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41例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惠斌
【摘 要】 目的:观察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入82例SAA患者以掷币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接受西医免疫抑制治疗(IST);观察组41例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健脾补肾生血汤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D4+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补肾生血汤联合IST能够显著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改善SAA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减少IST治疗产生的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荐。
【关键词】 健脾补肾生血汤;免疫抑制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亚群
【中图分类号】R556.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22-0106-04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因素引起,以骨髓造血细胞生成减少及外周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贫血、乏力、心悸、气短等,并常伴有呼吸道感染及不同程度的皮肤、内脏及黏膜出血[1]。临床依据患者病情及预后将该病分为重型(SAA)及非重型(NSAA),其中SAA其发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极为严峻,预后较差。免疫抑制治疗(IST)是临床治疗SAA的首选方案之一,包括CsA、ATG等,IST的采用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大大降低SAA的病死率,然而IST治疗后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害等,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2]。本研究在西医免疫抑制治疗基础上加以中药健脾补肾生血汤治疗,分析其治疗SAA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我院接诊的82例SAA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掷币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男女比例15∶26;年龄22~50岁,平均(36.54±3.08)岁;病程8~33个月,平均(20.39±2.15)个月。观察组41例,男女比例19∶22;年龄25~50岁,平均(36.71±2.92)岁;病程5~35个月,平均(20.53±2.04)个月。两组以上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3]中SAA诊断标准: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20×109/L,血小板计数<2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淋巴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正常50%)或重度减低(<正常25%),造血细胞减少,脂肪组织和(或)非造血细胞增多。中医诊断参见《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髓劳之脾肾阳虚证:面色萎黄,暗淡无华,唇甲苍白,精神萎靡,形寒肢冷,头晕心悸,腰膝酸软,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疾病诊断标准,且近期未经相关药物治疗,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排除骨髓纤维化、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其他原因引起全血细胞减少,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免疫功能疾病者及精神系统疾病者,排除对本研究所采用药物存在禁忌者等。
1.4 方法 对照组接受西医免疫抑制治疗,包括环孢素软胶囊(生产厂商: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4199,规格:25 mg/粒),口服,5 mg/(kg・d),维持血药浓度为100~200 μg/L;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生产厂商:Genzyme Polyclonals S.A.S.,批准文号:注册证号S20090067,规格:25 mg)2.5 mg/(kg・d),溶入生理盐水中,静脉缓慢滴入,约12~16 h滴完,连续治疗5 d,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用药反应,若有严重不良反应则立即停药。
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健脾补肾生血汤治疗,组成:山茱萸15 g,鹿角胶佯化10 g,山药25 g,茯苓10 g,白术15 g,黄芪20 g,党参15 g,白芍10 g,茜草10 g,当归15 g,炙甘草10 g。水煎服,每天取药汁约400 mL,每次200 mL,早晚温服。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
1.5 观察指标 两组均于治疗前后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患者血细胞计数,包括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两组均于治疗前后采集空腹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4+、CD8+;两组均于治疗后进行肝、肾功能检测,比较两组用药安全性。
1.6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评价疗效。显效:面色萎黄、暗淡无华等主症明显减轻或消失,形寒肢冷、头晕心悸、腰膝酸软等次症均消失;有效:面色萎黄、暗淡无华等主症减轻,形寒肢冷、头晕心悸、腰膝酸软等次症明显减轻;无效:主症、次症均未见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导入SPSS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椴钜炀哂型臣蒲б庖濉
2 结果
2.1 血细胞计数 治疗前,两组血细胞计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4220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