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90后、95后毕业生步入社会,“慢就业”成为当下新生代高校毕业生的“另类”选择。“慢就业”现象越来越普遍,面对毕业生“慢就业”,分析“慢就业”现象的主要成因,有针对性的帮助处于就业困境的大學生寻找就业路径,解决职业选择困惑,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新目标。
关键词:慢就业;大学生;毕业生
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2019年毕业生人数达到834万,与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800万人相比,2019届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多14万,比十年前增加了26%,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新高,就业工作形势严峻,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新目标,在就业形式严峻,国家重视毕业生就业的情况下,了解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探究“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合理利用“慢就业”现象,对推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从表象来看,“慢就业”主要是指毕业生不急于找工作,以游历、思考人生、等待机会、屡败屡战的反复应考为主要方式待业。国外对“慢就业”现象的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从“Gap Year”间隔年和“NEET族”开始的,“Gap Year”“间隔年”发源于英国,通常是指青年人在毕业后,利用3~24个月的时间做一次长期的旅行,或其他诸如支教等有意义的事情,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NEET”是“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简称,指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继续进修,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训练,依赖家庭的年轻人。“慢就业”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发展出来的现象,这种新兴的就业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出现了两种“慢就业”群体;一种是积极的“慢就业”,毕业生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只是在毕业后一段时间采取暂不就业的方式,广泛接触社会,选择旅行、游学、支教或者社会考察的形式,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进行足够时间的思考,为未来做准备,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就业发展方向。一种是消极的“慢就业”,是来自对现实就业环境的逃避,毕业生对毕业后没有明确的择业目标和方向,在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毕业生心理准备不足,就业压力大、逃避、退缩,不愿意参与就业竞争。
二、产生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原因
产生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原因,也有毕业生个人的主观原因。
(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迅速,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出现了一大批与传统职业相反的新兴职业,虽然一定程度上为就业市场提供了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对实体经济和传统产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灵活度较高,工作弹性大,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带来许多影响。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改变,来钱快、来钱容易的职业成了“95后”的新宠。他们也不仅满足于一份解决温饱的工作,也会考虑是否有前途、工作是否体面、轻松、工资待遇是否满意等,否则他们可能会选择“慢就业”。
(二)高校的教育因素
高校的课程设置、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都会对毕业生“慢就业”产生影响;高校普遍存在注重学术性人才培养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速度远远跟不上新兴职业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虽然高校普遍开展了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但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课程不受重视,课程内容有限,形式单一,理论性强,实践性不足;学生的实习工作经验较少,职业规划不明确,缺乏就业竞争力,很难获得满意的工作机会。
(三)家庭的支持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财富不断积累,物质基础日益丰富,许多“95后”家庭经济状况优越,殷实的家庭条件为毕业生提供了充足的经济支持,赋予了毕业生“慢就业”的资本。父母不急于他们过早的盲目的随意找一份工作,更倾向于让他们在家调整自己,帮父母打理家事或支持他们出去旅行、备考公务员等,还有很多家长更要求子女一定要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持宁缺毋滥的态度,因此导致了许多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出现。
(四)毕业生自我认知的偏差
一部分毕业生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中,对就业前景及职业市场状况不了解,对就业后的职业生活认识不足,对自身就业方向不确定。一部分毕业生由于从小依从父母,缺乏主见,当需要择业时变得无所适从,不会主动了解就业前景,不知道如何择业。毕业生也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出现跟风现象,同学考研他也跟着考研,同学考公务员他也跟着考公务员,同学找到份好工作他又着急去找工作,一直静不下心确定自己到底该做什么,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逃避就业,消极待业。
三、缓解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毕业生“慢就业”,社会已持更加包容接纳的态度,为促进大学生更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新目标,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支持。自2019年4月8日起,广东省率先走在了全国前列,实行了《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择业期政策(试行)》,有效期3年。从2019届毕业生开始,无需再办理暂缓就业手续,自毕业之日起自动进入择业期;其中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择业期为毕业两年内,博士研究生择业期为毕业五年内;在择业期内毕业生享受在广东省就业、升学方面与应届毕业生同等的待遇。
广东省实行的择业期政策使积极的“慢就业”毕业生群体对就业更从容,更多元化,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毕业生可以放慢脚步,对自己进行充电,提升自己的综合职业素养,在“慢就业”期间对自我有更准确地认识,对就业市场有更充分的了解,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因此择业期政策真真正正的惠及了积极的“慢就业”高校毕业生。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面向社会,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有目的性,重点掌握与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毕业生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高校就业指导应有针对性和持续性,提前给予学生专业可靠的建议,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职业倾向类型,确定就业目标,在学生进入大学后应帮助学生尽早正确的认识学业与就业的关系,明确职业价值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规范实习制度,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实习实践基地,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加快就业水平。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领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观念,鼓励学生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家长应认清孩子的个人能力,不能一味的为“慢就业”学生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活保障,要了解孩子“慢就业”原因,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性格选择职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孩子意愿,当毕业生出现就业问题时不过多的指责,帮助孩子分析原因,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題。
最后,毕业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自毕业起即应从精神上和经济上实现独立,他们有权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式,所以对待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应理性思考,做到客观公正,用辩证的角度合理的看待“慢就业”,对毕业生的就业观采取包容接纳的态度,不鼓励慢就业,但也不强制否定毕业生的慢就业选择。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完善就业形态,构建合理的就业指导机制,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使慢就业走上健康良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 [2017]62号)[S]2017.
[2] Ellis Paine A, Mckay S, Moro D. Volunteering and employability in the UK[J].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2013.
[3] 靳静.慢就业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任性旅行[N].中国青年报,2016-11-11(02).
[4] 马力,邓阳.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探析及其对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05):93-99.
[5] 赖荣鹏.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原因分析与调适策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8):112-114.
[6] 郑晓明,王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与治理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9(03):276-280.
作者简介:张妮(1986- ),女,黑龙江绥陵人,硕士,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87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