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径选择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文学 崔 亮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利于大学生职业定向、 增强其就业能力,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无论学生、学校、社会企业普遍存在认知模糊、队伍不整、实践不强、指导不力、联系不紧的问题。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精准定位,科学指导,搭建就业平台等方式实现学生、社会、企业、院校的有效链接。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存问题透视
1、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滞后
当前,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缺乏深度、实践指导力度与方法欠佳。更限于高职院校师资匹配资源能力,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领域研究不足,知之甚少,理论掌握程度不深,实践指导方法与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强,院校重视程度不足,资金投入力度不大,忽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支持强度有限。
2、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首先,我国高职院校普遍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门机构,大学生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常规指导工作难以持续开展。第二,院校与外部社会机构,如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猎头公司、各类企业联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数量与质量有限,未能结合外部环境与借助外部力量整合优化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另外,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内部衍生的队伍多数属于简单培训转行,或专业相近任教,未进行过深度进修研究,师资力量参差不齐,观点意见各抒己见,难以达成统一共识,无法进行协调一致性的研究施教。
3、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指导模式单一,群体范围不广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指导模式多局限于毕业生就业环节,未能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形式各异、内容不同、方法不一的职业生涯指导教育,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课上理论学时有限,课下生涯实践不多,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不能持续有效开展,难以统筹兼顾不同的学生群体与不同的授课与实践内容,张弛空间断点太大,数量与质量要求难以达标,没有形成依据不同年级、不同特性、外部社会企业需求,制定一套或多种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与体系,缺乏协调各方力量的能力,缺乏对大学生的社会融入度、职业认同感、自我价值正确认知的指导。
4、学生认知程度不强,介入积极性不足
限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生理与心理认知有限,部分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生涯实践重视程度欠缺,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意义不大,或者认为规划容易束缚个体发展思路与职业多元选择,缺乏对高职高专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认知,社会标准与院校标准认知不深,进而导致专业匹配度不高,就业自主性较差,多数对未来的方向与目标实现茫然。自我中心意识较为强烈,对自身的个性、兴趣、价值观和能力评估不准,多数在与本科生的教育与水平进行比较,不能充分发掘自身特长与专业教育导向,因此参与程度与兴趣不高,敷衍了事者居多。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径选择
1、建专业师资队伍,定规划理念,做智力保障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知识涵盖面广、体系规模宏大,仅仅依靠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心或者院系负责就业的个别老师很难完成。需要一批具有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师资队伍从事专门的指导工作。更需要各院系专业教师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积极配合,共同构建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同时,借助外力,强化相关系部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指导。从而借助于高职院校师资个体的特性与群体的共性,整合多元力量,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建立健全与发展,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涯设计提供最为重要的智力支持与生涯设计的保障。
2、优化课程组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限于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人能力与生理发展阶段的非成熟性,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人生阅历和经验值千差万别,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需立足上述基本情况,转变传统施教模式,基于个体的差异,结合院校的现有师资力量与课时限定,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既要在课上以“必修课 的形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普及教育,建立正确的分析评价标准和职业规划方向,更要借助课外以实践性的教育方式丰富指导内容,将课上知识转化为现实所需的能力。可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中心、就业与职业心理咨询中心,联合社会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假期社会实践基地,采取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会、基地职业体验、假期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形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借助多元力量与组织,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调动其积极性,充分挖掘其潜能,提高实战能力,并合理干预,有效指导。努力创造一个校企深度结合、师生有效互动的理想剧场,让学生通过多种体验式的职业生涯设计,品味社会,感受职业,认知自我,定位目标,选择方向,寻求答案。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人性化、多元化、组织化教育。
3、建长效机制,依不同年级,做针对规划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是前瞻性教育。应从一年级就开展,而非仅仅只对应届毕业生展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不是就业指导教育,为避免临时抱佛脚、就业指导被动的现象,应分清层次,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不同情况,展开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对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主要进行职业生涯唤醒,采取启发式教育,认知自我,提高专业水平,激发未来思索,洞悉未来专业、职业标准;对高职院校二年级学生主要进行职业生涯觉醒,进行培养式教育,建立专业与职业取向与途径选择。通过专业学习、实践工作、社团活动等途径切实提高个体与群体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锻造协调、组织、学习、思考、沟通、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社会融入度、职业认同感、挫折容忍力。针对毕业生进行生涯行走规划,进行服务式教育,通过就业形势讲座、专业岗位定位、面试技巧指导、专场招聘会、校友会等提高毕业生就业择业水平,丰富就业渠道和就业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笔试、面试的考核,提供走向社会企业的最终职业生涯指导的智力支持与精神保障。
4、基于学生自身,积极认知,努力定位,有效规划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的实施与实现需要主体的积极参与,限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采取更为有效的干预措施,努力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的兴趣、性格、价值观与特长,综合以上多种因素,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社所需、择企所要,全面定位自我,有效职业规划,积极参与职业指导的学习与实践,使客体理论与实践施教的内容、媒介体提供的机遇与平台能最大化的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于祥成,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康亮,构建科学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3]吴暇,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教育新观察,2009
(孙文学,1969年,男,内蒙四子王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与旅游管理,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崔亮,1981年,男,河北唐山人,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计算机,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756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