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方人本主义德育理论对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在阐述西方人本主义德育理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在德育目标、内容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一系列改进思路,主张强化“以人为本”的德育共识,注重人性塑造与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积极应用移情与同理技术。
  关键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人本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转型中的一些新问题不断出现,这对我国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新影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加剧了改进工作的难度。大胆借鉴西方德育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为提升高职德育成效广开思路。
  一、倡导培养健全人格和民主的西方人本主义德育观
  人本主义学校德育理论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有广泛的人文民主意识,在开辟新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涌现出的人本思想潮流对德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次大战以后,随着科技发展对人的潜能及互动作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人性的发展成为了时代的焦点,现代人本主义逐渐兴起。当代把人本主义运用到道德教育实践中的著名代表有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马斯洛(A.H.Maslow)、斯腾豪斯(L.Stemhose)等人。其中,罗杰斯的理论研究直接与道德教育相联系,斯腾豪斯在把人本主义德育理论推广至课程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工作。
  (一)人本主义德育观与儿童观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自我实现趋向,只要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就会获得发展。德育应提供条件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它连同整个教育目的都是要培养和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促进自我的完善。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性本善,儿童具有先天优良素质。教育的目的,特别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采取各种措施促使潜能得到发展,并能消除各种不良的影响。
  (二)人本主义学校德育观
  人本主义认为传统的学校德育压抑人性。罗杰斯主张必须坚决对硬性灌输道德信条和机械训练习惯的传统德育进行改革,形成新型民主的学校德育氛围,建立一个以代替权威主义为目标的人道主义课堂。他提出了创设实现人本主义德育目标的三大根本条件,即:真诚、接受、移情性理解与无条件关怀。
  人本主义德育思潮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对当代西方学校德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教育对人性和人类品德的关注与塑造。该理论确立了儿童在学校德育的主体地位,提出了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的理论体系,倡导民主的德育观。不足之处主要是以“人性”代替对社会的理性分析,忽视社会历史发展与学校德育发展的关系;过于强调人性中的天生倾向对人格发展的作用,忽视了学习和社会的影响;缺乏具体的德育方法。
  二、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中国高职院校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专业培养目标,但在德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与高职教育的要求存在差距,不太符合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特点、心理特点及人才市场上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要求,有时还出现德育盲区。在应对网络挑战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中,高职院校的德育实效受到较大冲击。
  (一)德育目标方面
  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这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把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密切结合在一起;具体目标应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技能性、地方性和行为性的特点。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围绕学生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来开展。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存在着政治理论较为贫乏,理想信念淡化的劣势。此外,由于学习基础薄弱,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沉迷网络,出现精神空虚,暴力行为等现象。如何加强对高职学生基础政治理论的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和敬业精神成为高职德育工作的一大热点。
  (二)德育内容方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注重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有鉴于高职学生行为习惯、自控能力相对较差,高职德育充实了遵纪守法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法纪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目前,高职院校德育课讲授的内容大多是思想教育条文、概念、观点、理论等。围绕职业要求进行的德育教学和德育活动不够,缺乏与职业、专业及生产实习等环节的联系,针对性不强,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如何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发展吻合,从内容上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这也是高职德育的一项难题。
  (三)德育方法方面
  近年高职德育方式有所改变,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利用现代手段教学等走进课堂,但“满堂灌”、“一言堂’、“说教式”等教学方法仍较普遍,教学手段缺乏实践性。德育课基本在教室进行,德育活动基本在校内进行,缺乏教与学的互动。
  高职院校最大特点是在教育教学中突出实践性环节,实践性教育课时占到专业课教学总时数的40%以上。德育教学不能轻视和放松这段教学时空,但往往由于实习企业疏于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引导,学校则“鞭长莫及”而难以发挥管理效能。“德育为先”的方针在实践环节中未能真正落实,形成高职德育的灰色地带。
  三、基于人本主义德育论的中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改进思路
  西方人本主义德育观虽然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但它致力于学校德育人性化,坚持德育中的民主人道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有利的道德气氛和课堂情境,在理解、尊重、引导、感化中达到德育目的。该理论的精华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都有显著成效。高职院校可从以下方面实践人本主义德育观: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德育共识
  1、增进师生彼此的认同感。德育工作者对学生应有充分的了解和理解,学生对教师的教导有充分的爱心和尊重,能感受到德育意图。为了营造民主的德育氛围,师生应做到真诚、接受与移情性理解。
  2、正确理解和把握“人本”的德育过程。人本主义者把德育看成是一个过程,认为其本质是真实、自然,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获得师生之间的充分真正的理解和共融,引发学生形成道德认识与决策,实现最佳的德育效果。
  3、推进学生正视道德问题。学生要对道德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必须是直接面对现实道德问题。有了问题,问题越重要,解决的意欲就越强烈,参与的积极性则高,学习效果也明显。问题德育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二)注重人性塑造与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
  1、可在高职德育课程中呈现有争议的价值问题,尽可能充分、客观、具体全面,让学生来处理讨论和找答案。
  2、德育内容不强求道德信条,而是提供如战争与社会,教育、家庭、两性关系、职业、财产、法律、种族以及城市生活等领域中的各种问题。
  3、注重利用电影、电视、图片、剪报、故事等视听材料和形象生动、实际充实的东西作为辅助材料。
  4、为学生分组讨论为主,教学方法可采用研讨代替背记。
  5、教师把自己作为中立角色和讨论的指导者,以鼓励学生发展有关问题的理解力,观察讨论过程,保证讨论富有成效,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兴趣,善于总结归纳和引入新观点和新材料让学生继续讨论。
  6、注重人性熏陶。
  (三)积极应用同理技术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善于从深层角度,从学生位置上理解学生思想,置身处地考虑各种问题,体验其思想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品德不作直接的判断,不做定性评价,只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从这点出发,老师不以观点取人、分数取人,完全表达出一种对学生的无条件关爱,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情感,就会他的内心世界,师生间就会建立真正的良好人际关系。
  同理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首先注意积极倾听,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积极反应。表明教师在听取意见,了解观点,而且会进行认真的考虑,但这种反应并不是指导性的。积极倾听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达到更高的指导水平。
  
  参考文献:
  [1]袁锐锷.当代外国教育思想述评[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3]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王森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
  [6]王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调查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0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