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昆《红楼梦》:好一场繁华旧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乔宗玉
自晚清起,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就常被搬演上舞台,京剧大师梅兰芳年轻时就曾演过《黛玉葬花》和《俊袭人》。而民国“红楼戏”则多从《红楼梦》某个人物着手,由小处着眼,以展示《红楼梦》的悲剧气氛,如苟慧生的《晴雯》、《鸳鸯剑》和欧阳予倩的《宝蟾送酒》等。但在全景式展示《红楼梦》的戏曲中,越剧是其间翘楚,徐玉兰、王文娟的“宝玉”、“黛玉”深入人心,几乎成了不可逾越的经典。此外,评剧、黄梅戏《红楼梦》也有一定影响。
然而,此次北昆的《红楼梦》可以说在昆曲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之前昆曲没有演出过全景版。这次演出共分上、下两本,犹如连台本戏,观众需在两个晚上(每晚两个多小时)看完。北昆《红楼梦》集结了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等知名昆剧团的优秀青年演员,是一出名副其实的青春版《红楼梦》。
一 充满古典意蕴的剧本
北昆版《红楼梦》的编剧是王旭烽,在架构剧情上,他依照越剧《红楼梦》框架,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但是上本略显平淡,可能是“宝、黛初会”、“共读西厢”、“贾政训子”这几段戏,都和以往越剧的处理较相似,少了些新意。但下本有了亮点,“抄检大观园”、“黛玉之死”可以说是体现了王旭烽独特的创作角度。
“抄检大观园”一场,原著中发生在数个场景下不同人物的行为,在王旭烽笔下巧妙地转化为同一场景下、各自不同的态度,使得原本分散的戏由此变得十分简练集中,节奏紧凑,同时又展现出每个人物的特点,揭示了贾府“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状况。尤其是晴雯的愤怨、紫鹃的忍辱、探春的火爆、司棋的默认,均表现得栩栩如生。
“黛玉之死”这一场,有别于以往在舞台上仅仅表现黛玉焚稿和吐血而亡,王旭烽让黛玉和宝玉在不同空间进行心灵的对话。这边厢,潇湘馆里黛玉奄奄一息,那边厢,新房里宝玉面对宝钗,却误以为是黛玉,两人通过各自内心的诉说和互相的交流,以表达自己内心的爱。而台下的观众,已经明白他们在尘世的缘分已走到尽头,那种悲切感不言而喻。
除宝、黛外,在其他人物的刻画上,王旭烽也融入了一些新的认识。比如王熙凤,一个比黛玉大不了几岁,身体也好不了多少、大字不识的贵族女性,嫁给了吃喝玩乐、不思上进的贾琏,两个人俗上加俗,又时时互相算计对方,与现实中的某些夫妻间的行为很像。特别是在下本中,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她在吟唱中所表达的对贾琏花心的不满、对尤二姐有可能威胁她正室地位的不安,不但十分真实,也体现出她作为“女强人”背后的脆弱。
再则是对宝钗的刻画,上本中,王旭烽添加了她发现宝、黛共读“西厢”后吓唬他们的戏,展示出宝钗曾经的“淘气”与眼下的成熟,认为这个人物只是在自觉维护封建道德规范而已,并无坏心眼。下本里,贾府落败,宝玉因失玉变得疯疯傻傻,宝钗为了给宝玉“冲喜”而嫁给他,而且还是用“掉包计”这样憋屈的方式。宝钗是大官商的女儿,还曾是皇妃的候选人,如今也只能按照家族的安排嫁给“傻子”宝玉,对于宝钗来说该是多么委屈的事。所以说,王旭烽让宝钗和黛玉、宝玉一样,都沦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绝非联姻的获利者,这就不同于过去将宝钗视为“野心家”的刻画方式。
但是北昆《红楼梦》比较缺憾的部分则是在宝、黛婚姻悲剧上。“掉包计”原是高鄂的杰作,贾母如何从疼爱黛玉的外婆变得冷血无情,王熙凤是否真心欢迎能干的宝钗进荣国府执政,这都是问号。而曹翁仙逝太早,以至于《红楼梦》八十回后诸人下落皆成为未解之谜。所以我一直赞同“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的观点,认为“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宝玉最后是与湘云结为夫妻,而湘云的原型同时也是《红楼梦》最早的点评者脂砚斋。假如如此,那么对舞台上的史湘云是否也该有新的演绎呢?让她在娇憨之余是否再多些睿智,让她爱宝玉,却又不强求,有些道家的超脱?
二 清新的表演风格
北昆的《红楼梦》演员尽管也是经过“选秀”,但毕竟从小经过严格的昆曲训练,与“超女”、“快男”式选手截然不同。上本翁佳慧、朱冰贞,下本施夏明、邵天帅的“宝玉”、“黛玉”应该说都是非常合格的,形象、气质确实令人眼前为之一亮,使人们洗刷了李少红版电视剧《红楼梦》中贼眉鼠眼的“宝玉”、丰腴富态的“黛玉”带给观众的心理阴影。
上本《红楼梦》,由于情节上略显平淡,脉络上和越剧相似,“宝、黛初见”、“共读西厢”等,“宝”、“黛”演员更侧重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气息,故而感觉演员发挥的余地并不大,人物性格、画面和唱腔均欠缺新意。
下本《红楼梦》无论从情节,还是演员的表演,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邵天帅的“黛玉葬花”,楚楚可怜中透着清逸的屈子之风,透着黛玉作为诗人的敏感,这才是黛玉真正应该有的风骨啊。而施夏明的“宝玉”是成人后的,少了稚气,神色间是贵族公子的忧郁。当宝玉眼睁睁看着大观园风流散尽,自己却无力挽救一个个被吞噬的少女,无力反抗“金玉良缘”时尤其悲愤盈胸,特别是“哭灵”一场,施夏明的唱、做都进发出强大的悲剧穿透力。从施夏明身上,我看到了他的老师石小梅、岳美缇的影子――是石小梅的“冷”和岳美缇的“热”,在施夏明身上得到完美的结合。值得一提的是,施夏明的咬音吐词,极有正宗昆曲的意味,这是他出身苏昆的优势。因此可以说,施的“宝玉”多了《桃花扇》“侯方域”面对国破家亡后的无奈,所谓“末世”,不过如此。
在上本中,邵天帅扮演“薛宝钗”也很胜任,她端庄执重,一人既能演好“黛玉”,又能演好“宝钗”,也算是难得了。上本的“晴雯”很漂亮,下本的“晴雯”很勇敢。下本的“平儿”、“探春”也比上本的有戏,尤其“平儿”的善良周正、“探春”的激进敏锐都表现得生动极了。“探春”给王善保家的那一嘴巴,无论原著,还是现在的昆曲舞台上,都令我感到痛快。由此可见,戏曲舞台应该多给年轻演员机会,发扬他们的创新精神,20来岁,本也是极具创造力的年龄段。
剧中,名角儿魏春荣扮演的“王熙凤”是一个亮点。她本身极好的“闰门旦”功底,加强了王熙凤的贵族气息,加之魏春荣善于用眼神“说话”,尽管我在剧场三楼,魏春荣眼神投射出来的光芒,还是足以震慑我的心,令王熙凤的霸气迎面而来。另外,在“抄检大观园”中,魏春荣一改前场毒害尤二姐时狠毒的模样,面对探春,多少显现得有些不好意思,尴尬地去“拉圆场”。魏春荣的王熙凤,表演中多了许多女性柔和色彩,而不是传统演绎中的“泼妇”和“母老虎”,值得赞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094692.htm