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黄河入海文化旅游开发的东营实践与跨区合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黄河入海既是自然风光,又是文化融合,不仅属于入海之地——东营,而且属于整个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和情感归宿。黄河入海文化旅游开发是沿黄地区的共同责任,沿黄地区应从观念、战略、机制、措施等方面强化跨区合作,把黄河入海纳入沿黄旅游的关键节点来对待,以期抓住两头带动中间,形成整体,互促共赢。
  关键词:黄河入海;旅游开发;东营;实践;合作
  中图分类号:G127;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9)04-0093-05
  黄河在山东东营入海,贯穿东营全境,冲积而成黄河三角洲。古老的黄河、新生的土地、广阔的海洋,造就了东营特有的资源秉赋,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东营地域文化既是当地旅游开发的宝贵财富,又是黄河流域最为核心的文化构成,正在引起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不断深入。黄河入海已经成为文化旅游开发的热点。
  一、黄河入海的地域特征和文化价值
  历史上,黄河以其善淤善决善徙而闻名于世,改道频繁,重大改道有“六大徙”[1]之说。王莽新朝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东营入海,史称“千乘海口”,行水千年;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主流东行汇入大清河,复由东营境地入海至今。[2]133黄河入海之地成为东营独一无二的名片。
  (一)地域特征
  黄河入海,海退陆成;神龙摆尾,淤地万顷。黄河自1855年在东营入海,尾闾先后摆动10次,[3]1976年人工改道清水沟流路行水至今,形成特色鲜明的近现代黄河三角洲。
  一是新奇旷野的自然风光。黄河入海造就的自然奇观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4]153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有万亩槐林、长河落日、芦花飞雪、天鹅起舞等独有景观,黄蓝交汇的壮美奇观更是无与伦比。静静流淌的黄河水、成方连片的“红地毯”、翩翩飞翔的野生鸟,伴着象征现代石油工业的采油树、钻井塔,原始与现代在动静之间构成一幅和谐优美的绚丽画卷。
  二是河海共育的富饶物产。黄蓝交融而成的水土植被和泥沙海岸,孕育了稀有而多样的生物资源,仅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就分布野生动物1500多种、各类植物近400种,[2]107黄河口附近海域有海洋生物500余种,野生植物类药材更是遍布全境。黄河口刀鱼、黄河口文蛤、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黄河滩区小麦等一批特色产品和广饶肴驴肉、利津水煎包、孤岛鲜鱼汤等特色饮食已享誉四方。
  三是文化多元的移民之地。黄河在东营两次入境,淤地造田渐广,因垦殖兴业所需,加之黄患所害,自汉至清移民不断,现居民多为元末明初移民。民国期间,军屯、灾民安置以及垦区抗日根据地推行安置政策,新建一批移民村落。新中国成立初期,因灾民安置、农场建设、石油开发等而产生一批开发建设性移民。东营地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移民史,移民持续时间长、范围大、来源广,各地文化汇聚融合,培育形成了黄河口宽容、和谐、开放的文化特质。[5]218
  四是高效生态的发展模式。黄河三角洲地区成陆晚,草甸形成时间短,土壤盐碱度高,生态链极度脆弱。基于此,东营市探索确立了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目标定位,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以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纳入总体开发空间布局,生态优良已经成为黄河三角洲的显著标志。
  (二)文化价值
  黄河入海带来的不仅是自然奇观、鱼米之乡,更因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使入海之地具有了精神层面的象征性,赋予了自然景观底蕴深厚的人文价值。
  一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滋养万物,更是华夏儿女的感情寄托。黄河奔腾万里从东营入海,象征着沿黄各地文化汇集于此、融合于此,广袤的黄河三角洲成为国内外炎黄子孙的家、祖、根,让人们魂牵梦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入海口以其唯一性,让众人心向往之,是人们抒发挚爱情怀的终级去处。
  二是体现着悠久文明的厚重品格。五千年中华文明多彩而厚重,就像黄河从远古走来,时而蓬勃,时而静谧。黄河在东营漫滩入海,“天上之水”缓缓流来,平静而安详,没有一丝波澜,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融入大海,走向世界。在黄河入海口登高望远,极目东望,自有一份气定神闲的恬淡悠然,更有一份东方文明舍我其谁的文化自信。
  三是传承着奔流不息的进取精神。黄河自源头至入海口,九曲十八弯,穿山越岭,“奔流到海不复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5]27黄河正如一部恢弘的中华文明史,屡经苦难而勇向前,历尽沧桑而气不馁,彰显着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走在黄河口,驻足凝神,一股浩然之气激荡胸间,一切艰难险阻如过眼云烟,“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自有凌云壮志,又生豪迈气概。
  四是展示着拥抱世界的开放胸怀。“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黃河入海形成的黄蓝交汇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是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美美与共的最好诠释,也是中华民族胸怀天下的传神写照。黄河在东营入海,北为刁口河流路,南为清水沟流路,扇形的三角洲就像黄河张开双臂,以开放姿态拥抱跨洋而来之客,与东营“双招双引”的开放战略相呼应,展现出中国包容开放的时代气魄。
  ① 数据来源于《2017年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东营实践
  东营建市之初,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时至今日,更是提出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定位,并在黄河入海文化的开发利用上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基础:资源集聚已呈薄发之势   东营作为石油工业城市,建市以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2017年人均GDP中国城市排名第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已具备跨越发展的基础。
  一是旅游设施明显改善。东营胜利机场客运航线已通达深圳、重庆、西安、郑州等12个大中城市,20个航班覆盖华北、华东、东北、西北、西南、华中、华南等地区,2017年完成旅客吞吐量53.14万人次,同比增长40.6%。东营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东营至旅顺的客货滚装航线双班对开,至大连港的内外贸支线成功开通,2017年完成吞吐量5418万吨,同比增长25.65%。投资55亿元、设有6个5000吨通用泊位的东营广利港是毗邻城区、服务城市的综合性海港,已于2017年9月28日正式通航。东营市等级公路通车总里程9207.2公里,人均公路密度49.5公里/万人,列全省第一。①
  二是旅游景区形成规模。东营市依托境内优势旅游资源,致力于发展黄河生态游、孙子文化游、石油工业游、红色主题游、乡村休闲游等,形成了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的景区体系。至2017年年底,全市有A级旅游景区34家(其中4A级景区6家、3A级景区19家、2A级景区9家),山东省旅游强乡镇20个,省级旅游特色村35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4个,省级星级农家乐22家,省级精品采摘园21家,省级开心农场7个。①
  三是旅游服务不断增强。至2017年年底,东营市有旅行社及分社109家,旅游商品企业43家,星级饭店22家。在109家旅行社及分社中,有5A级旅行社3家、4A级旅行社2家、3A级旅行社16家,①黄河口旅游集团、毓龙航空国际旅行社、金桥国际旅行社被评为全国百强旅行社、山东省智慧旅行社等;在43家旅游商品企业中,中华齐笔、刘氏布偶、黄河口大闸蟹等入选“到山东最想买的100种特色旅游商品”和“山东好礼·一城一品”;在22家星级饭店中,有五星级饭店2家、四星级饭店4家,蓝海酒店集团综合实力在全省同行业位居前列,成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荣获“中国餐饮30年卓越企业奖”。2017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7.43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694.13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6.8%和12.2%。①
  (二)进展:目标聚焦初显地域特色
  东营市以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市为总抓手,实施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黄河入海·大美湿地”的品牌形象鲜明呈现,先后建设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温泉之城等,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被认证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一是目标定位聚焦黄河入海。中共东营市委六届四次全体会议确定了东营新的发展目标定位,即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这一目标定位凸显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地域特色,特别强调充分利用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培育旅游精品,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旅游服务,丰富文化内涵,把东营打造成文化旅游胜地。
  二是品牌打造突出黄河特色。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口滨海旅游小镇、黄河三角洲国际慢城、龙居黄河森林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景区沿黄河布局;“黄河入海”国际文化旅游节、黄河三角洲(中国·垦利)国际生态农业博览会、黄河三角洲湿地槐花节等“黄河入海”系列旅游节庆活动体系日渐成型;“好吃东营”重点推出黄河口风情宴,黄河鲤鱼、黄河口野菜等特色美食让游客赞不绝口;以“黄河入海”为主题的旅游演艺活动成功举行,首部旅游剧《黄河口奇缘——天鹅》荣获“2015中国旅游创新奖”。“黄河入海”已被确定为山东省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之一。
  三是融合发展助推黄河旅游。东营市将旅游与各种资源融合,从而助推旅游业发展。其一,融合文化资源,重点打造黄河入海生态旅游、胜利油田工业旅游、兵圣故里红色旅游三条精品旅游线路,使游客尽览黄河三角洲的独特景色;其二,融合城市资源,整合黄河三角洲动物园、植物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黄河文化馆等,打造黄河水城省级旅游度假区;其三,融合经营资源,与华侨城旅游投资公司战略合作,依托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共同推动黄河口旅游资源的高品质经营和开发,促进东营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困境:要素制约难以短期突破
  东营市旅游业虽然发展势头强劲,但总体处于起步阶段,旅游消费总额、游客总人数、A级景区数量等多项指标处于全省后位,制约因素十分突出,严重影响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的竞争发展。
  一是交通短板已成制约瓶颈。东营虽有规划的京沪高铁二线、环渤海高铁纵贯南北,有规划的济东高铁连通东西,但均未开工建设,而如今高铁是人们出行的首选,这使东营在竞争发展中处于明显劣势;东营的普通铁路不仅车次少而且运行慢,东营至北京需7小时17分,至济南需3小时20分,基本完工的德龙烟铁路至今未全线通车;东营的水路虽有东营港、广利港两个出海口,但均以货运为主,客运仅通旅顺;东营市虽然黄河贯穿全境,但河内不通航,沿岸难通车,既不能顺河而游,也不能河海相连。
  二是优质资源深度开发不足。黄河入海口虽为东营旅游开发的福地,是无法复制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6]但对其旅游开发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景观属平原景观,虽广阔无垠,却极目望去一览无余,容易让人失去深度探寻的兴趣,且因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國家地质公园,人为开发受到限制,因而至今未形成吸引游客滞留的景观体系。另一方面,东营的移民文化、孙子文化、红色文化、石油文化、农垦文化、吕剧文化、民俗文化等不仅形态多样、内涵丰富,而且地域特征明显,但均未与黄河入海文化旅游开发深度结合,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三是内合外联未能形成机制。东营市域内,景区性质仍分国有与民营,相互之间关联性差,缺乏资源共享机制,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经营联合体,特别是对石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油地双方责任不清、体制不顺、资金不足,导致文化资源严重闲置甚至逐步湮灭。东营市域外,黄河入海的品牌影响力不强、美誉度不高,与沿黄沿海重点景区没有联合培育起常态化的精品旅游线路,山东的“一山一水一圣人”三者仅相提并论,“水”与“山”“圣”并未进行一体化旅游开发。   四是支持系统尚未完善配套。东营市星级饭店客房总数仅有2933间,接待能力有限,尤其缺乏针对旅游消费者的精品住宿设施,核心旅游景区合理半径之内缺乏特色饭店、主题设施、休闲民宿等配套服务。旅游公共交通、信息咨询、导览导游、公共接待、智慧旅游等服务功能不足,至今未建成市级游客集散中心。“旅游+”与“+旅游”缺乏深度开发,产业融合程度低,业态形式单一,市场活力不足,少产品,缺精品,没有形成综合效益。
  三、以跨区合作推进黄河入海文化旅游开发
  入海口作为黄河流域的关键节点,虽处东营却是沿黄各地的共有资源,是沿黄沿海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突破区划限制,与沿黄沿海各地深入开展跨区合作,促进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
  (一)观念上,立足河口,放眼全域
  毛泽东曾有一个愿望,就是从黄河入海口顺河而上骑马考察黄河,直至源头。[7]从河口到源头,一路走,一路看,欣赏沿黄风光,领悟黄河文明,是许多旅行者的追求。因此,黄河入海文化开发必须从全域的视角去定位谋划、统筹规划、精心策划。
  一是文化的全域展现。规划建设以各地考古遗址、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沿黄文化大观园,把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黄河古文明通过遗址复制形象直观地集中展现出来,把民族歌舞、节庆礼俗、地方戏曲等通过大型剧目制作系统表现出来,让人們来到黄河口不仅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还能看到黄河流域的文明史。
  二是风景的全域领略。结合黄河防汛,以黄河入海故流路为基础,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北部片区开挖一处微型黄河,规划建设黄河风景公园,复制沿黄各地重点景观,既有青海源头的绿草如茵,又有壶口瀑布的波澜壮阔,还有西安的兵马俑、郑州的炎黄石塑,让人们来到黄河口不仅能领略到新生湿地之静美,还能看到黄河全域之景观;或可通过争取筹办沿黄景观博览会,把金湖银河片区的园博园改造提升为沿黄各地著名景观博览园,打造成为城市的黄河文化核心景区。
  三是消费的全域汇集。为满足各方游客的多元消费需求,可在重点景区规划建设沿黄各地特色美食广场、特色产品街区等,让人们来到黄河口不仅能品到当地风味,买到当地特产,还能吃到山西的面、河南的汤,购得内蒙的肉干、宁夏的枸杞。
  ① 《山东省沿海城镇带规划(2018—2035)》提出,将山东省沿海城镇带建设成为卓越的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走廊,最具活力、魅力和竞争力的滨海生态宜居城镇带。
  ② 黄河经济协作区1988年由山东省牵头成立,成员由沿黄9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黄河水利委员会组成。
  ③ 首届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于2017年9月26日在陕西省韩城市举行,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于2018年9月12日在青海省贵德县举行,黄河沿线城市旅游部门、旅行社、新闻媒体等参加。
  (二)战略上,目标引领,规划衔接
  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已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4个国家战略所覆盖,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热点地区,黄河入海文化旅游开发应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与建设环渤海黄金旅游带和无障碍旅游示范区等战略目标统一起来,与功能区定位、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等战略规划衔接起来。
  一是衔接客运铁路规划,发展高铁游。黄河入海文化旅游开发应实现景点建设与环渤海高铁、济东高铁、京沪二线、德龙烟铁路等规划对接,游客服务中心与高铁站点对点相连,旅客与游客的服务身份即时转换,路直通、车直达,以高铁承接跨区旅游。
  二是衔接区域旅游规划,发展河海游。结合《山东省沿海城镇带规划(2018—2035)》的实施,以黄河入海游把沿黄旅游和沿海旅游连接起来,使沿海游客既可乘船而来,又能顺河而上,沿黄游客顺河而来再入渤海,南下黄海,北进辽东,致力于打造“卓越的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①。
  三是衔接河海治理规划,发展生态游。黄河入海文化旅游开发可以黄河口生态湿地为中心,与海岸生态廊道、黄河景观长廊、周边生态片区连为一体,突出生态特色,跨地区共建养老基地、开辟旅游线路,培育生态旅游品牌,打造生态旅游圈。
  (三)机制上,强化协调,双层推进
  黄河入海文化旅游开发的跨区合作,旨在把黄河入海纳入沿黄沿海旅游的关键节点来对待,以期抓住两头带动中间,形成整体,互促共赢。因此,需建立省内省外两层协调运行机制,以内带外,内外互动,合力推进。
  一是省内协调运行机制,借小清河实施全线通航工程之机,东营市可与潍坊市建立旅游开发合作机制,开辟黄河口至小清河的旅游通道,借道小清河开通济南至黄河口的旅游专线;推进确立以黄河为轴线的沿黄功能区发展战略,西可突破菏泽,中则助强济南,东将带动东营,优化全省发展格局;建立由省领导挂帅、省有关部门牵头、沿黄各市及河务部门参与的协调推进机制,统一规划沿黄旅游区建设,统一安排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统一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二是全域协调运行机制,或依托黄河经济协作区②,或优化中国黄河旅游大会③,建立沿黄各省区及相关方面共同参与的协调推进机制,制定《黄河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推动国家战略实施,对接“一带一路”,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把发展文化旅游作为黄河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内容,深入阐发黄河文化精髓,保护传承黄河文化遗产,使之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工程。
  (四)措施上,务实合作,行稳致远
  跨区合作可以说是沿黄沿海各地文化旅游开发的共同意愿,也是迫切需要,既要快速推进实质性进展,又要立足长远多做打基础的工作。
  一是立体交通互连互通。第一步,协调开通沿黄城际航线,既可从河口直达源头,也可输送游客在各大城市间往来;第二步,分段升级改造沿黄公路,逐步实现全程通车,最终建成国字号旅游观光大道;第三步,按照“近期区段、中期区域、远期全线”的黄河航运发展目标[8],深入进行可行性研究,持续推进联合开发,实施黄河增水工程,尽快实现全线通航达海,建成我国北方水运的黄金通道。   二是重点景区彼此衔接。坚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理念,沿黄沿海各重点景区可利用模型、实景、图文等形式相互推介宣传,提供旅游指导,激发游客兴趣,形成耦合联动效应。
  三是旅游路线专项开发。沿黄各地应把沿黄游作为旅游业的主打线路,构建新型旅游联合体,开辟绿色通道,针对不同游客设计不同的旅游专线,如全程休闲游、多点精品游、单点特色游等,携手开发旅游产品,共同培育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 将义奎,崔光.沧海桑田黄河口[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6.
  [2] 山东省东营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东营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2000.
  [3] 王恺忱.黄河河口的演变与治理[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50.
  [4] 王麗亚. 东营市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路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4):31-37.
  [5] 陈安忠.东营特色文化[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7.
  [6] 江华. 现代旅游视域下东营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23-29.
  [7] 陈晋.“我想搞这个事”——毛泽东准备骑马考察黄河长江的来龙去脉[J].新湘评论,2017(23):37-38.
  [8] 郭佳.打造黄河“黄金水道” 共建美丽母亲河[J].中国海事,2013(11):10-12.
  责任编辑:赵 玲
  Abstract: The Yellow River joining the sea is both a natural and cultural view. It belongs not only to Dongying, the land where it joins the sea, but also to the entire Yellow River Region. It is an emblem that coheres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and sentiments of Chinese peopl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is the common responsibility of all area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Efforts shall be made to strengthen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cepts, strategies, mechanisms, measures, etc., and take the Yellow River joining the sea as a key in the Yellow River tourism so a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area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Key words:The Yellow River joining the sea; tourism development; Dongying City; practice; coopera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019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