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世纪高血压流行状况的特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增武 刘希波

  高血压被认为是一种与遗传、环境、代谢极为相关的复杂疾病,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负担最重的疾病,也是中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就在基层开展了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尤其是进入21世纪,政府高度重视包括高血压在内的慢性病防治工作,推行了诸如“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项目,有效地推进了高血压防治工作。新世纪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取得了新成绩,也出现了新的特点。
  1 高血压流行状况特点
  自20世紀50年代末开始,我国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进入21世纪后大规模的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包括2002年由原卫生部组织进行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以及2012~2015年开展的“中国重要心血管病患病率调查及关键技术研究”(CHS)。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有喜有忧,喜的是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明显上升,发病率下降。忧的是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率迅速上升,与城市相似;大中型城市和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为高血压“热点”地区;高危人群庞大;高血压危险因素升高。
  1.1 高血压患病率上升,发病率下降 尽管不同的研究设计方法及样本量不尽相同,但≥18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粗率从2002年调查结果18.8%上升到2012年调查结果25.2%,到2015年为27.9%。其中一个原因是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高血压筛查及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使得潜在高血压患者被发现。高血压及相关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的发展,因高血压致死人数减少,患者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总人群患病率上升,也是原因之一。与此同时,资料显示高血压的发病率在下降。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7~2014年经过(6.03±0.69)年的随访,男性和女性的高血压累计发病率分别为19.9%和19.2%[1]。相比1991~2000年平均随访8.2年累计发病率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8.9%和26.9%已经有了明显的降低[2]。二者尽管在设计上存在不一致,对象年龄也不完全相同,但也提示高血压发病情况的一些端倪。这进一步说明目前患病率的上升,带病生存人数增加起的贡献不容忽视。随着政府的重视进一步加强,高血压防治相关学术团体、专家学者及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高血压危害认知的提高,有望进一步改善。
  1.2 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升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国家对高血压防控史无前例的重视和政策支持,是助推基层高血压防治工作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2009年,政府启动实施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纳入基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全国近1亿高血压患者接受社区管理。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3]。与2002年调查结果比,CHS调查结果显示[4]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明显升高,中国≥18岁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51.6%(加权率46.9%)、45.8%(加权率40.7%)、16.8%(加权率15.3%)。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的人数增加0.54亿,治疗人数增加0.53亿,血压控制人数增加0.25亿。如果一直保持这个良好发展态势,高血压控制率有望达到30%-50%。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多年来不断推进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及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得益于心脑血管病等重点疾病的健康教育;得益于健康支持性环境的建设。
  但整体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知晓率与治疗控制率仍需大幅改善。例如美国凯撒医疗集团(Kaiser Permanente)着眼于社区医疗,最终让高血压控制率高达90%[5];加拿大通过强力推行简明有效的国家教育计划,简化高血压诊治方案,控制率从13%增加到65%[6]。高血压防控仍是未来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着重强调,要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全面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加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规范管理。这一利好政策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上又增添了新的动力。在这样的叠加效应下,高血压防治工作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得到大幅度改善。
  1.3 农村高血压患病率迅速上升,大中型城市和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为高血压“热点”地区 城市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农村的现象已经改变。2002年调查城乡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9.3%和18.6%,与1991年的16.3%和11.1%相比,城乡差距明显缩小[3]。CHS调查显示农村和城市的高血压加权患病率相似(农村23.1%,城市23.4%),且粗率农村高于城市[4]。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基础薄弱,人群高血压知识贫乏,健康意识滞后,为高血压留下“可乘之机”。CHS调查显示北京、天津、上海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位居前三,分别为:35.9%、34.5%和29.1%。东北地区黑龙江和辽宁仍然较高,而南方地区的云南和广东也位于前列。大中型城市和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为高血压“热点”地区,既往高血压分布北高南低的特点正在发生转变。在经济发达地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环境污染、职业及公共关系等社会压力均对罹患高血压推波助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各异,制定高血压防控策略要因地制宜。
  1.4 高危人群庞大,老年高血压控制将面临新压力 经过系列高血压调查,我国高血压呈“一路”走高趋势,且血压正常高值年龄标化率从1991年的23.9%增加到2011年的33.6%。2012~2015年,CHS研究发现,中国≥18岁居民血压正常高值检出粗率39.1%(加权率为41.3%)。而且在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年轻人占很大比例。
  此外,年龄增长是高血压重要的相关因素。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明显升高,年龄≥75岁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60%。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0%[7]。意味着积极开展高血压的预防及针对老年人群的血压控制策略将继续成为今后工作重点。   1.5 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升高 高血压危险因素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聚集现象。随着高血压危险因素聚集数目和严重程度增加,血压水平呈现升高的趋势,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吸烟和二手烟暴露是国人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可预防因素。2015年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国成人烟草调查(2010年与2015年调查目标人群和调查方法相同)结果显示,5年间人群吸烟水平变化不大。但是由于人口增长、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按照2014年底全国人口数据进行推算,中国现在吸烟人数5年间增加了1500万,从2010年的3.01億人增长到2015年的3.16亿人。5年间,男性15~24岁和65岁以上年龄组吸烟率上升[8, 9]。
  CCDRFS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98个监测点(农村177个,城市121个)对中国成人的血脂水平、血脂异常患病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情况进行调查发现,2002~2014年中国成人胆固醇水平明显增加,由2002年的3.81 mmol/L增加到2014年的4.70 mmol/L[10]。2002年CHNS[11]、2010年中国慢性肾病工作组调查[12]、2011年CHNS[13]和2012年全国调查[14]显示,中国≥18岁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18.6%、34.0%、39.9%和40.0%,10年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大幅上升。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结果表明,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与2002年相比分别上升了7.3%和4.8%[14]。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居民(含儿童、青少年及成人)经常参加锻炼率(每周参加至少3次、每次至少30 min中高强度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3.9%,20岁及以上人群为14.7%。人群缺乏体力活动现象严重。
  大气污染对血压的影响日渐增加,研究发现PM2.5浓度每增加10 μg/m3,人均收缩压水平增加1.30 mmHg,人均舒张压水平增加1.04 mmHg,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14%[15]。以上各种危险因素的增加并出现多重因素聚集,均对高血压防治工作产生了消极影响。此外,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加,对血压控制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2 展望
  近20年,受城市化进程、收入水平提高及老龄化影响,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带给我国的挑战更加严峻。我国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比较普遍。不检查、不治疗、不依从、不配合的情况依旧迫在眉睫,不利于高血压的防治工作。
  随着《健康中国2030》的实施,在国家层面成立推进委员会,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健康促进的强大合力。鼓励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健康中国行动,落实个人健康责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开展生活方式指导;开展自我血压管理;全面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加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规范管理。可以极大地推进高血压的防治工作。
  在基于大众传播媒体宣教的基础上,牢牢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新契机,开发便于高血压管理的辅助工具,为使用者和接受者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提供更加直观、量化、个性化的帮助,促进实现健康管理和自我管理,并提高依从性。同时注重引领主动服务医疗模式,推广血压管理新技术,提升基层高血压管理能力。相信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政策支持下,中国高血压防控工作必将迎来全面提速,彻底改善高血压的防治局面。
  参考文献
  [1] Ming Z, Yang Z, Sun H, et al. Effect of dynamic change in body mass index on the risk of hypertension: Results from the Rural Chinese Chort Study[J]. Int J Cardiol, 2017, 238:117-122.
  [2] Sun Z, Zhang L, Dertano R, et al. Incidence and predictors of hypertension among rural Chinese adults: results from Liaoning province[J]. Ann Fam Med, 2010, 8(1):19-24.
  [3] 李立明.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四高血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36.
  [4] Wang Z, Chen Z, Zhang L,et al. Status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China Hypertesion Survey, 2012-2015[J]. Circulation, 2018, 137(22):2344-2356.
  [5] Jaffe MG, Young JD. The kaiser permanente northern california story: improving hypertension control from 44% to 90% in 13 years (2000 to 2013)[J]. J Clin Hypertens(Greenwich), 2016, 18(4):260-261.
  [6] Campbell NR, Sheldon T. The Canadian effort to prevent and control hypertension: can other countries adopt Canadian strategies[J]. Curr Opin Cardiol, 2010, 25(4):366-372.   [7] Chen Z, Yu J, Song Y, et al. Aging Beijing: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of health care for the elderly[J]. Ageing Res Rev, 2010, 9(suppl 1):S2-S5.
  [8] 杨功焕.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报告[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1:7-9.
  [9] 梁晓峰.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14.
  [10] Zhang M, DengQ, Wang L, et al. Prevalence of dyslipidemia and achievement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targets in Chinese adults: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 of 163,641 adults[J]. Int J Cardiol, 2018, 260:196-203.
  [11] 趙文华,张坚,由悦,等.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06-310.
  [12] Pan L, Yang Z., Wu Y, et al, The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dyslipidemia among adults in China[J]. Atherosclerosis, 2016, 248:2-9.
  [13] 戴婧,闵杰,杨云娟.中国九省市成年人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2):114-118.
  [14]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居民营养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7-31.
  [15] Lin H, Guo Y, Zhao Y, et al. Long-Term Efforts of Ambient PM2.5 on Hypertension and Blood Pressure and Attributable Risk Among Older Chinese Adults[J]. Hypertension, 2017, 69(5):806-812.
  (收稿日期:2019-12-05)
  (本文编辑:蒋爱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70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