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编读往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感动与希望

  捧读2011年第6期《当代人》杂志,其中《特别关注》栏目中《百岁老人与水峪丝弦世家》,让我陷入久久沉思,感动和思考悠然而生。
  感动于百岁老人高大臭对传统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坚守。一个山沟里普通的老人,就凭着对传统的水峪丝弦的热爱,演戏唱戏近百年,不仅自己坚持,还心传口授,培养了一代代的传人。如今高家祖孙四代同台唱戏,成为小小的水峪村丝弦剧团的绝对主力和台柱子。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民间的精神力量,这就是淳朴憨厚的山民对祖宗精神文化或说是对祖先魂灵的传承和坚守。不仅如此,他们的唱腔仍然沿用祖传的“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与现行大剧团的唱腔曲调有很大不同。这些不同,最为珍贵,正是最为需要发扬坚持传承的。
  感动于《当代人》杂志及其编辑记者的倾心关注和报道。民间的“非遗”保护和传承,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其中媒体的推介呼吁很重要。《当代人》杂志,能够矢志不渝地关注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承,悉心发现底层最为质朴最为脆弱最为原生态的东西,从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出发,尽已之力,倾其热情,为“非遗”保护和传承鼓与呼,功德无量,实在难得!这种精神,相信会打动更多的人。
  感动之余,希望水峪丝弦这篇文章做得更足。比如,目前困境的症结到底在哪儿:当地的文化人及有识之士,诸如郝宪华先生等,已经关注了水峪丝弦多年,也写过提案,那么进展究竟如何,打不破的瓶颈是什么。对于水峪丝弦的困难处境来说,最需要和又有力量解决的突破口向何处去寻,等等。希望借助于《当代人》的平台,依靠相关渠道,发动更多的有识之士,“救救”老丝弦,救活老丝弦。
  石家庄读者 赵志元

  敬告著作权人:
  稿件凡经本刊使用,如无电子版、有声版方面的特殊声明,即视作作者同意授权本刊及本刊网络合作媒体进行电子版信息网络传播:本刊支付的稿费已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稿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288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