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医用X线诊断摄影屏蔽室防护效果调查与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不同类型医用x线诊断摄影屏蔽室的防护效果,为基层医疗机构改进X线诊断摄影屏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本省4种类型的乡镇卫生院医用x线诊断摄影屏蔽室,医用x线机在进行腰椎正位片摄影时,采用校正的FJ-347A型X、γ剂量仪测量屏蔽室观察孔的散射辐射剂量,结果统计学分析采用F检验。结果:本次共对189个医用X线诊断摄影屏蔽室进行了屏蔽室内散射辐射量的测定,其中,I类35个、Ⅱ类36个、Ⅲ类88个、Ⅳ类30个。散射辐射剂量率,I类为16.8~650.3p,Gy/h,平均为95.3μGy/h;Ⅱ类为0.3~393.2μGy/h,平均为58.7μGy/h;Ⅲ类为0.2~1.8μGy/h,平均为1.3μGy/h;Ⅳ类为1.2~9.5μGy/h,平均为2.7μGy/h。4类屏蔽室内的散射辐射剂量率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9,P<0.05)。结论:Ⅲ类医用X线诊断摄影屏蔽室的防护效果最好。
[关键词]医用X线诊断机;屏蔽室;防护;辐射剂量
医用诊断X线摄影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手段,根据国家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标准,使用单位用防护厚度为0.5mm铅当量的各种摄影防护设常用的是将控制台设置在屏蔽室内执行调机并曝光。因此,对工作人员来说,屏蔽室防护效果的好坏决定了操作者的受照剂量大小。本文就黑龙江省各地区镇卫生院189台医用X线机在进行腰椎正位片拍摄时,对其屏蔽室的防护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X线诊断摄影屏蔽室分类:I类为单块铅屏风;Ⅱ类为三联式铅屏风;Ⅲ为24cm厚砖碉堡式外粉2~5cm厚混凝土,观察安装0.5mm铅当量以上铅玻璃;Ⅳ类为隔室操但无观察窗。
1.2 散射辐射剂量率的测定:采用校正过的FJ2347A型X、γ剂量仪测量屏蔽室观察孔(操作者眼晶体部位)的散射辐射剂量率。
1.3 结果的统计学分析:4种类型医用X线诊断摄影屏蔽室散射辐射剂量间的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F检验。
2 结果
本次共对黑龙江省各地区4种类型的乡镇卫生院189个医用X线诊断摄影屏蔽室进行了屏蔽室内散射辐射剂量的测定。在拍摄腰椎正位片时,各类屏蔽室内的散辐射测值的分布范围都较宽,离散程度则以Ⅱ类最大。I类屏蔽室防护效果最差,辐射剂量率最大,为16.8~650.3μGy/h,平均为95.3μGy/h;Ⅱ类屏蔽室防护效果次之,辐射剂量率为0.3~393.2μGy/h,平均为58.7μGy/h;Ⅳ类屏蔽室防护效果较好,辐射剂量率为1.2~9.5μGy/h,平均为2.7μGy/h;Ⅲ类屏蔽室防护效果最好,辐射剂量最小,为0.2~1.8μCy/h,平均为1.3μGy/h,见表1。4类屏蔽室内的散射辐射剂量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9,P<0.05)。
3 讨论
本次检测结果表明,砖砌碉堡式屏蔽室防护效果最好,隔室操作和三联铅屏风次之,单块铅屏风的防护效果最差。可见,对于医用X线机摄影屏蔽室来说,越是趋向封闭式的越好,砖砌碉堡式屏蔽室,具有建筑材料来源丰富,简单易行,经济适用,防护效果好等特点,应广泛推广。建议其砖墙厚度采用24cm即可,但应把砖缝用水泥砂浆灌满,外粉2cm厚砂浆,碉堡2m以上并封顶。注意门及门缝处要用有0.5mm铅当量的防护材料(如铅橡皮)加以覆盖。三联铅屏风比单块屏风的防护面积大了2倍,本次检测结果显示其防护效果并不十分好。其原因首先是三联铅屏风是用三块铅屏风联接起来排成“罩”型,在其接缝处无铅橡皮和其他防护材料覆盖,所以散射辐射乘隙而人;其次是进行腰椎摄影时,使用的高kVp、X线束又是朝向地板方向投照,这样,经患者、诊视床、滤线器及地面散射,再经地面、墙壁顶棚反射到屏蔽室内,因其面积增大了,虽较单块铅屏风的防护要好,但对各向散射到屏蔽室内的多次散射辐射的防护能力较差。要增加其防护效果,应从以下三方面改进:①要把彼此间隙用0.5mm铅当量的铅橡皮或铅皮覆盖;②要在屏风上方向用1mm以上的铁板封顶;③屏风围成的面积尽可能小,这样效果就会好得多。隔室操作的方法防护效果也较好,但操作人员无法观察被检者的体态变化,拍出的片子往往不够理想,常出现废片而要重拍,这样,既不经济又加重了患者的医疗照射剂量,不宜提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2006,1:2.
[2](GB8279-8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标准.
[3]顾大庆.太仓市医用诊断x射线机监测结果与分析.中国辐射卫生,2002,11:18.
[4]黄雁林,焦万琦.宜宾市医用诊断x线机防护状况调查与分析.职业卫生与病伤,2004,19:208~209.
[5]严证明.医疗诊断X线防护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227~1228.
[6]苗田,马大庆,杜国生.X射线床旁拍片时受检患者和非受检患者辐射状况检测和分析.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3:275.
[7]李成荣.放射科X线防护措施探讨.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4.11:55~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29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