它有形资产更为直接的变现资产,更能体现出企业的信用能力。稳定的现金流是企业的核心信用资源,是企业经营管理效能的体现,从现金流中可以分析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所以,在认定企业信用能力时,应当以现金流量为中心。
  
  (三)建立全权保障制度,转嫁赊销信用风险
  在绝大多数业务中,不论是内贸还是外贸,企业很少想到要去保障债权。保障债权就是要把风险业务转嫁出去,或者增加保障措施。比如,一笔收益丰厚但风险很大的业务,放弃意味着潜在利润的损失,签约则意味着巨大的信用风险,而且通过信用调查和评估也无法确定。这时,必须运用各种债权保障手段,如企业要求客户自身提供保障,信用服务机构、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信用保障服务等。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学会灵活选择和运用这些债权保障手段,既能够赚取利润,又可以规避风险。
  
  (四)建立账款管理制度,保证账款按期回收
  欧美企业一直强调,“赊销货物是成本的增加,而只有收回账款才能变成利润”,认为货物售出去到账款回收这一段时间,是重要的信用管理阶段,必须强化管理和规范管理。这些管理措施包括账期内货物收取确认、质量确认、客户信用跟踪、付款提醒和逾期分阶段催收、委托追收等方法。强化应收账款管理,一是防止客户形成不良的付款习惯;二是及时察觉客户的信用状况变化,以便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地处理;三是争取最多、最快地追讨欠款。债务人总是将货款支付给压力最大的债权人。
  就对资源的占用而言,应收账款的发生会影响企业现金流动的速度。资金流渗透于企业的每个运营过程。利用现金购买存货,销售存货产生应收账款,收回应收账款获得增值的现金,这个原理无论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还是在西方经济学中都是一条基本的原理。在买卖的过程中,现金在存货、应付账款、应收账款中滞留,这种滞留是必要的,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这种必要确是“必要之恶”,短暂的滞留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获得增值的现金。如果不能完成这种转换,企业的整个营运过程就是无效的。这个转换必须是持续的,在任何一个环节脱节,都意味着不能实现价值增值。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应收账款来刺激销售,从而减少存货,但是如果应收账款不能收回,价值增值仍然没有实现。这个转换机制还必须是迅速的,只有迅速地转换,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提升竞争地位。衡量这个运转速度的一个有效的指标是资金积压期间。
  资金积压期间=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付款期
  这个公式表明,要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有效的途径在于减少存货、减少应收账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768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