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配合中药热敷、穴位贴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月霞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灌肠配合中药热敷、穴位贴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2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药灌肠,配以中药热敷及穴位贴敷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桂红灌肠液灌肠治疗,配以中药热敷及穴位贴敷为辅的治疗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药热敷;穴位贴敷;临床观察
慢性盆腔炎为常见的慢性妇科疾病,临床西医治疗常采用抗菌药物,疗效不显著且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生活。随着中医的发展和应用,中药灌肠配合中药热敷、穴位贴敷对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一定疗效。单纯西药治疗易导致机体菌群失调,引起多种并发症。本研究分析中药灌肠配合中药热敷、穴位贴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20年4月~2021年2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7.20±4.18)q;病程3~15个月,平均(8.18±1.07)个月。观察组年龄25~50岁,平均年龄(36.29±4.15)岁;病程3~14个月,平均病程(8.15±1.0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符合慢性盆腔炎临床诊断标准,能够配合检查、诊治、护理,并耐受相关治疗及用药;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且签署知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先天性疾病患者;其他系统及器官功能障碍患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联合使用多种抗菌药物并配合使用短波、微波等技术进行物理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法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灌肠,配以中药热敷及穴位贴敷。(1)中药灌肠:采用桂红灌肠液进行灌肠,中药组方包括桂枝、红藤、王不留行、乌药等,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后行保留式灌肠,一天1次。(2)中药热敷:生半夏、麻黄、生附子各30 g,白芥子18 g,没药、肉桂各15 g,草红花10 g,少量白酒,少量醋,以上药材混合封包,进行熏蒸,0.5 h后取出,待表面温度降至合理(皮肤能够长时间接触)的温度后,固定在患者腹部进行热敷,0.5 h,1天1次,注意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避免烫伤或过敏,同一副药材可反复使用一周,但每次熏蒸前都要加入少量白酒与醋.(3)穴位贴敷:碎干姜50 g,肉桂30 g,菟丝子20 g,仙灵脾、附子、樟脑、巴戟天、细辛各15 g,当归、山药各10 g,研磨成粉后进行混合,制作成两指宽的圆饼,于19:00~21:00点在曲骨、子宫、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代脉、次谬、地机等穴位进行敷贴,使用胶带或保鲜膜进行固定,后利用红外线等增强疗效,治疗不超过0.5 h,注意患者局部皮肤情况,避免过敏;
治疗过程中需注意保暖,但也需要避免温度过高,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保证患者舒适度和中药封包和圆饼的局部固定性。
1.3 观察指标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3个月后疗效判定标准:无效,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或病情进展;有效,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部分改善,但未完全复原(积液及包块情况减缓);显效,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复常(未见积液与包块)。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慢性盆腔炎以女性内生殖器官司、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发生炎症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下腹坠痛或腰骶部酸痛等,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中医将慢性盆腔炎归属于“带下病、少腹痛”等范畴,认为是由于长期气血瘀滞造成,多因“湿、热、瘀”等所致,中药灌肠方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功效,而中药热敷及穴位贴敷可以使药物直接渗透到子宫周围,直达病灶,且无不良反应,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以桂红灌肠液灌肠治疗为主,配以中药热敷及穴位贴敷为辅对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通飞.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综述[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8,5(30):16,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4226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